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用Ereignis取代"存在",意在摆脱存在的"有化",使存在归其本源并与价值的虚无剥离开来。Ereignis的本质不是存在的虚无,而是"无"之"在"即"无化"。"人"作为"有死者"对Ereignis的领会,本质上是对界限及有限性的领会,"无"乃是"剩余",Ereignis也见证了人之"无"。透过"话语"(Sprache)而通向"语言"(Sage)即真理,必诉诸于"最后之神",但"最后之神"到底反映了西方话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2.
李世峥 《天风》2016,(12):38-39
正《使徒行传》记载:保罗和巴拿巴在路司得奉耶稣的名医治了一名"生来是瘸腿"的病人,当地民众大为震惊,认为"有神藉着人形降临在我们中间了",进而"称巴拿巴为宙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均为希腊人所崇拜的神),顶礼膜拜,"城外宙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要同众人向使徒献祭"。民众的举动让保罗和巴拿巴大惊失色,"二使徒听见,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喊着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古代神话、信史为主要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扶桑太阳"神话中,探寻"桑"与"凤凰"(太阳鸟)"太阳"之间的关联,推演出桑的日神形象;在"帝女桑"神话中,通过分析"帝女"与"鸟"的共同特征,"鸟"与"雨"的同构关系及女性在祈雨仪式中的性别优势得出桑乃云雨女神的结论。桑的"太阳之神"和"云雨之神"的双重身份并不矛盾,共同指向桑的生命力。从神话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桑的生殖力与原始宗教祭祀互渗:桑与"请子",桑与两性交媾的巫术机理多有联系,而它自身具有的生殖意味亦与土地崇拜、社林崇拜等原始宗教祭祀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张载《正蒙》"象"概念介于实然的"器"与抽象的"道"之间,在文本中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气化中的有形之象、无形之象、太虚之象和神之"象",后三者在《正蒙》的哲学体系中都可以视作广义的"形而上",而其区别在于:气化中的有形之象,可以用耳目感官见闻;"健顺动止、寂然、湛然"等无形之象须在一个整体情境中,以灵明体认觉察;太虚之象必须借助理性推溯或者哲性思维才能显现;而神之"象"则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在"存"的工夫中予以呈现。张载使用"幽明之际"的比喻,界定出"象"在认识和德性工夫中的意义,以"存象"为起点,"通乎昼夜之道",勾勒出一个从"见象""大心"到"存神知化"的德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上帝”考     
上字既有时间在先之义,亦有空间在上之义。帝字本义含源头之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上帝"可能指早先的先帝、先王。从先秦与秦汉文献来看,上帝与天是不同的。汉末开始称天为天神、天帝。此后,上帝成了天的"别名",人们用天取代了上帝。近代以来人们以上帝来指称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成了西方之神。故,人们通常误以为上帝或指天,亦或指西洋神。中国先秦时期的上帝应该指先帝。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柏拉图的哲学,国内学界研究颇多,但是其神学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①。实际上,作为西方哲学与宗教神学思想的重要源头,柏拉图的哲学和他的有神论是密不可分的。柏拉图的有神论从哲学和宗教神话两个方面受到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思想的影响。几乎此前的所有哲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涉及到了神的概念和问题;宗教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希腊神话的崇拜奥林匹斯神的流行宗教。以及宣扬灵魂轮回和禁欲主义的俄耳甫斯教及相关的狄奥尼索斯崇拜。由于篇幅所限,柏拉图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只能另文刊出。本文将直接探讨柏拉图对话中的神学思想、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从理念论的角度,按照与理念的内在关系来探讨、理解柏拉图的有神论,即“理念有神论”(Ideal Theism),并视之为柏拉图神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灵知主义构成了西方经典体系的隐秘传统。经由几条途径,灵知主义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进入德国。灵知主义的复兴强有力地塑造了18世纪德意志精神。到黑格尔创建其综合的辩证思想体系时代,灵知主义汇入复杂的思想网络,形成了后宗教改革、后启蒙时代一股精神动力。莱辛设定了对立于基督教的理解历史的架构,进而将"教育"定义为"灵知"的开启,意在唤醒和发挥寓涵在学徒心灵之中的属灵潜能。在哈曼的美学叙事中,狄奥尼索斯与耶稣基督构成了重影。狄奥尼索斯与基督的合体,构成了德国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新神话的核心意象。启蒙主义、虔诚派传统、柏拉图主义,在赫尔德的宏大思辨之中完成了一次灵知主义的综合。将神圣的救恩历史化为人性的历史,赫尔德为约阿西莫的千禧年主义缔造了世俗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楚简<六德>"为父绝君"的"绝"字应改释为"继",从古代丧服制度看,"为父继君,不为君继父",是指父丧与君丧并见时,应当使为君所着丧服次于为父所着丧服,以父丧重于君丧,体现父子之恩重于君臣之义.对彭林先生的"绝服"说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10.
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非神学的"神"始终在场,并在"神与物"的不同关联中展现"人与物"的本质区分。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神以隐而不显的方式,于其宗教神学的经验性背景及"时间"视域中在场;在其思想转折阶段,其作品直接出现"诸神""神圣者"等名称及关涉神的直接论述,它们以"非神"的方式在与"非物"的关联中在场;当"此是"在其思想晚期返回到"终有一死者"之名时,"人"与"物"在"最后之神"的经过中同归于"是者",这为思想的另一种开端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10)
<正>(十五)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生一"的"道"与"一",是一对统一的矛盾。就其超形象、超感觉而言,是"无",是"常道"的上帝。就其可名状、可感知而言,是"有",是"道",是"一"。"无",不等于虚无、空无。似无而有,此之为"道生一"。约翰称之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故,"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神,"一"是可名状、可感知的那位神。对人类而言,不可名状、不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斯说过,在轴心期,"理性和理性地阐明的经验向神话发起一场斗争(理性反对神话),斗争进一步发展为普天归一的上帝之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不真实形象的伦理的反抗。"然而,雅斯贝斯的上述判断应当说显得过于笼统。事实上是,经过轴心期,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犹太呈现出十分不同的神观,或者分道扬镳,或者殊途同归。这包括:(1)中国的宗教信仰最具连续性特征,当然,不只中国,古代埃及和巴比伦也是如此;(2)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民族的"神"体现了典型的断裂性或突破性特征,并且无比彻底;(3)希腊的情况最初与中国十分接近,即古老传统并没有改变,但之后由于基督教包括犹太教的渗透和传播,又逐渐融入断裂的或即革命的崭新宗教样式;(4)相比之下,印度宗教的演化可能最为复杂:其经历了由传统到断裂,复由断裂再回归传统的过程。总之,轴心时期诸文明的神观各不相同,宗教之路各不相同。雅斯贝斯的论述或观点实际上存在着概念的模糊与混淆,在他这里,神话与神观是几乎不分的,精英与大众是几乎一样的,无神论理性等同于宗教伦理,东西方的神观或宗教看上去完全相同或根本没有差别,而这实际上是将轴心期的作用或意义概念化或夸大化了。  相似文献   

13.
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教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教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教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主张由直而进至礼."吾党"是鲁国当时社会现实如此,但孔子还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即虽然孔子认为鲁国多少比齐国好,但鲁国也不是完美的,鲁国也应进一步改进,进至完美(道)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简单地维护现实,也努力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角度讲,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心理效应”的影响。1.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人们称之为“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禁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禁果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  相似文献   

16.
上古中国礼俗中,为人子者于双亲秉持一种别样的孺慕之孝。双亲在世,孝子终父母一生是"永远的幼儿",在言语、衣着与行为上,均存留"年幼"时的痕迹,以反衬父母未曾衰老而眉寿永久;双亲逝后,在哭仪、称谓上又效仿婴儿态,追慕父母永逝而沉痛难再。孝子丧亲如"婴儿失母",不言或少言以行"三年之丧",实质是在模拟或重现"子生三年"的情况。古人对孝的推扬,有意无意地走上了"返老还童"之路。亲逝后,为人子者还必须面对代际交替问题。殡礼是三年丧内,父子权力交替的关键礼仪。孝子脱髦以及婴啼,均发生在殡礼前后。父子间代际交替的完成,与血脉相连象征的最后解脱,几乎同时完成。可以说,殡礼是礼制上孝子"长大成人"、完成代际交替的最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以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别录>和<七略>为标志.一般认为,"目"的含义是对篇目而言,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将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之评价和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汉书·艺文志>说刘向校书"每一书已,向辄条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早期死亡-复活信仰和原型,解释了存在于古代神话中的"巫君"和"替代者"演变为"神"的现象以及在后来的神话和仙传中出现的"仪式性死亡"模式和相应的象征符号。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早期神话中"梦游神界"的故事以及早期神仙传记中"游历仙境"的故事都是由这种"仪式性死亡"的原型演变而来的,并可以由此溯源至死亡-复活的原始信仰和巫术仪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使藏族有所开化"的土著宗教和传递藏族文明的"文化丛",苯教在产生伊始便伴随着浩繁的神魔神话。其中,不乏一部分神话篇章将神祖世系、族群蕃衍与男女两性、婚姻家庭挂起钩来,编织出一幕幕"神仙婚配"事以转喻现实、规范婚姻秩序。然而,这些蕴藏着大量教化功能、宣扬神权、控制社会的婚姻神话本该"引起民族学的好奇之心"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拟披沙剖璞、索引文献,专题解读四部经典苯教婚姻神话的丰富内涵,以弥补缺失、阐发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天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的基本含义之一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自然与人;基本含义之二是视天人为有德性(道德)的、有能动性的动态的、协调的存在。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天人观在《易传》中表现为"生生"——"感通"——"偕行"的天人共生态。《易传》既将天人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有机体,又充分发掘天人的德性,并使二者相资相长,"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人各有其位,各尽其能,各循其道,"各正性命",一体偕行,共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