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之关系、伊斯兰哲学史与伊斯兰思想史的区分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围绕第一个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名异实同说",一是"名实皆异说"。由于"伊斯兰"的含义远远超出"阿拉伯"一词,因此伊斯兰哲学不能等同于以阿拉伯文记载的哲学。区分两者有助于突破"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的旧框架,以含义更为宽泛的"伊斯兰哲学"或"伊斯兰思想"重新审视伊斯兰思想的历程。同时,国内学界一般将与伊斯兰信仰相关的理性思辨划分为三项内容,即伊斯兰自然哲学、伊斯兰教义学以及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狭义的"伊斯兰哲学"概念仅相当于在古希腊哲学影响下产生的伊斯兰自然哲学。故应采纳涵盖面更广的"伊斯兰思想",非易于造成误解与混淆的"伊斯兰哲学"。1949年以来,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形成了一条内在主线,即围绕"伊斯兰哲学"的名称与内涵展开的各种"正名"与"求实"运动。  相似文献   

2.
在伊斯兰宗教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生发而成的回族哲学,是中国哲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内容丰富,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伊斯兰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双维度审视回族哲学,探讨其间的起承转合,探讨回族哲学于回族、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于对当下社会的裨益,以期引发更多人对回族哲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吕耀军 《世界宗教研究》2011,(5):149-156,194
跨文化人权理论为当代伊斯兰人权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是该理论产生影响的主因。穆斯林学者强调伊斯兰文化中,关于尊严、公正和平等的伦理精神是实现伊斯兰跨文化人权普遍性的基础。这就需要依据经典的原初精神和现代理念,对伊斯兰法做出新的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人性的共同趋向和人权的跨文化视角并不会削弱宗教的核心原则的观点,是穆斯林学者主张跨文化人权理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学者发展了"重叠共识"理论,结合伊斯兰国家人权情况,提出了实现跨文化人权理论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哲学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思想渊源,阐述伊斯兰教义及有关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学说或世界观体系,是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哲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哲学赋予了伊斯兰特色并确立了东方自然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义学源自"凯拉姆"一词,是穆斯林在以理性思辨的方式阐释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伊斯兰教传统学科。伊斯兰教义学一直为中国穆斯林所重视,是明清以来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学者对于伊斯兰教义学的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其研究方法局限在于"哲学研究"的框架内。自2000年进入"发展-转型"期以来,伊斯兰教义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一批新成果,而且逐渐正视伊斯兰教义学的宗教特质,而不再单纯局限在哲学研究范围内,其中一些研究体现出教内人士教义学研究特有的宗旨与关怀。其他传统伊斯兰教以及现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都对当代伊斯兰教义学及教义学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但这些挑战蕴含着两者自我超越与自我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西方宗教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论证主要有三种:目的论论证、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伊斯兰传统学术关于真主存在的理性论证也可归为三类:目的论论证、"凯俩目"宇宙论论证和"或然性"论证。现当代学术研究日渐显示,中世纪基督教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大多源自中世纪伊斯兰教义学和哲学。本文从宗教比较角度介绍了伊斯兰传统学术关于真主存在的理性论证并分析了其各思想流派对信仰-理性关系问题的理解后指出:当前,伊斯兰教内部应进行更为深刻的批判反思,加强阐扬自身深厚的理性传统,积极高效地迎接现代性挑战;世界各大文明需秉持美美与共之理念加强对话合作,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加美好的"地球村"未来。  相似文献   

7.
正伊儒会通,是指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自觉与儒家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沟通与交融,内容涉及哲学、修养和习俗等诸多领域,其中哲学层面的"心性会通"和道德层面的"修养会通"是核心内容。实际上,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各家思想文化的全面会通,只因伊斯兰教与儒家之间的会通是基础和重点,所以被称为"伊儒会通"。  相似文献   

8.
王希 《哲学动态》2004,92(3):25-30
众所周知,伊斯兰--阿拉伯哲学[1]在世界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并融人东方的宗教伦理和神秘主义传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为中世纪的欧洲保存了古典文明的遗产,为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在神学统治下的逐步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准备和智力资源.因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穆罕默德·伊本·易卜拉欣·伊本·叶哈雅·卡瓦米·设拉子(1571—1640),也被称作萨德尔·丁·设拉子,对他更常见的称呼则是毛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后阿维森那时代最卓越的思想巨擘。他的思想学派被称作"超验灵智学",对萨德拉的故土波斯以及印度次大陆的伊斯兰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他的前人一样,萨德拉是在伊斯兰智识传统的内部进行研习并且著书立说的,他力求能将这一传统的主要流派加以融合。作为一个勤勉的学生,他遍及了伊斯兰哲学中的所有核心难题,这些难题从古希腊一路传递到了他所  相似文献   

10.
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重要成果,也是以刘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国化宗教阐释传统和话语范式。马启西继承刘智建构的话语脉络,创新中国化宗教阐释路径,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话语谱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话语内涵就是用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阐述伊斯兰教,进而生成具有本土性的文本阐释与实践传统,为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和构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穆罕默德·阿尔昆(1928-2010)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现代伊斯兰研究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思考伊斯兰,并进行理性的思辨,将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宗教学等众多科学研究方法整合到伊斯兰研究中,以反思伊斯兰历史、传统,并提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科学——"应用伊斯兰学"(the applied Islamics),其学术思想引发世界伊斯兰研究界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12.
赛义德·侯赛因·纳塞尔是当代卓越的伊斯兰哲学家,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他的思想生涯进行描述。纳塞尔学识渊博,成就显著,他以"神圣传统"为思想根基,以"永恒智慧"为毕生追求,对伊斯兰思想的发展、传播以及各大文明传统之间的对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为清代经师伍遵契翻译的伊斯兰教著作,原作者是12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家拉齐,原著为波斯语,名为《米尔萨德》,该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经学系传谱》记载,明清时期的经师多喜讲授《米尔萨德》,《米尔萨德》还被列为经堂教育的必修教材。"命"与"性"是《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们对应着伊斯兰哲学中的灵魂观念,另一方面被译者用极具儒学特色的"命"和"性"概念表述伊斯兰的灵魂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研究伊斯兰哲学的深刻义理,  相似文献   

14.
“存在”原初为古希腊哲学概念,在文明交流中进入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并成为伊斯兰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明清的中国伊斯兰学者,在“以儒诠经”之汉文著述的历史活动中,参与了对“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此历史活动,以伊斯兰“存在论”为核心资源,运用中国文化的语用表述方式,建构了风格独特的中国伊斯兰唯心主义存在论。明清伊斯兰学者的存在论,展现了伊斯兰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交流,体现了伊斯兰教在思想层面的中国化历史。  相似文献   

15.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5月18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清真寺隆重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倡议全国伊斯兰教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开展"四进"清真寺活动是我国伊斯兰教界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扎实推进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伊斯兰教的“知行合一”观从恩霖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意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制度、文化体系和生存哲学。因此,伊斯兰教既为穆斯林规定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规定了对物质生活所应持的态度。这是伊斯兰教区别于其它宗教信仰的特征之一。同时伊斯...  相似文献   

18.
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抽象关注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西方传统哲学的精神生活观可历时态地划分为超验性、先验性、经验性的不同铸型。马克思的精神生活观建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前提之上,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精神生活观的历史反叛和现实扬弃之中,确认精神生活的存在由超验、先验和经验共时态构成,并由此开启了重新理解精神生活的"实践"、"现实"、"人的解放"等新维度,进而具体展现出对精神生活理解的多重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9.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6,(2):5-13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