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能单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说明人的本质,也不能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简单地加进自然的属性以说明。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应是劳动。如果说,作为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一般劳动”,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那么,具体的劳动则揭示了“每个时代历史地变化着的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2.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3.
社会规律的规定性刘福森要正确规定社会规律,必须对下面三个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与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这两种提法应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总体活动。但在讨论中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者,意在强调社会同人的活动的区别,强调社会的客体性和客观性,把社会看成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之外的自在客体,排除社会过程的主体性,从而把社会同人的活动、社会客体和主体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而强调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的论者,则意在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但有些论者没有看到社会中人的活动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从而把社会同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实践等同起来。其实,历史观讲的实践是个体实践相互作用所产生社会总体实践和“改造前人实践的实践。”前者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社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恩格斯的“合力论”;后者从纵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制约性”的观点。(二)规律与趋势的关系。二者是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但并不等同。趋势是规律的属性,是一种可能的趋向和态势。趋势也是规律在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趋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特点李德顺同历史上和西方的各种价值论学说相比,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征,表现为:在理论上以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实践上坚持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其中包括: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理论。即以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普遍内容,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特定形态及其产物,是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和能力之间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统一。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既不是与主体创造活动无关的自然本性,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或神秘意志绝对自由的表现。能动反映论的评价学说。即在区分价值的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的基础上,坚持用能动反映论的观点看待评价认识与客观价值的关系,从而在认识论层次上将评价学说与真理学说统一起来,同时也强调了评价、态度、情感的特殊性质和意义。人民主体论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即以占人类绝大多数并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民群众为唯一的、最高的价值主体,主张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现实的最高价值目标,以符合广大人民的利  相似文献   

5.
价值目标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超前反映,是价值关系的理想化状态,是价值行为的目的。价值目标具有六个特征:1、价值目标是主体需要和欲望的统一;2、价值目标是超越与暂稳的统一;3、价值目标是客体属性和主体创造的统一;4、价值目标是“实用”与“美”的统一;5、价值目标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6、价值目标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价值目标的设定对人类的价值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一,价值目标使主体活动具有目的性。价值行为是实现价标的手段,主体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价值目标旋转。  相似文献   

6.
张焕明 《学海》2001,(4):89-92
自然界的"先在性"并不直接影响人作为主体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与人以外的存在物的差别确证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是属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将不断被"人化","人化"的自然才显现其意义,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最终只能由人来解决,从而构成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的第二重确证.  相似文献   

7.
对"一夜情"的伦理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一夜情"的三个观点,即"一夜情"纯粹是为了肉体快乐;"一夜情"并非道德堕落;"一夜情"是人的一种权利进行了评析,阐明了性关系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道德评价标准应该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性权利也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指出了"一夜情"的危害性,批判了"一夜情"的非道德性.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日益明显地揭示着,主体能动性是按双层双向建构的关系发展着:第一层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第二层是群体与个体的双向建构。通过这种不断地双向建构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日益提高。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论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作为历史主体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历史客体)相互间是个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9.
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的统一,并且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人的这三重属性的表现重心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同样的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而言便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适应性——类相适性、群体相适性与个体相适性.价值具有类适应性就意味着普世价值的存在,但是存在普世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都是普世的,因为有些价值只具有群体适应性或个体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王军 《现代哲学》2001,23(4):47-49
主体性问题亦称为主体根本属性问题,简言之,主体性问题可归结为“我是人”与“人是什么”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也即人之为人的类特性与人将为人的本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具有哪些思维特征?这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主体思维。这里所说的主体思维,同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相分离、相对立为特征的主体思维,性质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基本前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哲学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按照中国哲学思维,客观原则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人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2.
黄立营 《学海》2004,(3):177-180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实现人的自主、自觉与自由 ,表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现代社会应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四个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四个统一广东医学院(湛江524023)王小燕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辩证地揭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准确地反映了人的三重属性,从哲学的高度看待人体与人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医学观,促进以下四方面的统一。一、人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14.
实践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纯客观性和唯心主义的纯主观性,用实践范畴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自然尺度和社会历史尺度的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立足于唯物史观,达到了自然、社会、人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包括历史观和自然观在内的完整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论坛荟萃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但又是非目的论的。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语),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对象化是指人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方式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主体在客体中实现自已的目的;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的存在转化为主体活动的形式,以其固有的客观属性规定着主体活动内容和方式,赋予活动以客观性质。对象化表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自觉能动的力量;非对象化则表明人只有服从客体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否定还是肯定诸如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这一类“价值范畴”?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是相互排斥的还是相互统一的?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3):5-11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属性,即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政治、社会等非物质领域生活的统一,劳动与生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群体幸福的统一。以此为观照,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活困境,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化、非物质生活的异化、劳动与生活的分离、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逻辑与历史统一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进行了设想:在实现路径上,美好生活指向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制度保障上,美好生活依赖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价值引领上,美好生活旨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不仅完成了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范式重建,而且为人类创设美好生活指明了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9.
集体主义是以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为核心的。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集体主义的内在属性,是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集体和个人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需求。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指个人和集体的权利与义务是双向的、相互的,同时又表现为道德义务相对于道德权利的先在目的性和主体自律性。要实现集体与个人间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就要树立正确的集体和个人理念,要有教育、制度等实践措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主体活动     
社会毕竟是人的世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我们以社会为研究人的本质的出发点,不仅不能全面认识人,还将陷入无穷循环之中。然而认识人和人的世界的出发点则是主体活动。因为主体活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的基础,在主体活动不断进行、展开的过程中,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