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二月,本刊登载了苏联科学院阿尼凯也夫的文章,题目是“再论古代印度唯物主义”。这篇文章是推荐D.P.恰托帕驮耶的书《顺世学派》(Lokayata,1959)的。所有他对这本好书的赞扬,我都是衷心同意的。我特别欢迎这一段: “当然,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一般规律,在印度的土地上有许多特征。其中最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印度学家中间,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深入研究印度哲学的历史开始获得愈来愈大的威望。虽然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刚刚走上开始的阶段,他们却巳写出了一系列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其中包括Д.П.恰托帕驮耶的这本著作。还在1956年,该书首次以印地文出版;但是对本书的兴趣如此之大,以致于1959年出版了它的英译本,1961年出版了从英译本转译的俄译本。恰托帕驮耶的这本书无疑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研究印度哲学某些根本问题的较有份量的著作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其中大部分以往从未进行过科学的整理。该书不仅探讨了古代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念认为,在印度哲学发展史上,只有唯心主义哲学,而无唯物主义哲学,或者说唯心主义哲学支配着印度哲学发展史的全过程,而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象而存在。近、现代的一些印度学者提出要纠正这种偏见,要恢复唯物主义哲学在印度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对此,作者表示完全赞同。文章着重从印度古籍《奥义书》中摭拾唯物主义的思想,证明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料十分丰富;指出《奥义书》不仅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权威典籍,而且也是印度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著名东方哲学家、宗教学家黄心川先生30多年研究印度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印度哲学通史》(上下册)由大象出版社于2014年7月出版,全书70万字,定价86元。该书将作者以前出版的三部著作《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和《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整合在一起,重新  相似文献   

5.
《大乘起信论》,是佛灭度后印度开始中兴大乘佛法的马鸣菩萨所作。据《摩耶经》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相传马鸣比丘为八地菩萨示现)。这说明马鸣是释迦佛于六百年前在《摩耶经》中悬记的,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对佛悬记的马鸣所作《大乘起信论》,是无疑义的。据说,我国唐代玄奘法师应当时印度佛教徒的要求,曾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主教》2007,(5):47-47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份由天主教会办的逾百年的报纸,日前被一位伊斯兰教徒接管,天主教徒闻讯均感错愕。喀拉拉邦伊斯兰教徒帕里斯(M.A.Pharis)最近成为拥有《灯报》的公众有限公司的主席,取代自2003年起领导该公司的根吉拉帕利教区阿拉克卡尔主教(Mathew Arackal)。《灯报》是喀拉拉邦历史最悠久的马拉雅拉姆语日报。  相似文献   

7.
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的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的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的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的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的"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相融的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我的报告主要依据下列文献:(1) H.J.费威耶恩:《费希特研究的新视野》,载《唯心论研究》六,1976年,第118—159页;(2)W.劳特曼“作为人类学和现象理论  相似文献   

9.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管子·水地》 恩格斯在谈到古代的自然观时,曾以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为例,说明古代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特点。他说:“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  相似文献   

11.
1984年6月19日至22日,《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第五次夏季学术讨论会在天津蓟县举行。30余人与会,讨论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问题。辛冠洁在总结发言中说,讨论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中哲史研究中首次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也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同时又打破了以朝代划期的老框框,采取了依哲学历史形态的特点来分发展阶段的方法。辛宣布,第六次(1985)夏季学术讨论会将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社会历史观问题。现将这次讨论会略记于后。  相似文献   

12.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13.
去年十二月我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唯物主义的王夫之为什么反对唯物主义的老子》。大意是说哲学史上的两军对阵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者之间,唯物主义者之间也常发生误会,也有互相指摘的情况。因此,研究哲学史不能简单化。最近看到了锺兴  相似文献   

14.
《巴路克》一、作者及其小史《巴路克》与《耶肋米亚》等一样,都是以作者的名字来命名的一卷“先知书”。从书内的说明中可知作者的身世。巴路克是“乃黎雅的儿子”,“希耳克雅的四世孙”。(巴一·1)也是耶肋米亚先知的秘书和忠实弟子(耶三十二·12~13,耶三十六·4)。他出身贵族,他的兄弟色辣雅,曾在漆德克雅王朝中任“行营总督”(耶五十一·59)。  相似文献   

15.
阿古柏侵略政权时期,中亚苏非诸派曾掀起一次渗透我国新疆地区的高潮.在这些苏非派中,传承17世纪印度著名苏非伊玛目·冉巴尼道统的纳格什班底耶·穆加迪底耶实力最强,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本文通过介绍一部最新发现的苏非派写本《历史记录》,试图揭示中亚纳格什班底耶·穆加迪底耶在新疆的一个重要支系,亦即萨克比耶教团鲜为人知的一面,为探明近现代中亚苏非派在新疆的传播及影响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列别捷夫:《因与果》(C.刀e6e双e.:饰二甘二随,c几e双。- TBHe 1960)安德烈耶夫:妙佳物主义麟证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范噎》 (H.AH刀pee习:O即。月H曰e斑KoH曰“Ka佗rOP”H 班TeP”a汀“cT”肥cK成皿HaJIeKT”KH 1959)阿尔翻尼耶夫:《物质与意歌》(A.Apceoe民M姗p二只 “cO3HaHHe 1963)波格丹豁夫:《本质与现象})( 10.A.Bor朋HoB: cy期卜 cT卜”朋IleHHe 1962)《列宁为战斗的唯物主义和革命的辫证法而斗争》(BOP- ‘6a B.H.刀eHH咫3a右。”He丁.y幻以H透Ma佗P”a- JIH3M”PeBOn幻uHoHHy幻八”a月eK翎Ky 1960)推斯洛…  相似文献   

17.
“进化唯物主义”,是我们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主要表现形态的一种概括。近读袁伟时、黎红雷《“进化唯物主义”献疑》一文(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献疑》),感到还有商榷的必要,现再将我的观点作如下说明,敬请广大读者和袁、黎二位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8.
《蛙氏奥义书》(Māndūkyopanisad)在古代印度早期奥义书中不是最古的,篇幅也很短,却是很重要的,值得作一次专题分析。 奥义书的梵语原文是upanisad,upa是“近”,ni-sad是“坐下”,合起来是“靠近坐下”,意思是师徒坐在一起秘密传授。这是这个词的一般解释。这些名为奥义书的文献本来是古代印度最早期文献即“吠陀文献”中最晚的一部分。传授《吠陀》的派别各自传授自己的奥义书。后  相似文献   

19.
1985年9月,印度哲学研究协会主席恰托帕蒂耶耶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在赴朝鲜访问前到达北京,顺访我国。恰氏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研究印度古今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颇有建树,发表过许多哲学著作。他曾两次获哲学博士学位和一次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在京期间,他会见了我国哲学界知名人士,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以及“印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二题作了学术讲演。  相似文献   

20.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佛教原始梵文写本(大部分是大乘经论,少量是小乘经论)断断续续地被发现。其中有些是只有藏文译本而无汉文译本的梵本。例如,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愿喜的《释量疏》(以上四书晚近均由法尊法师从藏文转译为汉文)等等。这些佛教梵文原本在它们的诞生地印度,失传已久,但保存于印度四周的邻国,特别是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保存得最多。而在中亚、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