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马德新同时以及其后的经师中,还没有发现像德新那样有大量著作的人。但敬业笃学能屹然为一方重镇的,则有王崇名和马寿清;忠于所见,全力贯注,足以开创风气,为人所重的,有马联元、王宽和马万福,有马德宝、马诚、王静斋、哈国桢和达浦生。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六书(续十)达浦生著第三章中心第三───诚第一节不诚无物中心第三是诚。诚也者,真实无欺之谓,阿语"伊赫俩素",其意纯一不杂也。"诚"虽排列于"信""行"之后,但"信"非诚则不笃,不笃之信不真也!"行"非诚则不果,不果之行不真也!"诚"之为德,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原中 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荣膺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面对记者,一诚法师坦言既高兴,又深感责任重大。 这位70多岁的老人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及中国佛教界各位代表对他的信任,他希望尽一切力量把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做好。童贞出家 苦心修持  一诚禅师,法号衍心,又号常妙,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方丈、马祖道场宝峰寺方丈、江西佛学院院长。俗姓周,名云生,湖南省望城县人,生于1927年,及成年随父习练石工,并兼承父学钻研土木工程施工和设计。  禅师秉…  相似文献   

4.
祖庭荟萃众清流,万水千山来献筹。开拓宗门新气象,继承古代好山丘。融融紫气关前转,井井玄规观内修。此日风光胜往昔,犹龙黄泽两悠悠。一九八六年九月祖庭白云观召开全国道教界代表会议赋此奉贺@马诚起~~  相似文献   

5.
马肇璞先生归真回族教育工作者、大连理工大学前任教务长马肇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5月30日归真,享年73岁。肇璞出身于安庆回族世家,为宋初入华编修《应天历》的西域鲁穆天文学家马依泽36代裔孙。他著有《清末建设西藏与保卫西藏的回族马吉符》,参与重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伊协副会长马尚义归其中国伊协委员、甘肃省伊协副会长、张家川县伊协主任马尚义阿因病于1996年3月21日在张家川县归真,享年77岁。3月23日,万余名穆斯林群众参加了为他举行的安葬仪式。政协甘肃省委发来唁电,甘肃省宗教局、伊协、天水市政府、张家川...  相似文献   

7.
对诚信的内在结构可有多种解析。从所属领域角度,诚信可以被分为心诚、言诚、行诚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心诚是言诚和行诚的内在依据,言诚和行诚是心诚的必要外化,而言诚和行诚则相互促进。从所涉对象角度,诚信可以被分为诚己、诚人、诚群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彼此相关、层层推进:诚己是诚人和诚群的必要前提,诚人是诚己的必然延伸和必要确证,而诚群则是诚人的合乎逻辑的扩展。  相似文献   

8.
正汉语里有"露马脚"一说,此马脚是只什么脚呢?马脚的本意自然是指马的脚,也就是马蹄。《后汉书·班超传》里说:"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说的是班超在西域很  相似文献   

9.
魏武 《法音》2003,(10):45-45
“佛教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紧相关联。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和持久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得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9月25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现年77岁的一诚法师22岁时出家。历经治乱的经历使他更能体会中国佛教的盛衰巨变。“动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更认识到和平对宗教的珍贵。”他说。“佛教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说明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宗教工作和佛教事业。”一诚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多次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强调信教群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尚止 《法音》2013,(2):68
本刊讯陕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卧龙寺方丈如诚法师,于2013年1月13日子时在卧龙寺安祥示寂。世寿73岁,僧腊32载,戒腊30夏。1月17日上午,如诚老和尚圆寂追思法会在卧龙寺举行。陕西省、西安市相关部门领导、佛教界诸山长老、各地护法信众数千人云集卧龙寺,共  相似文献   

11.
诚:基督宗教与儒家的一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2.
立诚说是王阳明继知行合一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心学理论。王阳明倡导立诚说,旨在对治虚伪的世风,并用诚意统率格物以克服程朱格物致知说所造成的流弊。其立诚说包括诚和立诚二方面内容:诚是天理,涵物理和伦理,它是心之本然状;立诚除了立定良知之善恶判定,从善去恶外,还有诚意、慎独、戒惧义。发明致良知后,王阳明的立诚说有新发展,一是申明诚是万物的存在依据,二是立诚说由之前的偏重内圣工夫转向关注道德践履,主张知行合一。王阳明终究没让立诚说而是奉致良知说为学术宗旨,立诚说终被致良知说所含纳,这是因为:立诚说须以良知及其发用作为其终极根据;致良知说是对立诚说的传承和发展,且比立诚说博大和精致。  相似文献   

13.
作客龙华     
春节前从北京去了趟上海龙华寺,说是随喜一个小法会,其实是找个机会和新老朋友聚一聚,抢先给照诚法师拜个早年。结果赶上了雪。法会前照诚法师对来宾说,雪就在头顶,只给我们留点洒净的时间。果然,活动一结束,雪就飘然而落。来宾中有些文化名流,其中86岁高龄  相似文献   

14.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风光奇丽,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道教早就延续和传布,现在这里仍然有许多虔诚的道教徒和相当数量的信教群众。笔者最近去青海,有机会与青海道教界代表人士相聚,其中有乐部武当山杨诚泉道长、西宁主楼观喇宗静道长、涅中西元山李宗净道长、大通娘娘山任诚珍道长、乐都昆伦山马诚仁道长、贵德巨宗贞道长(坤道)等,以前了解一些青海道教的情况,现在直接与大家在一起交流,更使人深深地感觉到继承道教事业,弘扬道教文化更需要奉献精神。乐都武当山杨诚泉道长,他虽已年届68岁,但对…  相似文献   

15.
“修辞立其减”本为孔子读《易》解经之语,但它却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及修辞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高频率的使用还使它凝结为词——“修辞立诚”。如此,“修辞”与“立诚”在结构上成为平行并列的两个词。但从修辞角度看,二者则有密切的从属关系:“诚”内“辞”外,“诚”主“辞”从,“辞”以“诚”存。“诚”在儒家思想中的主导地位也说明,修辞应以“诚”为本,“辞”要服从并服务于“诚”。所谓“修辞立其诚”,是指以“诚”为前提并以“诚”为主导的“修辞”。  相似文献   

16.
常妙 《法音》2008,(11):58-59
本刊讯2008年10月18、19日,深圳弘法寺隆重举行印顺法师升座暨本焕长老102岁寿诞庆典。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应本焕长老邀请.专程从北京来深圳弘法寺为印顺法师送座:中国佛教协会净慧、永寿、明生、祜巴龙庄勐副会长,香港觉光长老、澳门健钊长老等海内外诸山长老、法师居士、各界嘉宾纷纷前来祝贺随喜。  相似文献   

17.
在"致良知"话头之前,王阳明一度试图推"立诚"为学问头脑。基于"诚"字的诚切、真切、笃实等义,"立诚"说被赋予了成逻辑体系的思想蕴涵:其一,诚其必为圣贤之志向,以此确立人生方向和为学动力;其二,立其纯乎实理之诚体,此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核心因素;其三,诚其好善恶恶之情感,此是为善去恶而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的直接动力;其四,实其为善去恶之行为,此是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而成就圣人人格的落实下手处。"立诚"说几乎将王阳明当时的学术理论和修养功夫尽数收摄在内。不过,"立诚"说不能直接表述知善知恶之明这个维度,因此,王阳明后来放弃了"立诚"话头,而转向了"致良知"头脑。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宋明“诚”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明“诚”论以周敦颐的“诚”论为逻辑起点。周敦颐以“诚”为宇宙本体“无极”体现于人和万物所形成的人、物之性。嗣后,程朱以“实理”、人性或“实心”规定“诚”,陆王则以“本心”或“良知”规定“诚”。与此不同,张载把“诚”规定为“天道”、“天德”及其二者的统一;胡宏又赋予“诚”以真理性认识的规定;最后王夫之总其成,把“诚”规定为“实有”,并多层次地将其展开为“实有”之体、“实有”之性及其二者的统一,从而对宋明“诚”论作了理论总结。至此,宋明“诚”论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发展过程,并大致体现出如下共同的理论特征:把“诚”的规定从天道引申到人性,最后使人在“诚”的道德境界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自觉。宋明“诚”论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识前进运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20.
润泽心灵     
《五元灯会》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