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的祈祷     
按理论来说,每一位有信仰、有爱心的教友都有资格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的祈祷。这里所说的信仰是指相信耶稣基督因着苦难、死亡和复活为我们争得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恩宠,并且他愿意人度一个心灵健全的生活。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祈祷的人需要有超性的爱德,因为在这种祈祷中,他所担任的角色是一位转祷者。在一般的情形下,耶稣基督治愈的爱  相似文献   

2.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儒家人文信仰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创立,它对于安顿中国人的心灵、安排人间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性及信仰世俗化等因素,我们有必要以世界文明的发展为背景对儒家人文信仰作一个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4.
许伦胜 《天风》2003,(7):14-15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由每一个个体组成了社会。信仰既在我们的思想、意念、心灵中,又在我们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5.
孟艳玲 《天风》2004,(10):40-41
我们的神学反省是教会自身的一种反思,我们不只是个人读经,而是与他人分享我们的读经心得,共同探求上帝话语在今日的信息,使我们不尽完全的观点或偏见有机会得到补充、修正。教会,作为一个信仰的团体,处在种种的社会处境中并受人类心灵状态分析影响,如何在一个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中作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心灵照顾者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正一、天主教文学的存在状态天主教在法国有着坚实的基础,现代法国仍然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主体的国家,直到20世纪仍有部分作家坚持他们的天主教信仰。本文所选的四位作家都信仰天主教,他们用宗教热忱来看待20世纪发生的纷繁复杂的变化,希望从回归宗教的角度为现代人提供一剂治愈精神空虚的良药。本文选取的四位作家在天主教文学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如查理·贝玑(CHARLES PEGUY,  相似文献   

7.
关于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一生是实践并完成信仰承诺的一生,如果没有信仰,人生就像无舵的船,在风吹浪打的大海上任其漂泊摇摆,生命最终会触礁、毁灭。没有信仰的心灵,更是漆黑一片,不但看不清前进路上的障碍,还看不清天空里那轮穿云破雾的红日,心灵里只能充满永远的恐怖。  相似文献   

8.
我的信仰心     
李汶道 《天风》2009,(4):55-55
要明白自己的信仰心,还得明白何谓信仰?信仰,信心瞻仰之意也。是人对某种对象的信服和尊崇,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指向,是人心灵归宿深处的一种目标。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圣经上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信念,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心灵     
朱恩慧 《天风》2006,(6):28-29
作为一个基督的门徒,不但是外表对信仰的告白,乃更是生命与基督的联合,有了这种关系才能拥有非凡的气质,丰盛的生命,并懂得怎样在神爱中自处与他处,自然会除去肤浅庸俗自私的认识与做事原则,而取而代之的是如父一样的品质和那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美的心灵。因为当你的内心有平安喜乐、纯洁善良……用爱相调节时,心灵的美便会流露出来,给自己、别人、教会、家庭、社会带来祝福。  相似文献   

10.
人非有信 不得神悦 信神的人 非于一般信仰生活 其乐无穷 信仰行为 一举并列人的一生 在于信爱 信神爱人 荣神益人信自内心 爱在心灵 信是根基 爱是力量信有能力 爱是胜利 信有希望 爱有平安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信仰是中国北方民族中原始先民的普遍信仰,萨满的仪式活动对部族成员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力,通过被视为具有神力的法器来祈福禳灾是萨满仪式活动的重要特征,在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和祈求中获得心灵慰藉的同时,法器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社会信仰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一种"有神论信仰"的"至上论"大有蔓延之势,声称信仰只能是对神的信仰,只有有神论才是高层次的信仰,当前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结果,只有宗教才能解决当今中国人的心灵问题,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宗教信仰才能救中国。这种论断违背了基本的历史事实,背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明辨是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中。  相似文献   

13.
经文:提前1:5,18—19;弗4:17—24 在这几处经文中,我们注意到有多处提到了“心”字,有“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还有“虚妄的心”,“心地昏昧”,“心里刚硬”等等。基督教是一个心灵的宗教,我们的信仰是非常讲求心性的信仰。作为一个基督徒则更应当注意一个人的良心。良心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是神从起  相似文献   

14.
信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反映人们对某一特定目标的肯定关系,体现为信念、理想、思想和理论等等。如列宁所说:“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页)从不同角度看,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从主体看,有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在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个体信仰在社会实践中一旦为某一群体接受之后,就转化为群体信仰;而群体信仰则又给个体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外在环境,二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构成看,有朴素信仰和理论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7,(2)
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以儒学为信仰的,今天我们却面临着信仰危机。信仰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含义:超越性或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心灵生活的意义来源、可以普遍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原则、解释生活的理论和安顿日常生活的仪轨等。传统儒学具备信仰的内涵,并且作为信仰的儒学与宗教信仰不同,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信仰"。文化信仰包含三义,其一,信仰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的理念,此人文教化的理念核心精神即是贯通于天地人的即内在即超越的精神。其二,信仰建立于人文教化的基础之上。人文教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成就此信仰,信仰与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此信仰的超越性精神,是靠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教化而不是靠宗教的形式来传达的。要重建国人信仰的天空,必须复兴传统儒学,必须疏通儒学本有的义理系统,并且恢复儒学在民间的教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9,(3)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是怎样走上佛教信仰之路的。他的心灵历程,在当代中国青年佛教徒,尤其是知识分子佛教徒中颇有代表性。文中涉及的问题,许多也是当今佛教青年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国际互联网,被分段贴在深圳BBS的religion版...  相似文献   

17.
神学与信仰     
肖奕星 《天风》2002,(1):58-59
如何理解神学与信仰的实践关系,我们必须很好地思考。笔者就此谈及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一、神学是为信仰历来神学都是为信仰服的,而信仰也离不开神学。只有正确的神学思想,才能引导我们的信徒和教会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信仰,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我们所信仰的上帝,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现实人生。以至使我们的信仰不会偏离真理,避免走向异端。正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逾越     
一个真正活出信仰的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经历无数次大小的逾越与重生。这种逾越的认知,有思想、意识上的、有行为上的、有心灵上的,但在这其中的每一次逾越都不是独立的,因为你思想的逾越会改变你的行为,你爱的行为会影响你思想的转变;这逾越更不是孤独的,因为是与主耶稣一起走过,若是孤独的走过那不是真正的逾越,那是自欺、是自负,  相似文献   

19.
李栋 《天风》2007,(7):9-10
——反映出基督教信仰的本质。“神是个灵,敬拜他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他。”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但相信上帝的存在,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浅谈祈祷     
祈祷一词对有信仰的人并不陌生。一位虔诚的信仰者,每天他都会用很长的时间与自己信仰的神进行心灵沟通。可是有许多青年男女教友不重视、不愿意祈祷,这是为什么呢? 下边从三个方面的分析,谈谈我的看法:第一,多数人认为生活幸福、工作顺利、事事平安,何必祈祷?这种想法从人情一面都讲不通。因为天主从虚无中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