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重要内丹典籍<道枢>作者曾慥广采博收,约征引古道经100余种,涉及学者140多人;该书编撰体例独特,既辑录古人论述,又有作者评述,可谓准类书;历代共有11种史志、书目收录<道枢>,是书各种版本有所差异,需要参照使用.黄永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  相似文献   

2.
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泉州人。北宋名相曾公亮的五世孙,生卒时间未详。官至太府正卿,以疾病请乞祠官,为秘阁修撰,提举玉隆观,闲居银峰。曾博学能诗,晚年潜心于至道,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编纂一部综合性的道教类书,取名《道枢》,书名源于《庄子·齐物论》的“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有道术精要之意,全书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保存了南宋以前的各家道教学说,虽然在道教思想体系中不能自立门户,但是对于道教历史,哲学思想,方术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价值。为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内丹术的重要著作。《道枢》一书中涉及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坐忘、容成、内德、玄纲、神景、周天、水火、  相似文献   

3.
两宋之际的曾慥一生编撰了大量的著作,是中国道教史、传统文化史上有不凡作为的人物.本文对曾慥的生平作了专门的考辨,指正了《福建通志》、《江西通志》等地方志书记载曾慥生平讹误以及自相矛盾之处,进而考定曾慥的出生地为福建晋江,厘清了曾慥的宦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石刻《坐忘论》原刻于河南王屋山最高处天坛,后拓至中岩台紫微宫。曾慥《道枢》所收录版本应得自于江西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刘虚谷。石刻《坐忘论》多处与吴筠《神仙可学论》文句相同,主旨思想也契合,但篇章有拼凑的嫌疑,或为吴筠后辈弟子所撰。石刻《坐忘论》为研究《云笈七籤》本《坐忘论》提供了线索,丰富了道教"坐忘"理论内涵,有助于深化唐代道教炼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的"炼法入道"之说,较少见当代学界提及。但事实上,它曾是唐宋时期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阶段,反映了当时道教试图超越各种"旧法"、确立"新道"地位的思潮,从中可以窥知道教修行观念的发展变化。"炼法入道"一词,首见于唐末道士施肩吾1撰《西山群仙会真记》,后来南宋曾慥编《道枢》亦曾袭用其说。关于施肩吾,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曰:施君名肩吾,字希圣,号华阳,睦之分水人,世家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的《参同契》注本和刊本,对宋元以后的《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内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理清道教思想史上《参同契》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南宋时期的《参同契》的文献面貌和文献实态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本稿试图以曾慥《道枢》和南宋刊行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线索展开论考。考虑到刊物的篇幅,本稿拟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7.
《道枢》     
道教类书。北宋末、南宋初道教学者曾慥编纂。书名源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含有道术精要之意。全书42卷,共108篇。举凡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服气、炼精、大丹、呼吸、胎息、大还金丹、金碧龙虎、铅汞五行、参同契、入药镜、灵宝等,均辑为专篇,并列诸家之说。每篇题下,均用四言四句提示该篇要点及传授原委。为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内丹术的重要著作。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相似文献   

8.
《道教义枢》的自然观简析李刚本文通过比较道、佛二教对自然与因缘的论述,对初唐道教教义学代表著作《道教义枢》的自然观作了简要分析。文章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观融汇了佛教的因缘说,使“自然”的含义具有“空”的气息,佛教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说成为《道教义枢...  相似文献   

9.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李克(W.Allyn Rickett),将把整部《管子》译为英文,翻译分为两卷,第一卷已于1985年出版,第二卷将于1991年问世;据说,之后还将出版第三卷,内容为《管子》研究。李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汉学教授,现年66岁。他早年曾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工  相似文献   

11.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是普鲁士资产阶级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和战争哲学家。他生前曾写过许多军事史方面的著作,但他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其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战争哲学思想,对其作深入探讨,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研究。《战争论》自六十年代初被翻译并介绍到我国以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才陆续开始有人著文对此进行研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还只是评介性的。为促进对克劳塞维茨战争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  相似文献   

13.
F.E.特雷纳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道德思想范畴》一书中曾谈到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个问题,1983年10月《道德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他的《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道德思想研究中一个被忽略了的范畴》的文章,对上书所提出的一些论点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4.
《道藏》所收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如果根据刊本所附序文中的彭晓自署,可以认为是五代孟蜀广政十年(947)刊行的《参同契》文本.可是,这个现存最早的彭注本的刊本(《道藏》本),实际上是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刊行的文本.彭晓本本身,直到1151年被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之前,又几乎没有为任何道教文献、书志、书目所引用、提及和著录.也就说,关于彭晓本的受容实态,存在着二百年的空白.本节主要考察了到南宋初期为止的有关《参同契》彭晓注本的文献情况,并认为,除了上节所述的因素(唐宋时代《参同契》文本与《古文龙虎经》《金碧经》《潜通诀》等文献互相混同)之外,彭晓本的湮没无闻,也可能是曾慥《道枢》所反映出的南宋初期《参同契》文本陷入不安定状态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如果要想深入考察和把握南宋以来《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同样,也必须正确地认清南宋初期《参同契》文献的这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5.
道教学研究的里程碑——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王知非八十年代末,笔者第一次拜读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的第一卷,从其《序》(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所作)、《导言》始,即被这部近40余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所震憾。这还只是一种文化学的“感受”。当几年...  相似文献   

16.
对比《管子》两个英译本对《牧民》《权修》《立政》《枢言》《法禁》五篇中7处包含“耻”字的语句的翻译,不难看出,中国典籍英译中应该注意核心术语的翻译,对于核心术语,应尽可能采用语义翻译,而且应尽可能保持术语的前后一致;不能采取语义翻译的部分,应根据上下文内容保证译文的语义合理性;对句子与篇章的翻译,应符合目的语即英语的语法规范,保证语言的地道流畅,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近来,台湾出版了三部为康德研究者以及西方哲学研究者所称道的著作,其中两部是康德原著,即《通灵者之梦》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一部是西德学者写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这三部著作的翻译者是台湾著名的康德研究专家、西德波昂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的李明辉教授。《通灵者之梦》是海内迄今第一个中文译本,系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联经经典》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6月22日,应伊朗驻华使馆邀请,到中国考察《古兰经》翻译工作的伊朗库姆《古兰经》翻译中心主席纳格迪先生,翻译中心负责国际事务的副主席,《古兰经》英语译者格伊拉先生前来中国伊协拜访,受到中国伊协副秘书长兼国际部主任文舰的热情接待。纳格迪主席曾在德黑兰伊玛目萨迪格大学和库姆宗教学府从事教法学和古兰学教学工作,对《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经典有着精深的研究。随后回答了本刊记者就库姆《古兰经》翻译中心情况和世界各国《古兰经》翻译现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6,(3)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有一段话:"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要理解这句话,必须首先确定"道"与"圣"之确切含义。《景教碑》中,此句话的前文乃是"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根据文义,"道"显然指景教。那么,"圣"指什么呢?有西方学者将该字翻译为"先知"(prophets)。若照此理解,上文的意思即:景教和先知相处和谐。这话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