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会籍华人基于祖籍地颇具地域特色的阮梁圣佛信仰,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不少的阮梁圣佛庙,而四会人的会宁会馆与阮梁圣佛庙之间关系密切。会宁会馆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地缘性组织,它们在团结本籍贯乡亲、传承华人文化,尤其是会宁文化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四会人以阮公圣佛、梁公圣佛及文氏贞仙为“主体神”的民间信仰,成为辨别该方言群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华人在马来西亚总人口的比重中曾经接近一半,如今下降到四分之一强,但依然是除马来人之外数量最多的人种。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交往非常之早,据考古和文献证实,至少2000年前就有华人渡海来到马来西亚定居。郑和七下西洋时,马来西亚成为了船队的补给重镇,此后大批广东、福建华人来到马来西亚从事种植和商贸活动。渡过远洋平安到达马来的华人,认为冥冥之中存在神明的保佑,就供奉神像表示感激并希望神灵能够继续护佑今后在异乡的生活。最早的道教信仰接近于民间神灵崇拜,不过是在红纸上写下祖先或灶君、关公、石敢当等汉字并贴在柱子、石头上面,前…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关公信仰文化是由中国内地的移民传播到马来西亚的,信仰关公者既有个人,也有民间秘密组织,还有刘关张赵的后裔等。马来西亚关帝神灵的内涵丰富,具有财神、平安神、守护神等多重神格;马来西亚的关帝神像造型独特,具有多神陪祀的地域特点。田野调查所见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关公崇拜,与中国内地关公崇拜既有共通性,又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洋关公崇拜文化,对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组织可分为传统活跃型、开放变异型、沉寂冬眠型三类.传统活跃型的堂祠仍然比较重视延续三一教教义及仪式的传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信仰从保守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变革,尤其更多呈现出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三山国王信仰考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山国王信仰考略谢重光三山国王信仰是发源于粤东潮州,而今广泛流传于粤东和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民间信仰。近年来,这一民间信仰备受学界和地方文史工作者重视,学者们围绕着三山神的由来、性质、受封时间、与当地其他神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不少论著,还专门举办了...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佛教在马来西亚这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度里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二大宗教,是与华人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马来西亚位于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很早就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先后流行马来西亚。到15世纪后,伊斯兰教取代佛教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佛教在马来西亚暂时衰落下去。17世纪以后,中国人移居马来西亚不断增多,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向外移民浪潮。在移民过程中,华人也把中国佛教带到了马来西亚,在华人的努力下,佛…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很大。文昌水尾圣娘主要是海神,定安水尾圣娘可以认为主要是家族神或祖宗神;前者在海南岛传播较广,在海南岛民间信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水尾圣娘虽源于南天夫人,却又不等同于南天夫人。水尾圣娘信仰逐渐压过或代替南天夫人信仰,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水尾圣娘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分布。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是海神水尾圣娘。正是文昌籍华侨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传播至南洋甚至更远。在海南原乡,水尾圣娘往往在庙宇中占据主神地位,而在东南亚的华人寺庙中,水尾圣娘往往是作为天后的副神而奉祀的。文昌水尾圣娘庙祖庙与海外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地位非常独特而重要。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伴随福建移民的南下,九鲤洞仙师信仰及琼瑶教传播至南洋。至20世纪60年代,以何氏九仙信仰和九鲤洞神庙系统为纽带,跨越原乡莆田及新马印(尼)三国的民间信仰网络正式形成。琼瑶教主要的宗教仪式"肃坛持戒"不仅在海内外的九鲤洞神庙系统中举行,并可能扩散至莆田仙游籍华人创建的东岳观、三一教堂祠以及其他寺庙当中。侨乡莆田基于何氏九仙信仰和九鲤洞神庙系统而形成的跨国民间信仰网络,既包含丰富的宗教信仰内容,也富含乡缘情结,更含有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9.
##正##风景总是在路上……去年夏天,应沙巴神学院的邀请,福建省宗教研究会一行6人前往马来西亚东部地区(简称"东马")访问沙巴华人教会。沙巴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州,有超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月2日,"道学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界文化名城马来西亚的槟城召开。本次会议由马来西亚道教学院与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马来西亚华人协会联合主办。马来西亚道教学院董事会主席王琛发教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锡琛教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谨平副院长以及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道教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李翚 《法音》2023,(1):65-69
<正>东南亚各国是华人的主要迁徙、聚居之地,也是民族与信仰多元化的复杂地区。华人迁居到东南亚各国后,在主动融入当地宗教信仰体系的同时,又保有、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在泰国、缅甸等以崇信佛教为主的国家,还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亦或是菲律宾等基督教国家,中国式佛教都随着华人在各地流传、扎根。  相似文献   

12.
张应龙 《法音》2002,(2):39-41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佛教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宗教。全马来西亚现有七百多所寺院庵堂、三千多位僧尼、两百多万佛教信徒。华人佛教徒占佛教徒人口的大部分,其它泰、缅、锡等族的佛教徒只占少数。当代马来西亚佛教团体比较多,具全国性与代表性的团体主要有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马来西亚泰裔佛教徒总会、锡兰佛教会等。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团体。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简称马来西亚佛青总会),成立于1970年7月29日,同年12月28日获准注册。秘书处设在槟城。1…  相似文献   

13.
据官方统计,2010年,香港的穆斯林大约有22万,其中华人为2万,印尼人12万,其余则是香港出生的非华裔穆斯林,以及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和西亚北非的穆斯林。(1)2015年,香港的穆斯林估计有30万,其中15万为印尼人,4万为华人,3万为巴基斯坦人,其余来自印度、马来西亚、中东、非洲和其他地方。(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五年多的时间里,香港穆斯林的人数增加了8万,其中华人穆斯林增加2万,印尼穆斯林增加3万。  相似文献   

14.
<正>据官方统计,2010年,香港的穆斯林大约有22万,其中华人为2万,印尼人12万,其余则是香港出生的非华裔穆斯林,以及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和西亚北非的穆斯林。(1)2015年,香港的穆斯林估计有30万,其中15万为印尼人,4万为华人,3万为巴基斯坦人,其余来自印度、马来西亚、中东、非洲和其他地方。(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五年多的时间里,香港穆斯林的人数增加了8万,其中华人穆斯林增加2万,印尼穆斯林增加3万。华人穆斯林的增加主要来自内地的新移民和皈信的本地华人。印尼穆斯林的增  相似文献   

15.
四月初,京城不时黄沙漫天,东南亚却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旱季。我们一行人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教组织的邀请,开始了考察三国德教会及华人宗教信仰状况的旅程。德教在20世纪40年代由中国潮汕地区传入东南亚,成为该地区华人的文化慈善性信仰实体,后又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境内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做诗巫(Sibu),周围是茂密的原始热带雨林,旁边是奔流入海的拉让江。一百多年前,1000多名福州籍移民远渡南洋,从福建来到诗巫垦荒创业,使诗巫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发展成今日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因此诗巫也被称为“新福州”。2002年夏天,笔者随广东省侨联代表团访问诗巫。当地华人谈起先侨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感恩的心态,念念不忘先侨的恩泽。诗巫华人的感恩心态固然与他们保持中华文化传统有关,同时也是诗巫华人多数信仰基督教的缘故。“新福州”作为一个中国移民海外聚居地本来没有什…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伊斯兰国家,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汉语使用也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口2626万,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马来人全部信奉伊斯兰教,此外,原住民、华人和印度人中也有比例不等的穆斯林。  相似文献   

18.
正马来西亚,一个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包容着其它各种宗教和文化的国度。马来西亚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7.4%的马来人、24.6%的华人、7.3%的印度人和0.7%的其他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融会贯通,造就了马来西亚人温文尔雅的性格。在马来西亚,除了众多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外,处处可见佛教寺院、道观、宗祠和各种印度教庙宇,甚至在道路两侧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佛龛。我真的难以置信在穆斯林人口比例超过70%的马来西亚,他们的包容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各民族  相似文献   

19.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加坡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凡是多神信仰,以神明、祖先、鬼为祭祀对象,以华人传统伦理道德为宗教义理,以道教斋醮科仪和扶乩降神为与神鬼界沟通手段者,都可以称之为道教信仰者。因为道教本身的包容性、宽泛性,易于出现分化的教派或教团。比如德教、一贯道等等,他们制定出自己的宗教制度、神明体系、信仰方式,是一种制度化的民间教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秘密教派。另有一些庙宇组织有着共同的神明崇拜体系、宗教仪式、道德理念,虽然制度化的形态尚不完整也不稳定,但已具备基本要素和雏形,此种信仰形态可称之为信仰群,如黄老仙师信仰、九皇大帝信仰等等。本文以新加坡的黄老仙师信仰为例,分析新加坡华人社会这一处于道教和民间教团之间的信仰群特色,并以此来探讨新加坡华人道教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海南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海南玉蟾宫承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近期在海南玉蟾宫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0余位民间信仰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参加。本次论坛旨在充分研讨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