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从缅甸跨境迁移到瑞丽的缅甸克钦人为研究对象,以缅甸克钦人跨境迁移后的宗教生活为视角,力图为有关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以及跨境流动和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本文认为,缅甸克钦人的跨境迁移主要是受经济理性的驱动,然后才是在宗教生活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适应与调试,教会组织对于跨境缅甸克钦人而言既有正向的功能又有负功能。基督教生活是跨境缅甸克钦人在异乡彰显民族身份的一种标识,跨境民族之间基于个体层面的宗教互动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传入后,其跨境互动作为历史事实一直存在于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发展、国家边疆稳定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等持续产生影响。本文拟在文献分析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宏观背景出发,分阶段描述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基督教跨境互动的历史与事实,剖析影响基督教跨境互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归纳基督教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跨境互动的形态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云南省南伞镇与缅甸果敢相连地区的丧葬仪式研究发现,该地区跨境民族在历史悠久的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圈。跨境地区丧葬仪式有着其内在一致性和区域特殊性。其内在一致性是哲学层面的个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中蕴涵的生命观、孝道、礼乐三个文化要素呈现;其区域特殊性是社会学层面的群体身份认同,通过仪式特有的佛道、汉彝互融特征来呈现。两地边民通过对仪式的参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继而实现身份认同。这种双重认同交叠诠释了文化动学之意义。宗教仪式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媒介作用,而其所承载的核心要素形成的文化动力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宗教旅游以宗教文化为核心,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时常遭遇实践难题,需要加强分析与研究.宗教旅游的核心利益主体包括政府、旅游企业、宗教场所、宗教信徒、旅游者等,彼此之间各自具有特殊性,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具有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运用利益主体理论,分析各利益主体在宗教旅游中的地位作用、利益诉求和矛盾关系,有利于建立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21,(1):46-5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宗教传播方式也变得愈加跨区域化和超时空化。在此情形下,以多民族、多宗教为特征的云南跨境民族地区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互联网基督教跨境传播的影响和挑战,这给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为此,迫切需要从发挥各民族群众的力量、提升宗教事务管理能力、开展法治建设、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亦概莫能外。因族源、地缘与文化跨境共享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化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从认同与交融角度切入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为今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也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7.
跨境民族由于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等因素,活态流传着许多共享的文化遗产,成为族群文化传承的纽带,民间信仰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京族,其民间信仰节日哈节传承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断层。京族人在恢复哈节的过程中,通过对越南哈节的学习、对现代文化因素的吸纳,以及自发植入国家权力符号与爱国意识,实现了哈节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如何从多维视野来审识中越两国的宗教现实问题,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中越两国宗教研究者创造性地采用多学科方法进行探讨,不仅整体性认同了通过疏导心灵和满足诉求来构造有序社会的共识,而且还展示了中越跨境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的前景框架。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同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促使我国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跨境贸易的行列,尤其是电影作品不断涌入国际市场。但是,文化折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电影跨境传播的步伐,使得我国文化贸易逆差日趋显著。为了中国电影能够降低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程度,扭转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不利地位,实现中外电影合拍、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采取有效的投融资方式等将是实现中国电影跨境贸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力量由弱到强建构的国家认同、基督教信教群体中波动发展的宗教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所体现的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和塑造了区域内的社会认同结构。近代以来基督教信教群体内这一认同结构的发展、演化,正是基督教在该地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写照。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为里层、民族认同为中层、宗教认同为表层的"三层椭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时代,人口、资本、信息、技术等在全球各地更加快速地流动、聚集、消散,"灵活"的身份使主体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形成新的共同体,但主体仍无法逃脱本土的家族制度、文化制度对他的限制。香港是受全球化影响巨大的地区,在跨境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跨境合作电影中,香港的本土文化仍旧是香港影片特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宗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传播,"宗教热"已成为当前浙江个别农村文化生态的重要体现。通过对H镇农村的田野调查,得知农民信众人数日渐增长、宗教发展不平衡、非法传教活动频繁。求神拜佛的社会传统、利益博弈与利益驱使、现实的利益诉求、宗教治理工作不利以及非法宗教多种传教方式等的影响是导致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主要原因。破解该难题,需通过"分类施策"引导村民理性看待宗教、"双管齐下"妥善解决农村的现实问题、"多方联手"加强农村非法宗教治理工作的力度、"因地制宜"加强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瑶族是一个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跨境民族。因此,瑶族研究向来具有国际化特征,而对瑶族文化的主要承载形式——瑶族宗教的研究,则是整个瑶族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积极利用文献考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瑶族宗教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研究。时至今日,已有了一批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把握瑶族宗教研究的脉络,探寻关于瑶族宗教研究的新趋势,有必要对九十年来的瑶族宗教研究成果进行概述性地回顾,并对今后一段时间的瑶族宗教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一个佤族村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南传佛教、基督教在丙叶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的观察,关注制度性宗教与本土民族文化在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互动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因宗教间的系统差异以及佤族文化面对不同的信仰冲击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反应与实践,导致南传佛教与基督教所展开的文化重构技术是各异的,南传佛教积极吸纳佤族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在重构中实现佤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而基督教作为绝对的一神信仰,全面深刻地改造佤族传统文化,型构的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多强调其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丙叶佤族文化在南传佛教与基督教的改造与引领下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面对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韩国基督新教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韩国基督新教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奋起抗争、军人独裁统治时期迅猛发展和民主宪政时期衰颓不振的历史脉络作出粗线条勾勒,概述韩国基督新教的民族主义、民主性和现代性诉求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沧桑情境中的曲折表现,尝试揭示韩国基督新教作为普世性基督宗教与局域性韩国宗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特质及其固有困境.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宗教工作的历史进路,中国化始终是我们党关于宗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坚持的根本方向。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作出的重要论断。从理论生成看,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赓续繁荣中,追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旨归看,要从正确处理我国伊斯兰教问题的深远意义中,理解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时代诉求;从路径探赜看,要从伊斯兰教思想、文化、制度、组织、人才建设中,把握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初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事件在西方世界的频繁发生,尤其是宗教右翼势力与政治保守主义的联姻,新无神论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尽管其兴起以来被西方媒体和学界诸多诟病,新无神论还是在其态度、形式、内容、目标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无神论对“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发问,把无神论一词的否定内涵变成了一种积极构建身份认同的战略以及表达政治诉求和可能的文化选择的现实行动。  相似文献   

18.
申莉 《宗教学研究》2022,(2):180-187
武陵民族走廊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汇聚流动之地,各少数民族既保留有长期传承的原始宗教信仰,又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呈现出丰富的宗教文化样态。本文从武陵民族走廊的宏观视角来考察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元素,将区域和文化两个概念相结合进行文化阐释,这是解析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对研究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对认识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开阔民族学的研究视野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宗教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如何发挥宗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要创新目标。一、深入研究,找准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深入研究阐释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政治极化是当前美国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宗教是促成美国政治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后期,天主教、犹太教及摩门教等宗教及教派积极参与美国政治,成为塑造美国政治文化、丰富政治议题、重构政党政治基础、强化意识形态分野的重要因素。基于不同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理念以及独特的历史境遇,美国边缘性宗教(教派)在相同的政治议题上往往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其政治参与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宗教因素强化了此后以种族、族裔、性别等为基础的身份认同政治的发展,加剧美国意识形态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分野。宗教与种族、族裔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促使美国民主及共和两个主要政党呈非对称逆向发展态势。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宗教政治参与仍将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会受到美国体制框架和政治结构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