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与佛教、道教往来甚为密切。程智不仅精研《老子》《庄子》《周易参同契》,而且师从高道,修持内丹。更为重要的是,程智与明末清初江南全真龙门派往来密切,成为全真龙门派"明"字辈弟子。程智与江南全真道龙门派的往来,必然将丰富我们对中国明清道教史的认识。程智所开创的"易教门"与明清民间宗教三一教无涉,"易教门"乃是易学非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2.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是一种产生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宗教,因主张三教合一而得名。三一教的创始人是福建莆田林兆恩(1517——1597年),晚年被其门徒奉为三一教主。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现存数以百计的三教堂(祠)的正殿中,所供奉的神灵往往不止林兆恩一个人,而是三个人,正中是林兆恩,左边是卓晚春,右边是张三峰。卓晚春、张三峰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和林兆恩一道受三一教徒的顶礼膜拜?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1月5-6日,由浙江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与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宗教文化与艺术研究室承办的"图像学与风格史:亚洲宗教美术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紫金港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以来,经北京一些研究道教的青年同仁提议,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室筹建了一个主要面向中青年研究者的开放型的学术交流团体,希望能促进同仁之间的交流。初步定名为"道教学术研究沙龙"。希望能吸纳更多的青年学者、博士后、硕博士生等参与这个团体。该活动属于世界宗教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新时期的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子课题之一。自2014年1月起至今,"道教学术研究沙龙"已经开展了四期活动。2014年1月4日,"道教学术研究沙龙"第一期活动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大会议室召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章伟文副教  相似文献   

6.
仪式对于宗教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各种特殊的仪式,宗教形式本身的独特性才得以直观地表现出来,宗教组织才在形式上被有效地凸现出来,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对于一种宗教形式的讨论,不能脱离对其独特的仪式的考察.作为一种民间宗教形式,三一教同样有其完整的宗教仪式.本文通过田野调研,对三一教的仪式(入教、会道、诞庆)作了详细的分析,并进而探讨其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9月21日,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山东大学、宁夏大学、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以及社会各界热衷于巴哈伊教研究的学者共30余人参与讨论。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宗教,巴哈伊教主张"宗教同源,世界一体",以其调和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科学的现  相似文献   

8.
2007年10月13日,由中国宗教学会和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宗教与世界和谐"——2007年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的负责人卓新平、曹中建、张新鹰、金泽和各高等院校、地方社会科学院、宗教团体研究机构的86人参加了年会。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宗教学研究领域中,区域文化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0年7月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宗教、中华本土宗教文化、湖湘地域宗教等不同方面,不仅有对传统经典的诠释,同时也讨论了一些新的课题,特别是湖南湘中地区的民间信仰"梅山教"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0.
羊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宰是清代在理教的创教祖师和民间宗教世界著名的宗教家。本文从羊宰的宗教生涯与宗教思想及重要传人尹松岩弘道业绩三个方面,论述了羊宰宗教思想中的慈悲情怀与安善性格,从而阐释了在理教为什么在清中叶以后的民间社会盛传不衰的主要原因,并揭示了清代下层民众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正马西沙,祖籍北京密云,1943年11月出生于陕西延安。1964—196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9—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读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198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道教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11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受《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委托,笔者近日就马先生在构建新中国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三大体系"的成就与贡献做了一次访谈。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9日-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在一天半的研讨中,参会者围绕着"基督宗教与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及"宗教代替论"评析、基督徒的选择—爱国还是爱教、信仰与理性、历史  相似文献   

13.
木人是明末清初民间宗教信仰世界中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继承与发展了其师大乘天真圆顿教创立者弓长提出的宗教思想,在风雨飘摇、天下大乱的明清鼎革之际,以救度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整合、升华了明中叶以来出现的众家民间宗教思想,构建起一套系统的民间宗教思想理论,从此结束了中国民间宗教长期没有成熟思想理论的时代,引领清代民间宗教信仰运动步入了更加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宗教冲突、宗教对话、宗教关系研究,以及这项研究与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的重要联系,已被推到了国际理论界的前沿领域。"宗教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早已成为国际学界、政界和教界的热门话题;而如何推进宗教对话、达成宗教和解,至今仍是摆在关注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试论推进宗教对话的两条基本途径,即"知识的途径"与"行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1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宗教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国宗教与优秀文化传承研究,道教的宗派历史、文化传承与教义思想新探,佛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及经典研究,儒道释耶四教会通与传统文化关系考论,少数民族宗教文献、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研究,区域道教的历史、仪式与传播研究等七个议题进行阐发。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和专家发言提纲33篇,来自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茅山教,是以法术祈禳度人的民间宗教派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的民间宗教,大致有梅山教和茅山教两大流派,且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茅山教在南岭走廊的传播,茅山教与闾山教的关系,茅山教的宗教特质和法术特点,茅山教蕴含的道教文化元素,是深化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4月,《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名家谈中国伊斯兰教与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讨论伊斯兰教相关话题的学者访谈录。之所以冠以"全球化视野与中国化语境"主题,一是基于伊斯兰教的国际性特点,无论是从信教人数还是影响来看,伊斯兰教被视为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人员的频繁流动及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文化、文明的互动、交融及"跨界"更加常态化;三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文化都具有"在地化"烙印,中国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深度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认识、研究我国伊斯兰教,既要有开放的全球视野,更要置于中国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性宗教的发展历史和传播过程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本宗教的核心信仰和教义不变,二是伴随着这些宗教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其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仪礼和仪轨与所在区域的主流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宗教亚文化。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中国伊斯兰教既保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与基本生活方式,又发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变化,获得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双重品格。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一直是世界宗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强劲活力的学术增长点,许多学者长期致力于这方面研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研究范围涵盖了宗教思想、文化形态、区域文化、教派人物、宗教文献整理等诸多方面,这些现象表明,作为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宗教研究目前正走向成熟,并持续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力。3月24日,由陕西师范大学高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20.
彩图《传道图》首见于福建莆田,是闽台民间宗教金幢教运用传统医学养生智慧的产物。全图以金幢教经卷《览心镜》所阐述之内炼思想为基础,融丹法于道法,按内、外、中三层进行建构组图,成为教内入道与传授"金丹要诀"的方便法门。就其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宗旨而言,金幢教的内炼养生思想值得传承与发展,并成为闽台民间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