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的第一丛林。清初,全真道龙门派王常月担任白云观方丈,其开坛传戒振兴全真道龙门派。因白云观属于全真道十方丛林,非清朝官方道观,故清代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材料不多。本文主要依据现存清代档案讨论清朝清高宗两次敕修白云观史实及清仁宗发旨稽查白云观道士事件等有关北京白云观的两则事宜。  相似文献   

2.
陕西佳县白云山白云观一年中较大的庙会有三次,农历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师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山庙观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师飞升之日。这三天,游山进香的人流如潮,特别以四月初八历时七天的庙会为更甚,每日游客达三十万人次,整个山上熙熙攘攘,万头攒动,旌幡飘飞,香烟缭绕,一派胜地景象。每逢庙会,白云观中要举行盛大的道教仪式,尤以道教音乐最负盛名。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共分两大类。一类是轻乐曲调,主要是道士念经卷的调子。这类曲调最初是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神宗派北京白云观道士张真义、景真云等护送御赐经卷到佳县白云山庙观时传授  相似文献   

3.
道士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话:已故吉冈义豊教授是日本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最后一本书是《追求长生》,1970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书中194页至228页介绍了“道士的生活”,主要讲的是解放前夕北京白云观道士的生活。1979年美国研究道教的专家荷尔姆斯·韦尔奇教授和法国研究道教的学者安娜·塞德尔合编了一本中国宗教论文集,题为《道教的多面性》,由耶鲁大学出版。书中收入了有关“道士的生活”这一章,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白云观内,有一位年近花甲的道长,名叫成本胜。他是湖北省石首市粟田湖村人,1986年来京常住。他是一个普通的道士,生活在道众中间,他的言行也很平凡,但道友们一提到他,总是赞口不绝……尊师爱友成本胜道长出家于湖北省石首南岳山道观,他的度师是李信善道长,虽与师父在一起生活时间不到一个月,但对师父的感情十分深厚。他到白云观常住后,一直与师父频繁通信来往,交流思想感情。还多次购买道教经典书籍,赠寄师父,仅一本《云笈七签》就花去三十多元。四年来,共购寄书籍三十多册,用去人民币一百多元。今年(1990年)春。  相似文献   

5.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正在北京白云观四御殿大院内,矫健地表演着道教“太和拳”的套路。下午和风丽日,阳光透过古槐的枝叶,配合着他的每一个动作,不停地洒在那肃穆严正的脸上,使那内敛的眼睛也不断放射着神光。围观者为他精彩的表演,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是被聘请来京担任白云观传戒引请大师、八十七岁高龄的四川鹄鸣山张至益道长。由于工作的方便,笔者有幸多次与他接触、交谈,得知他入道、访师、受戒、勤修的一些情况。公元1919年的一个黄昏,四川成都大邑县城一条胡同的酒铺中,走进一位满发大领五绺胡须,四十岁年纪左右的精干瘦高道士,他在空位上坐下后,年约十七岁左右的小伙计勤快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11月14至12月11日,中国道教协会将在湖北武汉长春观举办"丙申(2016)年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按照全真派传戒仪轨,武汉长春观方丈吴诚真道长委托武汉市道协副会长任宗权道长带领武汉长春观两位道长前来北京白云观迎请"法统"。9月1日上午吉时,中国道协教务部负责人孙常德道长、北京白云观管委会主任李信军道长和任宗权道长等在北京白云观老律堂举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东北地区,在古代称燕地,是方仙道比较盛行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先民们大都崇拜鬼神,奉行巫术。故此,东北地区的人民从古至今与道教的渊源都是很深的。仅《奉天通志》、《岫岩县志》中所记载的东北地区的著名道士(含方士)就有丁今威、帛和、刘海蟾、高仲振、李元久、张道中、张三丰、黄花老人、马真一、郭守真、玉化清虚真人、上清宫道士、五女道士、李本岩、邢崇光、张道士等十几位。东北地区的道教宫观更是举不胜举,仅乾隆《钦定奉天通志》、《奉天古迹考》、《奉天通志》、《沈阳县志》、《辽阳古…  相似文献   

8.
踏着春日的晨曦,信步来到京城西南,街巷深处,隐见一处红墙古瓦、规模宏伟的宫观,一阵清悠淡雅的诵经及钟磬、管弦之声飘然而至,这便是著名的道教丛林——白云观的道士们做早坛功课。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全真龙门派的祖师邱长春(处机)曾住持这一宫观,他羽化后又藏蜕在这里,故而后世全真派的道教徒尊白云观为祖庭。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唐太宗为奉祀老子而建,称天长观,金时遭兵火焚烧,大定十四年(1174)重建,先后改称“十方大天长观”、“太极宫”。元代全真祖师邱长春,于1224年入居太极宫,与弟子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宫观殿字焕然一新,元太祖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从此,邱长春在此演立龙门之宗。明成祖于永乐(1403—1424)时敕命重修,以处顺堂为中心扩建,始定现在的规模,更名为白云观。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唐代始建之初的情景已不可考。到了金代已有记载,据《道藏》所  相似文献   

9.
囊云小考     
云的本义是山川之气,与风、雪、雨、露等同为自然物象,而在文化传统中逐渐染上拟人和象征的色彩.无根、无心的白云,来去自由,悠游无碍,成为山林隐逸、仙踪无迹的意象.白云由此与道教联系起来.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道家出游,寻真问道,谓之云游."世称游方道士为云水道人,道士所居为云房,道士书箱为云笈,而道教全真派的祖庭之一是北京的白云观.  相似文献   

10.
在道教全真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内的祠堂院中,住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他就是今年已八十二岁高龄的曹信义道长。曹信义道长原籍河北省肃宁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因家中贫穷,十六岁时便离家赴东北吉林省辉南县入商谋生,日寇侵华时,曾参加过抗日救国运动,东北沦陷后,投入玄门,在吉林省辉南县金川乡大龙湾龙潭宫出家为道士,拜其宫全真龙门派道士杨诚德为师,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玄裔。  相似文献   

11.
北京白云观早晚坛功课经音乐解析张之良北京白云观早坛功课经、晚坛功课经为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上殿诵唱的必修课程。是修持练性,步入玄门所必学的功课。是敬神祈福,解厄保安的每日必做的科仪道场。《功课经》序记有:“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 ,道教名山宫观历史上就遍布全国各地 ,如三山五岳 ,三十六洞天 ,七十二福地等均为道教徒修炼之所 ,这些道教宫观历史悠久 ,如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 ,相传始建于周康王时代 ,北京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等。这些历史悠久的道观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尤其是现存保留的大量古代碑文石刻 ,这些石刻碑文特殊的载体形式 ,对研究我国金石学和探究古代文化 ,历史和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现将古代道教碑文 (主要以北京白云观为例 )署时方法略述如下 :一、年份的标署方法 :道教碑文年份的标署方法比较简单 ,一般采用 (1 )“朝代…  相似文献   

13.
<阴符发秘>和<玄门戒白>均为清代成都高道张清夜所撰.前者是其对道门重要经典<阴符经>所作阐释,他极力推崇<阴符经>理论之宏博、精妙,其讲的道理,是万事万理以及一切之指导.他主要是从内丹修炼角度进行阐释的,其总原则是天人合发,虚静无为,一任自然.在这个总原则下,强调制五贼、谨三要,"知动知时"、"时动知修",认清擒气和锻炼精气神的处所,是其修炼思想的三个重点.后者则是其有感于当时道门内的不良现象、劝诫道士应慎行修德的著述.同时,二者还反映了张清夜对儒释二教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4.
吴国富 《中国道教》2010,(1):40-44,54
清朝初年,庐山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道教人物石和阳,他在唐朝道士刘混成修炼的木瓜洞隐修,声名远播,留下了不少事迹。清朝毛德琦《庐山志》、民国吴宗慈《庐山志》收录有陈梦雷的《题木瓜崖石嵩隐传赞碑铭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二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的传戒受戒活动。全真道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更为大振。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中断。这次开坛传戒,是解放后首次传戒,是道教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由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来京受戒的全真派道士共计七十五名,其中乾道约占60%,坤道占40%。  相似文献   

16.
正明末清初,苏州道士李朴"善画工诗",不仅精于道教正一派斋醮法事,且精熟全真南宗心法,著有《火候宗源》、《还丹宗旨》等丹道修炼著作。此外,他还为康熙年间(1662-1722)刊刻的道教内丹学集大成之作——《性命圭旨》撰写序,而康熙刊刻版《性命圭旨》中所收入的《紫中道人答问》一篇,更是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17.
初冬季节,北国晴爽,北京白云观内彩旗迎风招展,一派喜悦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全真派道士,鹤集祖庭,准备受戒。白云观山门上挂起了“热烈欢迎各地名山宫观道长来祖庭受戒”的巨大横幅。山门内大旗杆上升起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两面龙旗。东西两侧也悬挂着“六根清净”、“道果圆成”,“修真有份”、“进道无魔”等条幅标语,使白云观充溢着庄严的宗教气氛。凡来京受戒弟子,在农历十月十五日前均来到白云观。他们都按张贴在老律堂东西两侧的“告诸戒子榜文”和“戒坛清规”进行挂单。戒子们一个个认真回答“知客”提出的问题,接受考核。老律堂的大门正中悬挂着“全真戒坛”几  相似文献   

18.
正葭州,今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民国二年(1913)改为葭县,1964年改称佳县。白云山,原称双龙岭,位于陕西佳县东南五里之嵯峨峰南,其脉从西北蜿蜒而来,向东南注入黄河。《葭州志·地理志》记载:"白云山,在嵯峨峰南,东临黄河。明万历年,任邱县丞牛登第命名,上有白云观。"~1葭州白云观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经过清朝、民国400余年的扩建、修缮,香火法脉传承至今。由于原始资料的限制,学界对于白云观早期的创建、沿革过程研究较少,相关问题一直比较模糊。白云观的兴建时间与过程、朝廷赐额时间、住观道士法脉传承以及  相似文献   

19.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6,1(4):51-55
道教的修炼思想中,对于环境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十分慎重而关键的问题。北宋时期,钟吕一系的道士施肩吾,继承和发挥了道教这一传统,在修炼思想中,尤其是在对环境、传人的选择原则中,体现了道教特有的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神秘主义为特质的环境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清嘉庆年间道士闵一得所著《金盖心灯》中,称王常月为"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①道光年间大臣完颜麟庆为北京白云观所撰《重修宗师庑记》,则谓王常月确乎又一长春(即丘处机),宜昔门下多贤也"。②王常月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初真戒》③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