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幸平 《天风》2014,(4):14-15
对于离婚者,我们当把握妤恩典与真理的原则。固然需要鼓励他们看清自己在离婚中当负的责任,找到自己需要调整、需要归正的地方,但更多的乃足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接纳与体凉。  相似文献   

2.
洪书永 《天风》2005,(10):8-9
林前13∶13,14∶1在信仰生活中总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在讲“我自己心中充满了爱,对爱笃信不移,人人都需要爱”。可是当他们在公众场所向人问路时的口吻,是那么的冷漠和没有人情味,当他们在问女服务员“哪儿有水”的时候,态度是那样的蛮横,毫不客气,以为自己有了钱、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对服务员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来,贵刊常常登载贵州、云南、四川“少、边、穷”地区的教会情况,他们生活上的缺衣少食(有的只有半年口粮)、贫困落后(无水、无电、无路、无学校、无医)。由于信徒生活不能自给,教会就不能自养。传道人只得自己养活自己,神学生甚至外出打工,灵性上群羊无牧,异端泛滥……读后令人难受与不安。 为此,上海、福建同道呼吁关怀贫困教会,开展  相似文献   

4.
赵玲 《学海》2003,1(6):128-130
一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本质上是受人的需要推动的 ,是需要得以满足的活动。需要 ,人自身的规定性 ,渗透着人的目的、意图与选择 ,是人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因而 ,把握消费的合宜性 ,必须要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入手。在马克思看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① 需要、人的本性是与物质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实践 ,才使人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从而将人与动物 ,将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她不是真的小蜜蜂,他也不是真的小蟋蟀。但他们是真的生命。他们为自己的真实身份痛苦,他们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表明他们希望转世当蜜蜂和蟋蟀。小蜜蜂和小蟋蟀是一个小时之前认识的,同病相怜使他们立即成为朋友。  相似文献   

6.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每个做父母的都曾有过金色的童年,孩提时的不同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定型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好动,有新鲜好奇感,做父母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要鼓励他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当他们做得好时,要适当赞赏及肯定他们,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才会感觉家庭和社会爱他和接纳他。事实上  相似文献   

7.
自知者明     
正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古希腊神庙也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叔本华认为,人有很多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需要,当需要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永远不会满足。他认为当人的某种需要被暂时满足后,会有一时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会转瞬即逝,人便陷入痛苦和  相似文献   

8.
刘美纯 《天风》2022,(9):24-25
最近我听到一件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的教会按立牧师,需要被按立的人交一定数额的费用,甚至有的教会明码标价.这就像很多年前我听到教会施洗按人头收费一样的不可思议.在教会,当所有事情都与金钱挂钩,不知这到底是侍奉,还是做买卖.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2章17节说:"我们不像许多人,把上帝的道当商品贩卖"(《和合本2010》).保罗说他们"不像许多人"中的"许多人"是指那些假教师和假使徒,他们是搅扰、分裂哥林多教会的人.他们表面上是在为主做工,也是在传道,但是他们的动机只是为自己谋取利益.  相似文献   

9.
柴培尔  贺宗宁 《天风》2018,(6):45-45
所有从事释经讲道的传道人,我们在属灵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本能地认为,圣经可以对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需要说话,且能真正满足这些需要。释经讲道者与每星期坐在他们面前的会众都相信,他们可以在圣经里挖宝,由其中寻得神的智慧与大能,来供应自己每天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  相似文献   

11.
我是众生     
我是一个人,当我心念里只有自己,只喂食自已只消耗自己的时候。我不是一个人,当然将周围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眷属,他们的思想感情都成为我自己,是一个大我。  相似文献   

12.
聪明的选择     
谢炳国 《天风》2007,(16):2-4
诗人说"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他必安然居住,他的后裔必承受地土。耶和华与敬畏他的人亲密,他必将自己的约指示他们。"马利亚、亚伯拉罕、路得这三个人为什么选择得这么聪明呢?因为他们敬畏耶和华。  相似文献   

13.
刘兴强 《天风》2004,(9):6-7
用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就成了他们的邻舍;同时,当我们去接受那些帮助时候,他们又成了我们的邻舍。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笑     
心灵原本是无需衣裳的。 好象创世之初的亚当厄娃,他们自由自在地在园林中游走,身体没有任何遮障,只因他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如朝露一样透明,似阳光一样明媚,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甚至是上主。 忽有一日,他们却需要用一些树叶来包裹自己了,只因  相似文献   

15.
“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他要把他们彼此分开,如同牧人分开绵羊与山羊一样;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在左边。那时,君王要对那些在他右边的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吧!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吧!因  相似文献   

16.
当人面对困境或厄运(如死亡、疾病、贫困)的时候,塞涅卡似乎是在劝人们想开点,通过理性让自己能够接受一切不好的安排,并且认为这就是灵魂理性化的过程。那么,这是否仅仅把坏的遭遇或境遇合理化了呢?哲学真的是一种治疗么?或者只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提供的一种安慰剂?本文基于对塞涅卡理论的粗略分析,认为塞涅卡的理论中既包括"合理化",又包括"理性化"。对于普通人而言,"合理化"是他们克服情感与欲望的手段,是他们达到"理性化"的过程;对于智慧之人而言,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面对什么样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而寻求到幸福。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改造新农村时,往往趋向于乡村面貌的更新和对经济的扶持,却忽略了村民意识形态的改造和地缘性的把控。与其无条件地把物资捐献给他们,不如通过这种把贫困艺术带进村落的行为,将先进的意识形态传输给他们,让他们以自己之力去开拓、去实践、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儿童成长与行为的外国专家珍·福尔,为家长们提供了让孩子安全接触陌生人的几种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孩子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的,对他们而言,绝大多数人是陌生人。若你的孩子丢失、受到惊吓或是受伤,多数时候只有陌生人才会给他们提供帮助。所以,要鼓励孩子多与陌生人交往,这样,当孩子遇到麻烦时才会有信心向陌生人寻求帮助。从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坏人的诱骗,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机会增强自己对陌生人的判断能力。因此,最好多和他们一起与陌生人打交道,当你与孩子一起和陌生人交谈时,孩子就会学到哪些人是可以与之…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我们不得不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得不随时更迭与变换自己的角色;我们无时不在承受着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言行。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很容易丧失自己,常常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这时,我们需要独处。所谓独处,是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干扰、自己进行思考的过程。独处的方法有很多:当你静坐斗室时,当你漫步湖边之际,当你记日记的时候,当你坐在列车上,当你躺在沙滩上……独处,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如果你愿意的话,即使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闹市之中,你依然可以独处。独处是一种状态,只要你有意识地自己面对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你就是在独处。学会独处,走向成熟越小的孩子,就越惧怕独处。当一个婴儿看不到妈妈时,他就会哇哇大哭,他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是因为他的自我还不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伟人中有一部分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对大自然中的花开花落,对自己生命历程中变化,都特别敏感。他们善于抓住生命的每一天,会享受,会创造。在事业需要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去赴汤蹈火,舍生取义。在死亡威胁自己时,他们会积极生活,甚至冒着危险去争取生命的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