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峭,字景升,福建泉州人,五代南唐著名道士,道教学者,世称紫霄真人,著有《化书》行世。《化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一百一十篇,被收入道教经籍总集《道藏》之中,为研究谭峭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化书》“可以说是对道教中的变化范畴最全面的发挥”(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其世界起于虚,最后复归于虚,一切事物都在永恒变化的自然观等哲学思想受到古今许多学者的注视和研究。明谢肇制《文海披沙》卷四云:“谭景升  相似文献   

2.
谭峭,字景升,号紫霄,泉州人,南唐国子司业谭洙之子,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五代后周时期尚见其活动之迹。谭峭无意仕途,学得道教辟谷养气之术,隐入山林,常以酒为乐,以云游传道为业,恣意行事,终其一生。其事迹最早略见载于欧阳修《新五代史》中。①后有宋人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为其立传。据《佛祖统纪》卷四二所记载:“显德四年957年),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与陈抟相师友。著《化书》百十篇,穷括化原。”谭峭所著《化书》是五代时期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探索自然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同时把道家的寡欲无为和儒家的仁政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化书》     
道教书名。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共110篇。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谭峭作。见《谭峭》。  相似文献   

4.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5.
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道教的典籍《化书》,我看到"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者侮像,不知为像所侮。"时,秋日的的懒阳正从窗外照进来,似乎要给《化书》的道家思想套上一道闪亮的光环。《化书》全称《谭子化书》,唐末五代间谭峭所作,是以纯粹研究自然物理功能的变化而推及人能变成仙的理论。纵观《化书》,全文以黄老道德作为思想的平台,行文如水,言质意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庄哲学的辨证关系。文章展示对立转化、动静平衡、虚实相通、君民同一,结构了一幅思辩的网络,圆融相通而又紧紧相联,反映出谭峭对魏晋以来重玄学透悟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正>一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一教,"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长生久视"的目标,充分表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热爱。各种道教经典都说明了这个宗旨。比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中,修真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释说:"修  相似文献   

7.
道教中的谪仙观念——以白玉蟾修道思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钧 《中国宗教》2012,(7):58-59
"谪仙"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本文以白玉蟾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教中的谪仙观念。  相似文献   

8.
谭峭《化书》以“化”为核心,认同循环演化的社会历史观,提出了“均食而俭”的道教治国思想,提倡以“俭”治国,认为儒家“五常”并非治世良药,需要以道教治国思想为基础,因此强调统治者应当从自身做起,减少个人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乐、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9.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一枚南唐先主李昪升元四年(940)在东都扬州进行金箓斋醮所使用的投龙玉璧,是研究道教斋醮仪式和南唐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根据该投龙玉璧的铭文和《南唐书》等文献记载可知,升元四年十月出现四星聚斗的天象,李昪为了稳固统治、消弭灾祸,遂巡幸东都扬州,并在内庭修金箓道场,投龙玉璧即此次金箓斋所用之物。玉璧铭文中的“西山洞府”不在东都扬州,亦非吴越国境内的林屋洞,而是南唐洪州的著名道教洞天福地西山天宝洞。  相似文献   

12.
"尸解"是道教的重要信仰之一。通过分析修道人尸解成仙的身体表征及变化,将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的尸解故事重新分为"肉体死亡,灵魂飞升"和"肉体不死,蜕而成仙"两大类。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学、人类学、美学三重维度解读这两类故事背后的道教信仰、原始思维和美学意义,同时论证道教思想对原始信仰的传承、修正及创新。  相似文献   

13.
夏日 ,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乘“1999年武夷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之际 ,我在饱览了武夷山丹霞地貌的自然风光中 ,又一次领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勃勃生机。武夷山是道教的第十六洞天。相传在秦始皇时期 ,就有神仙降临于此 ,自称“武夷君”。武夷君道术高超 ,因而能够统领群仙 ,山也就以他而命名。据《武夷山志》介绍 ,唐天宝年间 (742年 -756年 ) ,武夷山上始建道教宫观天宝殿。南唐皇帝李煜为他的弟弟入观修道而重修宫殿 ,天宝殿改名为会仙馆。会仙馆在宋代时被扩建为拥有屋宇三百多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5.
<正>宋词中有大量与道教活动、道教宫观相关的内容。宋代文人喜欢前往宫观拜谒道士,感受道教文化。图为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雪景。一在宋代,道教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在宋朝社会上层出现了"崇道"现象。早在北宋时就产生了"宫观官"制度,由朝廷的文官充任宫观官,并且参与道教事务;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道教经典也成为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宋代文人必然与道教文化发生广泛关涉,道教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道教心性论中,"清静"与"清净"这两个词频繁出现,有时还会混同使用。本文认为,"清静"与"清净"都是道教心性论对道性的界说,但却具有不同的内涵,"清静"与"变动"相联系,是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说明道性具有玄深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等特性;"清净"与"染欲"相对立,则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主要强调去除染欲、修复其性是"返性归元"的主要进路。杜光庭运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道性既是"清净"的,又具有"寂静"的本性,不仅使唐代道教心性论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致思向度,其中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又反映了唐代道教对儒、佛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之后所形成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在早期道教向中古道教的转变过程中,"天文"被视为"万道之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度人到成仙,从斋戒到法术,无处不见它的踪迹。"天文"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普度一切"的源头活水,为中古道教教义体系的开展与推演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资源。灵宝道教为什么会以"天文"作为整个教义体系的根基呢?这与汉晋时代的天文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事实上,汉唐时代正处在中国历史上的"神文时代"。孙英刚敏锐地洞察到,从汉代到唐代,在中古中国存在着一个绵延近千年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对古老的道教越来越不屑一顾。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教化天下,而现在的人们对于"清静无为"如何能产生教化作用产生了疑惑,这种疑惑不仅普遍出现在一般社会民众和学术界,在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中也广泛存在。这种疑惑的存在加剧了道教日渐衰微的形势。道教界人  相似文献   

19.
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道教自初创之始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的说法历来被修道者和医家所共认。日本著名学者吉元昭治认为:"所谓道教医学,可以说就是以道教为侧面的中国医学。这些被看作是道教经典中的主要内容。"~1国内的道教学者也认为:"道教医学模式是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