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后土信仰在民间社会影响重大,与无生老母信仰也关联甚深。后土在民间又被称为地母娘娘、后土老母等等。无生老母是明清民间信仰教派构造出来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在历史上,民间信仰教派与全真道交涉颇多,不仅传承全真道的丹道,亦传承全真道的斋醮仪式。当代一些华北全真道更是将无生老母与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的塑像置于自己的宫观内。"十二老母朝无生"神话在华北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在无生老母的传说中,有"化身"神话,以为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都是无生老母的化身。又说,信徒"要敬奉碧霞元君,始能见无生老母"。这样的神话设计,将无生老母与众多老母、娘娘等神佛系为一身。这是民间信仰"全神"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龙华教新探     
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龙华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龙华教的兴衰嬗变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个缩影,带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三种观音信仰中,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研究最为薄弱。为此.本文以民间宗教经卷文献为依据,辩证分析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之间的复杂因缘,对民间宗教中的观音信仰做出梳理与论证。佛教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信仰,对于民间宗教之观音信仰的产生以及观音信仰与无生老母信仰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元代以降,民问宗教信仰之最高神灵,经历过弥勒、弥陀与无生老母的演变。但其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元的、互动的,观音一无生老母信仰是其中的一条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地母观念形成于史前时期,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宗教意识的源头之一。地母被塑造为创造世界和万物并且造人造神的造物主。《地母真经》应当归入民间宗教经典之列,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融合有三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5月10日是教会礼仪年中的中华圣母节,"一会一团"的神长教友在马英林主教的带领下,徒步到北京教区西直门圣母圣衣堂朝圣刘元龙教友、郭金才主教、杨宇神父等与"一会一团"的神长教友参加朝圣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华圣母     
圣母玛利亚既然是天主之母,教会之母,世人之母,也就成了中华之母。天主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为救人的灵魂,我们的救主基督不愿意丧失一个人的性命,愿意所有的人都能得救。正如福音所载,耶稣说:“不是无病人的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需要医生;我来不是为了拯救义人,而是使罪人悔改。”救主耶稣不会弃舍任何人,因此耶稣不会舍弃中国教会,更不会舍弃中华儿女。圣母玛利亚是耶稣救赎工程的偕同教赎者,圣母也一定像耶稣一样眷顾中国教会,爱中华儿女,保护中华儿女都能战胜三仇,稳度人生。保持忠贞纯洁的信仰,在追随耶稣指示给我们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名誉主席、上海教区主教金鲁贤,藉参加全国政协二次常委会之机,于6月22日从北京到唐山看望刘景和主教和那里的神长教友。这天傍晚,金主教到五家庄总堂后,首先进入圣母无染原罪大堂,恭恭敬敬地跪在第一排跪凳上,虔心朝拜圣体,敬礼圣母圣心...  相似文献   

8.
花王圣母作为司职生育、护产、救患、收魂的地域神、生育神,广泛存在于南岭走廊地区各民族的生殖崇拜中。围绕花王圣母展开的各种仪式,既蕴含了南方少数民族"花为人魂"的独特生命观,也吸收了道教的诸多内容。通过文献稽考和田野调查,我们认为花王圣母崇拜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其形象并无特定原型,多与不同地域、民族的生育神崇拜相关。  相似文献   

9.
“你是耶路撒冷的荣耀!你是以色列的喜乐!你是我们人民的尊荣!”(《友弟德传》、十五、9) 在圣母无染原罪节日,请用《旧约》上这段赞词,歌颂圣母。圣母无染原罪,是人类救恩史的第一页。原祖亚当背命获罪而受罚,丧失了天主格外赐给人类的超性生命,回到了本性生命的境界,而且受了罪罚的本性,变为劣弱而无以自拔。所谓超性生命,原是天主格外赐给人类的神的生命,做天主的儿女,承受天国,  相似文献   

10.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体,因"道可道,非常道",为描述"道",老子又提出"无""无极"的概念。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生太极,但朱熹为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需要,将无极与太极改造成相互说明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面对现代宇宙论的发展,综合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思想,发现: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说对现代宇宙论的本体思想无融通之处。然而无极生太极、道生一的宇宙创生及演化思想,为探索宇宙的本体及宇宙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思维维度,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1.
圣母升天     
各位教友,今天是圣母蒙召升天的庆节。虽然圣经没有明确记载圣母的死亡。圣母的升天,但教会内教父们和神学家们依然肯定圣经是圣母蒙召升天这端信理的最后根据。教会是在反省基督信徒与基督救恩的关系上,以及圣母与基督间圆满关系后,确定了这端信德道理,并于1950年11月 1日,教宗庇护十二世以隆重的礼仪宣布了圣母身灵同升大国为教会当信的道理。 圣母玛利亚身灵同升天国,可以说始于她是无染原罪、天主之母、卒世童贞的恩宠上,而成就于她所选择的是天主的意旨,并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地寻求且实行天主的旨意。我们知道:升天始于…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家庭的原因,作者从小信仰伊斯兰教,后来转变为无神论者。他是如何看待伊斯兰教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作者说自已无意挑战伊斯兰和穆斯林,而是娓娓道来,态度诚恳,甚至令人尊敬。该书认为伊斯兰"是让人服从于神的意志的宗教","不论宗教如何宣称,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因此这无疑说明了不是宗教给我们以意义,而是我们赋予宗教以意义"。亚马逊前500评论者D.Buxman认为:"这是我读到的关于伊斯兰教的最好的一本书"。还有一些读者认为这部书可以促进人们对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0日是教会礼仪年中的中华圣母节。"一会一团"的神长教友在马英林主教的带领下,徒步到北京教区西直门圣母圣衣堂朝圣,受到了本堂张洪波神父及教友们的热烈欢迎。张神父向大家介绍了西堂近几年的教务发展情况,以及西堂复堂百年庆典的筹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观世音菩萨普度授记归家宝卷>刻于万历年间或稍后,是明代民间教派长生教久佚的初始经卷.从中可以看出,明代长生教的一些教义和后代是不同的;如以观世音为无生老母,崇拜弥陀佛,则可以看出长生教与黄天教、闻香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能者在身上行了大事”———天主赐予圣母玛丽亚的特恩李永生在普世人类中,圣母玛利亚可谓天主的杰作。天主以奇妙的方式造就了她,赐给她天主之母、无染原罪、终身童贞、蒙召升天等特恩。圣教会把圣母生命中这些特殊事迹宣布为信理,使我们在圣母身上赞美天主的上智...  相似文献   

16.
正金宜久,1933年10月生,安徽寿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得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证书。金宜久先生著述宏富,专著与主编著作近20部,论文近百篇,著述涵盖伊斯兰教诸多分支学科,重点研究领域为伊斯兰教历史、伊斯兰教与政治、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等。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史》《当代伊斯兰问题》《中国伊斯兰探秘》《王岱舆思想研究》等。金宜久先生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研究伊斯兰教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24日,晴空万里,骄阳高照。山西长治教区南天贡圣母大堂院内彩旗飘扬,喜气满溢,一派节日的气氛油然而生。上午8时30分,长治教区在南天贡圣母无染原罪大堂举行了建堂100周年暨靳道远主教晋铎50周年感恩大礼弥撒,弥撒圣祭由长治教区靳道远主教主持,30多位神父参加了共祭。庄严隆重的弥撒圣祭,伴随着阵阵悦耳动听的圣歌,神长教友们共同向上主祈祷,祈祷主恩的再次降临,祈祷圣母的助佑。靳道远主教在感恩祭中,祝圣了申俊强、申学忠二位执事为司铎。这一天是天主特别降福的一天,长治教区三喜临门,怎能不让教友们激动万分抑止不住真情的流…  相似文献   

18.
正"四进"清真寺活动在全国的开展,必将激励全国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自觉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宗教工作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总体要求,使我们伊斯兰教界明确了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效法圣母     
圣母玛利亚是天主之母,也是我们的母亲。她的圣德超群出众、诸德全备,是我们生活的光辉典范。我们当恭敬、爱慕圣母,效法、学习圣母,做圣母的孝子孝女。也许我们已把圣母看成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圣者。是的,圣母是天主特选之人,自有天主所赏种种特恩,这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但圣母也如同我们一样是一个人,,她在世时曾过着平凡的、甚至是痛苦的生活;她之所以成为至大的圣者,也是通过努力修德而成  相似文献   

20.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