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竞恒 《孔子研究》2023,(5):99-105+159
孔子教授门徒,并非只是后世意义上的“教育”或“教学”活动,孔门本身就是模仿封建时代君臣、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小共同体。孔子“师”的身份,最初源自掌管领土、属民、军队的封建贵族,此类“师”在金文中多见。“夫子”之称,也源自早期军事贵族,周代多有领主被称为“夫子”。“弟子”,则源自宗法组织中有血缘关系的子弟,和宗族首领之间为君臣关系,而弟子称“徒”,也源自封建时代步行的宗族子弟。弟子加入孔门,行“委质”之礼,也是封建时代封臣对封君效忠的仪式,弟子之间的关系则模仿西周宗法血缘称“朋友”。束脩并非只是简单的“学费”,而是共同体成员同食的祭肉。君、亲、师有着共同的来源,封建宗法组织的“君”从血缘而言作为父家长是“亲”,作为首领又掌管领导和教化功能,角色为“师”,孔门则是以模拟血亲的关系,实现了君、亲、师合一的新方式,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共同体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旨在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考察仁慈领导是否能够促进工作场所中的员工亲环境行为,以及上下属关系和员工权力距离导向在该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领导-员工对偶”问卷调查法,通过对244名企业员工及其直接上司的调查,结果发现:仁慈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上下属关系在仁慈领导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员工权力距离导向对仁慈领导与上下属关系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当下属权力距离感较弱时,仁慈领导对上下属关系的激发作用越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和而不同的社会建设理论,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他主张在国与国之间,要和谐相处、反对侵略;在国家内部,要实现上下(君民,君臣)、左右之间有原则的和谐;在家庭内部,要实现以孝悌为本的家庭和谐;对作为“人和”基础的个体,要做到形体、心理、精神和谐。孔子和而不同的社会建设理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合一”。他首倡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鱼一鸟;他爱护自然资源,生活节俭,反对浪费。这些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所见的四种“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隐喻的身体。在东亚儒家思想中,“身体”在空间上处于社会政治脉络之中,并在时间上受到历史经验的召唤与洗礼,因此而成为一种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主体。“身体”有其不完整性,但是从不完整臻于完整之关键则在于“气”。在东亚儒学中,“身”与“心”虽具有互相依存性,但仍以“心”居于首出之地位。  相似文献   

5.
《周易》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用生命的观点观察世界,用生命的体验关注人类,理解万物。祈望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建立符合自然本性,顺从生命本质的关系。《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依《易传》,儒家伦理系天地大化生命流行的产物。因而,它应当积存和总括天地生养万物与人类的基本法则,成为一种生命伦理。一、万物皆有生的权利《周易》认为人和万物的理、性、命均来自于天赋,来自…  相似文献   

6.
李晓红 《美与时代》2006,5(5):21-28
“场域”是法国布迪厄提出的一个范畴。它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资本和权力所决定的处于不民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艺术场域也是如此。对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产生的研究只有进入其特定的场域才可能对其进行丰富的和立体的把握。我们也必须把“张爱玲传奇”置于关系复杂的“场域”中进行分析,才会发现“传奇”的诞生并非偶然,它与当时上海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背景和文化情景以及张爱玲成长的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的礼仪活动中,头饰文化传达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包含着历史、宗教、人格力量等诸多动因。对于天主教会而言,主教的头饰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主教在其教区的职位并非像俗世的“官”那样拥有特定的行政权力,他是以基督的在世代表身份管理本教区的教务,他的职权也只能在某一特定教区才能实行。主教的头饰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他的“职位权力”。主教的高帽,在教会内称为“主教冠”或“法冠”,是主教在举行弥撒礼仪时所戴的瓜形帽子。有关主教的高帽来源已无从考证。根据圣经记载,旧约里的大司祭们,在前额上都佩戴一块金片,或许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略论预设与语用暗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著述者在论及预设(有人称为隐含判断或前提)时,常常把预设等同于“言外之意”,认为预设就是通常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其实,通常所谓“言外之意”是泛指一切依附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体态动作而派生出来的非字面(话语)意义。它的范围远比预设广得多。具体地说,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哲学动态》2023,(2):5-12+126
“非常伦理”既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一般伦理问题相联系,也关乎“日常”与“非常”之辨。“非常伦理”和“日常伦理”都关涉伦理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性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以“非常伦理”为关注之点,其意义不仅无法与一般的价值原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分离,而且涉及这些普遍原则的具体落实。在伦理学上,原则的普遍性和原则的落实,关乎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日用常行,还是日常生活之外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活领域,都需以普遍价值原则为引导。判断一种伦理原则的正当与否,不仅需要视其价值意义,而且应当同时关注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具体落实。从行为过程和道德规范的互动来看,广义上的行为制约还关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权力还是权利,都既与日用常行相关又超乎日用常行之外。以伦理学为视域,人类不仅需要约束权力,而且应当约束权利。在更广的意义上,“非常伦理”中的“非常”关乎科技领域,“非常伦理”则相应地需要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活动既与人的日常存在相关,又不限于人的日用常行。通过对人体增强、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非常伦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法互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存在着儒道互补、儒释互补,而且存在着儒法互补。儒家是要“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法家则要“正君臣上下之分”,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手段和途径不同而己,即所谓“同归而殊途”。儒家标榜仁政和德治,着重从血缘伦理方面来区别亲疏贵  相似文献   

11.
李健  翟璐 《学海》2023,(1):167-176
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既有研究已经识别出组织生命周期、下属成熟度等因素对于领导风格的影响,但领导职位晋升与领导风格变化的作用机制却往往被忽视。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选取一位在国内有着多年非营利组织从业经验的领导者作为长期观察对象,探究其在职位晋升过程中的领导风格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的职位沿着运营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路线晋升,组织情景相应地发生变化,继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也会随之改变。在运营层,领导者主要表现出务实型的领导风格;随着职位的晋升,务实型领导行为会逐渐减弱,变革型和分布式领导行为逐渐加强。变革型领导成为其在担任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时所呈现的主要领导风格。在不同的领导职位阶段中,真诚型领导则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12.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强 《学海》2006,(4):40-46
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孝”是传统伦理的核心。“孝”的意义不仅在于维系家庭,更在于安定社会国家,二者的统一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干,“五伦”有平行(夫妇)和上下(父子)关系的不同类型,但是,随着孝道的进一步贯彻,却主要体现为父子有亲而夫妻不爱。淡化夫妇而强化父子所引出的,是社会国家迫切需要的维持上下尊卑的“忠”的原则。“孝”与事功和事业相关,忠孝不二是为至善。传统孝道的负面的意义应当予以正视,变上下尊卑为平等相爱。  相似文献   

14.
所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家都告诉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国家正如观察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决不能离开阶级分析和阶级观点。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怎样,国家的性质就是怎样的。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就“政体”而言,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就“国体”而言,不外这样两类:一类是资产阶级专政或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联合专政;一类是无产阶级专政或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两类国家中,无产阶级的地位是不同的,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处于被统冶地位,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则是处于统冶地位。由资产阶级国家到无产阶级国家过渡,就  相似文献   

15.
各国政教关系和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教关系的理解有不同层次,广义上的政教 关系应包含三对关系: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权力主体层次上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事务层次上的宗教社会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狭义上的政教关系主要指宗教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地属于实践层次上的关系,但在立论上则要同深层次的关系即教会与国家关系相关联。对 一、影响政教关系的主要因素在具体的实践中,政教关系体现为政府同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宗教立法作为政教关系的确定形式曾为而且仍为世界上一些国家所采用。法律确认使双方关系的模…  相似文献   

16.
人文科学方法论研究的良好开端《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评介王靖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虽然远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对不同知识形式或学科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但是,学术史上不同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相反,往往一些甚至一门学科居于显要地位而其它知识领域则处于被...  相似文献   

17.
从单一维度对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老式解说,如观念意识论、实践-制度论、符号论、文化论、镜像与社会心理论等,很难规避语义学上的某种损失,而致使此概念本真内涵仍处于一种遮蔽状态。系统哲学视域下,意识形态实为涉及物质和意识的综合性社会事物,并作为一个演化着的自组织系统而存在。其内涵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服务于权力的演化着的社会"观念-践行"系统,它借助符号和制度等工具,通过想象性理解制造出规范化的意义与观念体系,并辅以相应践行模式,以使人们对世界产生某种心安理得,最终实现对权力主体的认同或妥协。此定义中的"观念-践行"系统是内涵的本体论所指,其他描述是内涵的限定性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工作绩效的结构及其与胜任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验证党政领导干部对下级工作绩效评定的结构,并探讨其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关系。两个省市的450名党政领导干部完成了对自己下级的工作绩效和胜任特征的评定。结果表明,评定下级干部工作绩效的两因素结构,即任务指向和个人素质,得到了验证;分别以工作绩效的两个二阶因素为因变量,以胜任特征的七个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胜任特征可以解释工作绩效的“才”和“德”成分54.5%和55.3%的变异。胜任特征和工作绩效中“德”和“才”的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交互抑制。文中还对这一结果的含义及本土化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0.
败德行为与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主体行为的约束 ,降低了败德行为的实施成本 ,从而对品性不良者选择败德行为形成激励。不对称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其性质和程度不同 ,败德行为发生的性质和方式也有别。在积极培育主体健全的道德意识的同时 ,通过建立一套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社会机制 ,尽可能使行为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对称的权力、信息、利益等关系 ,是遏制和克服败德行为 ,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