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歌唱欣赏中审美意识的个性差异是由于歌唱者、音乐欣赏者往往以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为出发点,受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教养、个人经历、个性特征影响与制约,因而形成个人在歌唱中的爱好与趣味上的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歌唱审美意识的美感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歌唱欣赏中审美意识的个性差异是由于歌唱者、音乐欣赏者往往以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为出发点,受个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教养、个人经历、个性特征影响与制约,因而形成个人在歌唱中的爱好与趣味上的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歌唱审美意识的美感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5.
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产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生产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它能制造和运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不仅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且也最早地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特性与本质。因此,劳动工具就成了人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成了可以观照自己本质力量的具体对象。当原始人类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狞猎活动,觉得比没有工具来得轻松些、顺利些、劳动效率高些时,这就确证  相似文献   

6.
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产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生产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它能制造和运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不仅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且也最早地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相似文献   

7.
滕守尧 《学海》2001,(1):42-45
20世纪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威胁着人类的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反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一代人针对工业化倾向展示了全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种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更为突显.新一代人千方百计地要恢复和发展自己已被工业化组织剥夺和损害了的"感受力".他们认为,当自己的精力健康地、建设性地发挥出来时,产生的不是"暴力"而正是作为审美文化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8.
人的审美意识尺度决定其审美心境高度。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美学中已经蕴含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它的正价值领域是由生命意识、日常生活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科学文化意识、自由实现意识、创造意识、价值实现意识等七个逐层上升的意识层面所构成。这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敞开着审美心境的无穷时空,孕育着审美创造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9.
一、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要求人类锻炼出"音乐的耳朵"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的声响都触动着早期人类那根敏感的听觉神经,悦耳的声音带给人类以精神上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动物对于再美妙的乐音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马克思会说"音乐的耳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性的感官各种感官的人性都凭相应的对象凭人化的自然才能形成.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1]  相似文献   

10.
汉代书法在实践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各种书体演变的基本完成、隶书的成熟和精致化、书法用笔的自觉,以及对个性、情感的追求等。书法艺术在汉代已走向独立,汉隶成为后人学习隶书的最高典范。汉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书法理论也始于汉代,虽数量不多,亦无体系性著作,却充分体现了书法作为艺术在理论上的自觉,以及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黔东北沿河、德江、印江、思南土家聚居区,吃酒是土家人常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口头禅。土家族的婚丧嫁娶、立房建屋、生儿育女、尊堂福寿等都要请酒(摆酒席),可以说吃酒已成为土家族生产生活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土家族风物人情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祖先崇拜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家族的祖先崇拜形式多样,内容繁杂,影响深远,其民族性、地域性及包融性较为突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土家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主体与核心,是土家族民族内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和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在商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除了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从实用到审美的转换过程,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以及对待遗产的意识和继承的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的各种著述之中,含蕴不自觉的或自觉的审美意识较为丰富者,应首推《周易》和《庄子》。《庄子》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滔滔宏论,推出了道家学派一系列的审美观念范畴,其要义可用“美即自由”来概括。《周易》的审美意识,以“立象以尽意”为主要表述手段,发端于《易经》,发挥于《易传》,阐述了从“天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大均 《心理科学》1993,16(4):211-216,220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分析了731名不同背景条件的中国大学生审美意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大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各种形式的美的实质,审美认知具有特殊性、多样性、丰富性、主导性及发展性等特点;2)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表现出层次性、倾向性、深刻性、多样性及差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包含着禅宗影响,这已成为一种国际性观念。而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并因此而出名的,是美国上世纪末来到日本的美术史家阿奈斯特·费诺罗萨,他写了《东洋美术史纲》;此外尚有本世纪初鼓吹“重新发现日本美”的德国建筑学家布鲁诺·托特。  相似文献   

17.
书法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形式,无论其形式、内容、风格、意趣等各个方面,均带有中国文化理念中的伦理特质。它不仅关注艺术表面的笔墨审美形式,也在笔情墨趣的阐扬中深入追寻艺术的精神内蕴。因此,我们在评判书法的质量与水准时,既要注重它的艺术形体、笔墨中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意境、个性等丰富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8.
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的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到来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中国与西方的往来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更加频繁,这也推动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密切交流。对于中西方的音乐的认识,首先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取同。本文从中国审美的重意、追求和谐以及整体观与西方的写实、悲剧观、擅长局部把握进行对比,试从中分析二者的不同,以便对今后更深入研究中西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西兰卡普"的活化性传承仅仅依靠保护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将"西兰卡普"与地方性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在保持"西兰卡普"文化内核及视觉特征的基础上使之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相融合,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文化化、地区文化的经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