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研究方法的探讨。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近日拜读了王月清、梁徐宁教授合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其观点之新颖、论述之严谨,令笔者受益匪浅。该书以无神论与佛学的思想关联为主线,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国无神论思想和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理解中国佛教的深度推进。笔者认为,该书主要有如下特色。一、规范的概念无神论、宗教、佛教这三个概念是该书的核心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相似文献   

5.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是迄今"最全面、最系统而且也是很有特色" (杨曾文序)的人间佛教研究成果,是邓子美、陈卫华、毛勤勇三位学者的劳动结晶.  相似文献   

6.
"都市佛教"是和山岳佛教相待的概念,是"人间佛教"理念在当代我国佛教发展的新阶段。都市寺院网站建设,是都市佛教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平台,来弘传佛法的行为,是我国"人间佛教"思想的时代要求。都市寺院网站所展现出的自我介绍的主体性、内涵塑造的文化性、信仰重构的济世性和交流互动的服务性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当代"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9.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26-27日,首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学者及佛教媒体编辑等50余位代表参与研讨。会议主题是"办刊与当代佛教发展",分主题包括各地佛教刊物编辑经验交流、佛教刊物如何契合当代现实生活、新媒体环境里的办刊思路。本刊主编崔玉卿受邀参加会议,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五台山研究》近年的改革举措和办刊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都市佛教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以道济为代表,传统都市佛教凸显空间性,即都市与山林作为对立范畴的独特意义;以太虚为代表,近代都市佛教凸显合法性,即佛教与时代变迁的相互应和;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来,都市中普遍出现的以商业诉求和旅游形态为主要表现的佛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都市佛教解决了自身的合法性问题,而第三阶段的都市佛教则全面介入了世俗生活。第四阶段的都市佛教应该超越前三个阶段,以对世俗生活的有限介入,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复兴宗教体验,形塑宗教记忆,从而起到缓解都市生活节奏的重要作用。在后工业社会与数字媒体时代中,佛教的现代转型应保持未完成态,从而显现出新的属性。  相似文献   

12.
<正>《精进心》一书是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出版的"普隐心语"系列的短章随笔集,其中不仅可见其作为佛教"学者"的思考重心,事实上也处处透露出他作为佛教"法师"的宗教情怀。圣凯法师认为,"当代中国佛教面临三大现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商品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因此,必须依此而思考中国佛教的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21,(5)
正2021年2月2月,是当代著名高僧净严长老圆寂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回望近百年佛教史,风起云涌,激荡人心。以太虚大师为领袖的一批佛门志士在西学东渐、列强环伺的形势下,反思清末以来佛教发展的现状,提出佛教的"三大革命"主张,在"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新佛教运动。太虚大师以佛学院培育僧青年,门下英才荟萃,弘化十方,如星火燎原,照亮中国佛教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太虚大师传人净严长老秉承"人间佛教"理念,推进僧教育,建立河南弘法基地,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总 《法音》2013,(1):40-42,73,76
2012年11月2日,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博物馆协办的"中国首届当代佛教造像艺术暨佛教雕塑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展期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盛况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是日本日莲正宗法华讲总首席讲师、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论生命》是他众多佛学著作中讨论生命现象的专著。在该书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当代西方著名学者 J·汤因比对该书的评价是:“池田大作先生对生命动力的佛学分析,比我所知的现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6)
<正>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  相似文献   

18.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圆佛教作为韩国的一种新兴宗教,颇具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创教宗旨方面,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第二,在教化内容上,以四恩四要、三学八条等作为提升人的精神的手段;第三,将精神修养和宗教事业的发展置于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圆佛教是在改造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传统佛教的继承与效仿;第二,对于现实需要的把握与引导;第三,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与建造;第四,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书局2013年11月出版,315千字,319页,定价59元。该书是作者近十年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论述而完成的一部专著。除"自序"和"后记"外,共分五章:"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定位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表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回应"、"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