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从历史角度看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 (组织化 )资本主义时期 ,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时期。如何批判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也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回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 ,在什么意义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代化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历史进步代价”理论的内在联系“发展”最初是作为进步的同义语而赢得了近现代许多人的共同赞美和共识;在当今世界,它却是作为一种它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整个世界的一方面(如发达国家)在为经济一技术的无限增长、膨胀的危险后果——诸如核威胁、生态危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及现代文明资源的匮乏等——而深感忧虑;世界的另一面(如发  相似文献   

3.
简论代价的种类及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论代价的种类及根源鲁明代价问题的研究不应停留在代价是否必然,是否可以避免的抽象议论之中,而应区分代价的不同种类,揭示代价产生的根源,从而探讨消除不必要代价的可能途径。从历史观上来说,它还要进一步说明,社会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为什么仍然是进步的这一重大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的代价观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马克思深深地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意义,又同时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发展不简单等于进步,目前已成为“发展研究”的一大共识。发展与进步之间的差异,中心涉及到一个“代价”。虽然代价的问题自有人类社会发展之后就已产生,但在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很少作为问题被提出来;只是伴随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这一问题才日益凸现出来,以致现在谈到发展时,不能不考虑代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之下,代价已成为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使社会发展能够顺利推进,必须对之作出认真的审视与反省。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代价,但什么叫做“代价”,歧义重重,…  相似文献   

5.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时下主要遇到两种思潮的挑战:一种是历史"末世论"和"终结论",另一种是后现代历史观.本文就历史进步论与这两种思潮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并不是"末世论"所讲的"历史目的论"或"神话预言",而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确立起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宣布"历史终结"未免荒唐.后现代历史观虽然对历史进步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否定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看法则是偏激的、片面的,科学的历史观不能没有对历史的本质、规律、发展趋向的基本把握,仅仅玩弄历史碎片只能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进步的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问题在目前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就前者来说,它同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讨论的对历史进步的科学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关系问题有关;就后者来说,又同当前如何评价改革的得失成败有关。讨论社会进步的尺度以承认社会进步的概念为前提,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进步的概念就包含着价值的评价。而我们对历史及其进步的认识又应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因此我们就从能否把历史尺度看作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开始。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是在探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引发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这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哲学批判是非常明显的,这在学界——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一得到了较多的探讨。但对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哲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基本上是从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来理解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有的学者甚至以此来批判、否定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因此,如何解读出成熟时期马克思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这是当前发展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而在相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又有一定的正面价值。道德代价的正面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交往以及人类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交往形式做了系统的考察,首次创建了普遍交往理论.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适性,对人类历史具有一般的解释力,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普遍交往观还蕴含着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内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有重要启示.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公民社会发展问题,但马克思从“普遍交往”的视角出发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的公民社会,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唯物史观探索多方面地考察和诠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划界的问题。马克思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界划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尺度,二是社会主体生存状态尺度,三是以城乡历史格局为坐标的空间尺度。学术界对前两种界划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诠释,但对于"空间尺度"及其界说人类社会形态的解释机理,却少有论述。马克思将社会经济方式以及整个历史活动都纳入城乡空间结构加以考察,因而以历史活动的城乡空间坐标为尺度,去说明人类社会的样态,既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本体论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辩证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回置于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各历史时期之城乡空间的具体型塑,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反身"生产"及其真实表征,去审察和揭示社会形态演变与城乡空间关系建构的相关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张维久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特别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课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了多方面问题,主要有:(一)关于市场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不可超越性;市场经济对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意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等等。(二)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关系问题。其中包括: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它如何与社会主义国有制实现内在结合;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基本矛盾带来那些新变化;根本变革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问题;等等。(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问题。其中包括: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的主体性;市场经济对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意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要求;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人翁地位;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具有三重历史意蕴:从人本尺度看,剩余价值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点;从生产尺度看,剩余价值是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杠杆;从社会尺度看,剩余价值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归宿。当前,重读《资本论》,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其根本性质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基本内容围绕“社会进步”这个主题展开,包括社会进步的目标、尺度、过程、动力、代价;主要特征有:唯物性、辩证性、人道性、实践性.因为“唯物性”是首要特征,所以马克思哲学可以简称为“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顾乃忠 《学海》2004,45(1):11-28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可分为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内因决定论和历史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单线论 ;马克思的后期东方社会理论以外因决定论和人道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主张历史发展双线论。马克思的前期东方社会理论和后期东方社会理论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 ,人们只能从二者之中择其一 ,而不可能兼而蓄之。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正>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是马克思正义观念的两个不同位阶,后者是一个既批判又涵盖前者的概念,二者既是逻辑相连的又是历史连续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辩证结构。现实性正义与超越性正义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正义形态,只有当历史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可能从现实性正义过渡到超越性正义。现实性正义内蕴着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形态:交换领域的形式性正义和生产领域的实质性非正义;超越性正义内蕴着两个历史相续的正义原则,即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确立离不开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要分两个时期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框定东方;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进行了预测分析,认识到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道路,提出俄国等落后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