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2.
《文镜秘府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论著,因其保存了国内今已散佚的诸多文献而颇有价值.但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它应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以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教材,尤其宝贵的是它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第一部由非母语学习者在海外编写的汉语教材.作为日本僧人的空海为何要编写这本书?本文认为空海乃是为了传扬他在日本开创的真言宗教,清扫语言障碍而编写.在空海看来,“如来说法必借文字”,“密”为“显”之极致也,要实现弘扬真言宗和以真言宗镇护国家的理想,就必须推广汉语书面语在日本的教学.可见《文镜秘府论》正是空海宗教观与语言观、语言教学思想观密切相关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周易》古经之"孚"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周易》古经中的"孚"字,很多学者将其解为"信",然这是一种后起的观念。因此,求得"孚"字之原初意,寻找将"孚"训为"信"的根据,对更好地了解"孚"之意蕴,以及认识《周易》古经及其产生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年轻时入唐,向唐密大师惠果受学胎藏、金刚二界密法,回国后开创日本真言宗,又称东密.空海依据《大日经》、《金刚顶经》思想,著《即身成佛义》,将“六大”作为法界之体性,以六大之“体大”,四曼之“相大”,再加上因佛的三密加持“速疾显现”之“用大”,作为东密的“即身成佛”之理论依据,并对唐密的三种成佛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作了发挥.本文将空海思想置于中国唐密与日本东密的关系中,说明空海依据日本人的信仰方式和精神需要,对“即身成佛”进行的阐发,是推动唐密向东密转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遮蔽了道教“即身不死”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在日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空海的六大缘起说,近代以来中日学术界常被当作密教普遍的哲学思想来论列本文通过对这一说法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过程和理论特点的分析,认为六大缘起说是空海发挥显密经轨的“微言大义”而提出来的,是在《大日经》五大种子说以及五字门、五轮观的基础上,把显教的六界说转化为密教的六大说,尤其把色识转化为心大,将表述现象世界的概念上升为说明世界体性的本体论学说。因此六大缘起说是空海的独创,属于日本真言宗的理论体系,不能作为唐代密宗的理论甚或整个密教的缘起论。  相似文献   

6.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字"与"声"的关系时,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相似文献   

7.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的异同关系是天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学界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和剖析,本文认为智顗实相思想不仅没有违背龙树确立的中道缘起的实相原则,还使这一原则超升至“妙有”之境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龙树实相思想。  相似文献   

8.
陈波 《世界哲学》2004,(5):26-28
本文把"言意之辩"看成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看成中国哲学文化中一个仍然活着的传统.而奎因(W.V.Quine)等人构造的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深厚久远的传统的延续,这就是注重经验与实证,注重语言和逻辑.这就为跨时代比较这两者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并且我认为,这种比较对于揭示中西哲学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深层结构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楚竹书<周易>对应今本、帛本"盈"之字,学者们聚讼纷纭,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考释意见.本文认为其中释此字为左从"水"右从"局"的看法应该是可取的.我们对这一考释意见进行了多角度的补充论证,并援引楚简文字所见的"省声"现象,将此字形分析为"从水,盈省声",即释为"溋"字.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声乐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歌唱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产物,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演唱者通过歌唱,咬字、吐字与发音,创造出各种内容深刻、丰富而又感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演唱时,就得咬字吐字清楚,使人闻其音即解其意,从而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否则就失去了声乐艺术的意义.在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甚至有"千金白,四两唱"之说,足见在歌唱中对语言这一因素的重视.明朝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讲:"凡敷演一字,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个字,则字字清楚."下面就着重讲一下字头、字腹、字尾的唱法.  相似文献   

11.
先秦形名家自觉以"形"作为"名"的根据,儒道自觉超越形名,而走向"形而上"。汉儒一方面将"名"听觉化,另一方面,提出听觉性的"号",并以"声"作为"名"的根据,以"声""言"通"意""心",时代主题由"名实之辩"转换为"言意之辩"。魏晋玄学家一方面质疑"心""意"与"声""言"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区分"名""号"与"称""谓",由此超越了"声名",消解了"言意之辩"。以"味"辨物,以"味"作为名的根据随之自觉兴起。从"形"到"声",再到"味",构成了中国传统命名根据完整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命名、分类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2.
空海的密教称作真言密教,其密教思想包含在“真言”概念之中。“真言”第一是用来表达密教教宗的意思。第二是指如来的如义真实语。此真言概念出自佛教经典,在此意义上,应该说它就是真言、曼荼罗的原意。第三个含义按照空海在《声字义》、《十住心论》的解释,“真言在梵文里叫做曼荼罗”。本文主要想通过考察理解真言的内涵,达到明确空海密教思想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言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言"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言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提出对"象"和"意"进行分类鉴别,提取出其背后蕴含的基础理论,运用新的语言对中医理论重新表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15.
王氏父子的易学承接清初顾炎武易学之端绪,以易学文本为旨归,通过理解和解释《周易》经传文本的字词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经典解释学。他倡导因声求义的方法,发现《周易》二十四个通假字,提出了"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以己意逆经义"、"证以成训"的易学和经学原则。反对增字解经,排斥脱离文本的象数解经,更反对为解经随意改变文本等,有别于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而独具特色,对于《周易》疑难卦爻辞文字解释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以文字学方法解《易》的巅峰,为后世解释易学文本意义提供了典范。然而,王氏父子对于易学乃至经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未能由此开显出义理,是其缺憾。他们反对远离文本的汉代象数,却以汉人卦气说反对其纳甲、爻辰、旁通等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6.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释"悳",旨在通过声训的方式以"得"释之。据此,关于"德"字本义的种种解读,如巡视、巡察、巡狩、行为、作为,乃至根据原始宗教学说将"德"理解为某种属性和品质等等,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梵语"阿剎罗"(aka■ra)一词在印度古代文化背景中具有哲学、语言学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哲学层面言之,ak■ara一词具有不灭、不朽之义,因而用来指称常住不灭的终极存在;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其义项为不可分析、不可拆分之义,通常指音节、字母,即梵语言文字最根本的拼读、书写单位。在汉译佛典中,"阿剎罗"通常被译作声字、字、字本、字母,以陀罗尼、真言、明、咒、秘密语等形式,在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广泛应用。在早期般若经典中,声字是以陀罗尼的形式出现的。六、七世纪以后,随着秘密佛教的兴起,梵语声字在新出现的般若类经典中应用的更为普遍,其形态也更为多样,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从梵语声字的前后变化中,可以看出它在般若经典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其功能与属性也经历了一个由方法到本体,即由方便到究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意"范畴及宋明以后出现的"主意"学说,与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主意"学说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是儒、佛两家对"意"之范畴的诠释与阐述.儒学的"意"范畴,既可从"毋意"说出发而作私意、意念之理解,又可从"诚意"说出发而作意向、志意之解读;既可基于工夫论而把"诚意"视为"欲诚之意",又可基于本体论而把"诚意"视为"已诚之意";既可使"意"与"志"相结合,又可使"意"与"念"相并列.明中叶后"主意"一词由工夫层面的"诚意"范畴提升为本体层面的"意根"范畴,这种转变,既有历史逻辑的承继关系,又有阳明心学之修正思潮的现实推动.  相似文献   

19.
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达照 《法音》2012,(1):13-22
一、前言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