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间的内在心理机制,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考试焦虑量表、自尊问卷和生活定向测验对89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显著正向预测考试焦虑;(2)自尊在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乐观在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自尊间起调节作用。大学生乐观水平越高,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对考试焦虑及自尊的预测作用越小。研究结果对改善大学生考试焦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11名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完美主义和自尊的关系,特别考察了自尊在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 学业拖延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完美主义显著正相关。(2) 消极完美主义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积极完美主义和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拖延。(3) 自尊在积极、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重庆市40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均存在三种潜在教养类型,即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2)与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相比,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以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作为参照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消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文版),测量了429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亲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父亲惩罚、严厉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母亲教养方式与之呈现出相似的预测模式;(2)自我概念在父亲惩罚、严厉与独创性间起中介作用;(3)在自我概念的三个维度中,只有自我认同在父母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与创造思维间起中介作用。作者着重探讨了父母惩罚、严厉,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教养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对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完美主义与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积极完美主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拖延,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2)时间管理倾向在积极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预测受到个体自尊水平的调节,相比于低自尊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高自尊大学生学业拖延的预测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嫉妒的影响,以及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大学生嫉妒问卷调查了438名在校大学生。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并间接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嫉妒。(2)父母情感温暖间接通过生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嫉妒。(3)父母过度保护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直接、总间接),但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单独、链式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父亲协同教养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及父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父亲协同教养问卷、父子依恋问卷和中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量表对892名9~11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积极协同教养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2)父亲消极协同教养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反社会行为;(3)父子依恋在父亲积极和消极协同教养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母子依恋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感知到的权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儿童感知,而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显著低于儿童;(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负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子依恋质量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和儿童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自我同情对拖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自我同情量表、大学生拖延量表、大学生羞耻量表和接纳与行动量表对7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羞耻在自我同情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负向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经验回避、羞耻在自我同情和大学生拖延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