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憨山(1546——1623)大师,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南京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也是明代四高僧中尤为出色的僧人。《名山志》云:“五台龙门有山,秦始皇鞭石成桥渡海求神仙时,鞭此山不动,因呼曰憨山。”憨山,在五台山北台东北,是一座怪石嶙峋风景秀丽的山峰。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天,憨山大师在栖霞寺听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听到“海印森罗常住时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  相似文献   

2.
药山寺纪胜     
共由 《佛教文化》1994,(3):31-31
三十年前早知道,韩愈大弟子李翱,贬任朗州刺史时,曾访津市与常德交界的药山寺,问道惟俨掸师,并作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十五年后又读《澧州志》,知山上多芍药,故名药山,“北接白云,群峰峭立晴岚摩天,南连红岩,金刚伏其下”,传说惟俨大师“尝夜行,云开见月,长啸一声应澧阳九十里”,所以“中峰曰长啸峰,出云当日即雨。”放下如今叫特异功能的灵迹不说。  相似文献   

3.
一、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难:"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药山寺纪胜     
三十年前早知道,韩愈大弟子李翱,贬任朗州刺史时,曾访津市与常德交界的药山寺,问道惟俨掸师,并作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十五年后又读《澧州志》,知山上多芍药,故名药山,“北接白云,群峰峭立晴岚摩天,南连红岩,金刚伏其下”,传说惟俨大师“尝夜行,云开见月,长啸一声应澧阳九十里”,所以“中峰曰长啸峰,出云当日即雨。”放下如今叫特异功能的灵迹不说,光是红  相似文献   

5.
弘法大师空海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和传教大师最澄在九世纪初同时入唐求法。回国以后,最澄创立了日本天台宗,空海创立了日本真言宗,被称为日本平安时代两大宗派。空海入唐之前,曾专攻中国古典,汉文造诣很深,并以书法著名。入唐以后,在长安青龙寺师事惠果和尚,传承了金、胎两部大法。不久惠果圆寂,他受同门之托(一说因宪宗之敕),撰书了《惠果和尚之碑》。唐末天下大乱,长安都城被毁,青龙寺亦无存,惠果和尚之碑遂失其所在。幸其碑文为空海携归日本,收录于空海所著《遍照发挥性灵集》(汉文)。为纪念弘法大师“入定”  相似文献   

6.
圆仁,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家”之一,俗姓壬生氏,生于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当唐德宗贞元十年,即公元七九四年。他幼年落发为僧,十五岁时,至日本佛教圣地比睿山,投入日本天台宗开宗大师最澄门下。最澄也是“入唐八家”之一,曾在公元八○三年泛海入唐求法。八○五年,最澄返  相似文献   

7.
一指禅     
一指禅,是天龙禅师启悟俱胝和尚始用的一种法门。《景德传灯录》卷11《天龙和尚法嗣》条下云: 当婺州金华山(今浙江省金华县境)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居姑来到庵中。这位尼姑戴着笠子,执着锡杖,绕师三匝,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日:“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日:“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  相似文献   

8.
道教辞典     
炼形道教修炼术语。一、炼养身形。即通过导引、行气等炼好身体,为“得道成仙”创造条件,义同“筑基”。《至游子》卷下:“学道者必先养其身,而后可与议矣。”“止行炼形可乎?奇士曰:斯住世矣,为其返老还少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守神炼形为中乘。”二、炼养“内丹”。即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实现三归二、二归一而“结胎成丹”。《灵宝毕法·金液还丹第七》云:“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下降下田,则曰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曰炼形。”又云:“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精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土”流衍出“人菩萨行”的理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行菩萨道,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真禅法师这样一些佛教大师都对于“人间佛教”作出了思想内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真禅法师解释“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说是“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论人间净土》)其次,“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论人间净土》)第三,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精神,真实的修持。再者,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家的佛教僧人的修行不能仅限于自了自利,更要发扬利他精神,对于“利他”,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由于利他,资生福利的事业也就自然成为了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具体产物。真禅法师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佛法与人生》)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也直接批量导着今天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9)
“师君三尊”藏语称为“堪洛却松”,“堪”是堪布的简称,即亲教师,此指静命论师;“洛”是洛温的简称,即轨范师,此指莲华生大师;“却”是却杰的简称,意为法王,此指藏王赤松德赞;“松”是三个的意思。师君三尊即两位高僧大德(师),加上一位藏王(君)。他们是藏传佛教前弘期里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三人的合作,不仅建立了佛教在西藏的正统地位,并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且也确定了以后佛教在整个藏语系地区发展的一些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从一开始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一传入中国后便与山水审美紧密相连。《六祖大师缘起外传》中说慧能“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遂成兰若十三所”。禅门公案中,随处可见用自然的意象表达禅宗的精义。《五灯会元》:“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满目青山起白云”。“如何是灵泉境?师曰:枯椿花烂漫”。“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子规啼断后,花落布阶前。”“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红日照青山”。“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师曰: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春。”佛教认为宇宙生命的最深处、禅悟禅机的要义正…  相似文献   

12.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1547—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于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6)
<正>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丛林内部危机四伏。湛然圆澄作为亲历者,在其著作《慨古录》中说:"去古日远,丛林之规扫地尽矣,佛日将沉,僧宝殆灭,吾惧三武之祸,且起于今日也。"[1]湛然大师此语,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当时佛教面临的情况有深刻的洞见。明末丛林,不仅内部弊病诸多,外部亦面临严重的挑战。首先是阳明心学、罗教及一贯道的发展,不断蚕食本属于佛教的范围。其次是国外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打着"易佛补儒"的旗号,与佛教相抗衡[2]。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一个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初春,当著名青年佛画家汤黎健先生皈依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时,大师身着崭新袈裟,慈祥地摸着他的头说:“你就叫‘觉一’吧。”许是因缘所至,那一天,师父兴致极高,他娓娓地解释道:“弟子中尚无‘觉一’者。一可以是最小,也可以是最大;一切从头开始,九九归一。”言毕,即铺纸提笔,赐新收弟子对联一幅:“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  相似文献   

15.
潘 师 正 586~684字 子 真 , 是 隋 唐 时 期 著名 道 士 , 也 是 高 道 司 马承 祯 的 老 师 。 据 《旧 唐书 》记 载 ,潘 师 正 曾 对 司马 承 祯 说 : “我 自 陶 隐 居传 正 一 之 法 , 至 汝 四 叶矣 。 ”① 潘 师 正 和 司 马 承祯 都 是 上 清 派 的 宗 师 ,为 什 么 史 书 说 他 们 传 的是 “正 一 之 法 ”呢 这 是个 非 常 值 得 重 视 的 问题 。 同 样 值 得 重 视 的 是学 者 们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不同 解 答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这 是 将 “上 清 之 法 ”误 作 “正 一之 法 ”。陈 国 符 …  相似文献   

16.
(5)三子:指“金”、“木”、“活”三子。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它们是“四元”配合而成: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也可以说:地(土)生一;天(气)生一;天(气)地(土)合生一。所以说,如果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莫  相似文献   

17.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伟大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德国人说“韩德尔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韩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誉称韩德尔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  相似文献   

18.
看了《评禅外说禅》和《禅是被说坏的》两篇文章后,颇有一畅胸臆的念头,于是忙不迭地拟好了这个题目,但正要落笔时,却又犯疑了,反观一下,我有什么资格呢?我于禅有那么一丁点了解吗?实在是有一个“禅”来供我评说吗?自答曰:“无!无!无!”似乎这样一来,我是无话可说了。但是且慢!无话可说亦是有话可说。是不是禅我不知道,但还是不妨陈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恐怕不致大罪。永明延寿大师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后来的憨山大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造点坏事害害人,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  相似文献   

20.
书法家给一个人题词,两个字:知止。 结果呢,“知”字写得硕大,“止”字略显卑琐,总之,凑在一起,有些不和谐。那个人一脸的不高兴,说,还书法家呢,写得这是个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