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德曼在1954年出版的《事实、虚构和预测》一书中认为,归纳问题不是一个证明问题,而是一个区分有效预测和无效预测的问题;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制定一个准则,以区分开类律假说与偶然假说,以及相应地区分开可外推的合规律性和不可外推的合规律性,那么休谟的归纳问题也就自然地迎刃而解了。尽管我们现在尚未知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但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无疑会使归纳问题变得更为具体和清晰。因此,老的归纳问题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如何制定这种区  相似文献   

2.
解决休谟问题的一个尝试——论归纳的局部辩护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讨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文章首先讨论了局部辩护的思想,然后应用局部辩护方法对归纳概率逻辑两大类型七个流派的归纳概率推理作了局部辩护,同时界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从而说明运用基于实践的局部辩护可以证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这样就以新的思路解决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3.
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使他名垂青史的问题,这就是归纳由个别推出一般、由过去推出未来是否合理的问题(简称归纳问题)。休谟本人的回答是:归纳推论得不到逻辑上的证明或辩护,所以是不合理的;从而建立在归纳之上的一切实证知识“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1],P.42)。休谟的问题及其否定回答如石破天惊,给哲学家们下了一道战表。两百多年来,有众多的哲学家起而应战,为解决这个难题煞费苦心。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些解决都不能算是“够上对手的应战”(罗素语)。归纳阿题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哲学迷团。  相似文献   

4.
陈晓平 《世界哲学》2012,(2):71-88,105
贝叶斯方法论的创始人拉姆齐和布鲁诺.德.菲耐蒂把归纳合理性问题看作初始概率的合理指派问题,拉姆齐最终将其归结为一种能够自我支持的有用的习惯。相比之下,德.菲耐蒂的归纳合理性理论更为深入,因为他所证明的意见收敛定理为拉姆齐所说的习惯提供了逻辑的辩护。不过,他们二人的归纳辩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向休谟的心理主义立场靠拢的趋向。豪森曾试图为贝叶斯条件化原则进行辩护,但后来却放弃了这一努力而完全倒向休谟的立场。笔者认为,如果把休谟哲学和康德哲学在贝叶斯主义的框架内互补起来,那将为归纳问题的解决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由休谟归纳问题引发的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辩护目前主要有三种进路:逻辑辩护、语境辩护和可靠论辩护。这三种进路推进了归纳问题的解决吗?对三种进路的解决方案加以考察和分析后可得出结论:按照怀疑论的要求辩护一般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是不可能的、无意义的,但是对特定语境的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辩护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黄敏 《世界哲学》2016,(1):97-105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否真地解决了休谟的归纳问题,学界的回答通常是否定的,人们认为,波普尔所谓的证伪主义暗中引入了归纳。艾伦·马斯格雷夫于2004年为波普尔作出了辩护,这种辩护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波普尔的观点,但也为他的哲学图景增加了一些富有活力的要素。本文试图结合这一辩护策略,重新考虑证伪主义的理性主义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逻辑、心灵以及理性这三者之间如何相互关联的概念地图。  相似文献   

7.
英国怀疑主义经验论者大卫·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一直影响着归纳逻辑的研究。本世纪以来关于休谟问题的解释与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常常希望陈述出归纳推理(一个归纳逻辑)的精确的陈述。从休谟对归纳的批判来看,通常主观的归纳论证需要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更多的前提,或者通过把归纳结论改成概率的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期望归纳结论的合理性是演绎地从前提中推出的。归纳逻辑被构造成应用的演绎逻辑的一个分支。为了使  相似文献   

8.
以盖伦·斯特劳森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对休谟的因果理论提出了一种怀疑主义实在论的解读,形成了所谓"新休谟争论"。本文通过梳理和评估新休谟争论,对因果的本体论以及模态论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提出并辩护一种因果的怀疑主义规则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史上的古老问题,而且是一个当代哲学仍然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以当代哲学家霍赫伯格(Herbert Hochberg)对休谟问题的诠释为切入点,在仔细把握休谟哲学立场的基础上,从层次思维的角度重新讨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霍赫伯格希望通  相似文献   

10.
归纳问题     
如果哲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发现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就应给休谟在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归纳问题”。只要研究人的认识,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二百年来许多哲学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方案,本文将对几种主要方案进行评述,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途径。归纳法包括简单枚举法(列举归纳),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培根、穆勒的方法),类比法和假说演绎法等等。在休模时代,对各种形式归纳法的研究远没有今天这样深人,休漠批评的是归纳法最基本的形式一一列举归纳。  相似文献   

11.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12.
分析哲学、美学大师古德曼(Nelson Goodman)的著作《事实、虚构和预测》通常简称为3F,此书被认为是最近50年中最重要的十部哲学著作之一,但在中国大陆长期以来没有中译本。作为3F一书译后记,本文介绍了古德曼的生平,简要评论了他对“分析”和“归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原因和结果是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波普对因果联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因果联系的演绎解释的理论。休谟认为,人们只是在经验中看到某一现象通着另一现象而产生,但经验不能说明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必然联系。Post hoc(在这以后)决不能确证propter hoc(由于这)。他说:“一个事件随着另一个事件之后而产生,但是我们却根本不能观察到其间有任  相似文献   

14.
不孝之子     
归纳法是形式逻辑的基本方法。归纳法是由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又由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发扬光大的。归纳法能否成为严密的逻辑方法,对此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提出疑义,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经验归纳而相信明天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可是却不能断言。本世纪著名分析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连休谟所认为的归纳法的心理依据也给否定了。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看到了人类理性的消极一面和局限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护归纳法或一般扩展性推理的疑难。他认为,在人的经验里,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足以辨明必然联系或因果概念是正当合理的。因而,人们不能由原因必然地推知结果,不能为因果关系辩护。扩展性推理或称扩大知识的推理是以其结论的内容大于诸前提合取的内容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愉悦感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理论核心。休谟认为,道德愉悦感根源于人性中的同情,同情心把个人愉悦和他人(社会)愉悦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道德愉悦感。尽管休谟宣称反对道德自爱论,但从他的论述中可看到,他实际上承认自爱是道德愉悦感的另一个来源。同情和理性共同实现了自爱(个人愉悦)向道德愉悦感的转变。休谟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凸显了道德结构的三个要素即自爱、同情和理性;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摇摆于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间。道德理论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情感功利主义、理性功利主义、情感道义论和理性道义论,而休谟的道德理论基本上属于情感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7.
确认问题是当前经验科学方法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既可以看成一个定性问题,也可以看成一个定量问题。确认的定性问题涉及的是说明科学假说(或理论)和确认它的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亦即给出确认的标准和定义,确认的定量问题则企图在科学事实基础上对科学假说(或理论)给出一个定量的测度,亦即确认度。有关确认的定性问题有三个理论(1)句法理论;(2)概率理论;(3)参照理论。确认的句法理论和概率理论都不切合科学实际,其中大多数悖论和反例都是人工构造的,很少是从科学史中选出来的。它们之所以没有发生在科学实践中,是因为在科学实践中,科学家们不仅知道假说和事实,还知道许多其他信息;而确认的参照理论正是要寻找这些  相似文献   

18.
意见收敛定理是主观主义概率论的一条重要定理,它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所代替。意见收敛定理被看作主观概率的动态合理性原则,因而被用来解决休谟问题,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然而,哈金有说服力地表明,意见收敛定理证明的是条件概率Pr(h/e)的收敛,而不是验后概率Pre(h)的收敛。主观主义概率论暗中接受的一个等式是:Pre(h)=Pr(h/e),通常称之为“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合理性原则,即“最少初始概率原则”,将它同“局部合理性”观念结合起来便可为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加以辩护。  相似文献   

19.
道德心理学进路的动机研究在西方学界早已蔚为大观,休谟和康德分别开启了在该问题上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休谟和康德都可以承诺动机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联,但休谟认为道德判断本身不能直接提供行动的动机,动机必须依靠情感、欲望等行动者的心理机制,而康德则认为道德判断本身就能直接激发行动,实践理性自身足以成为行动的动机。休谟在心理机制的框架下安顿动机,而康德则在实践理性的框架下安顿动机,二者的差别直接开启了当代道德哲学关于动机问题探索的两条致思进路。当代学者一方面致力于对欲望、情感、理性等概念进行重新解释,一方面致力于对规范性理由和激发性理由展开激烈辩护,拉兹所提出的以"理由"为核心的综合解释框架更是为该问题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确实存在着事实与价值关系之问题,但这种关系被命名为休谟问题乃是误读、误解、误认之所致。休谟并未提出过休谟问题,更没有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反伦理学命题。休谟那条附论的暧昧词汇,使事实与价值之关系最终归于休谟的名下;休谟在伦理学上的巨大影响使人们对这种归属毫不怀疑。通过对休谟的文本解读就可以对一直被误解的休谟问题正本清源,休谟的那条附论应该正解为理性与道德的关系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