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思想、仙话与民间文化”研讨会综述郑土有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道家思想、仙话与民间文化”研讨会于11月11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大都是近年来在道教文化、仙话、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2.
逸山 《中国道教》1990,(1):14-15
1989年9月6日至8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了“道教文化研讨会”。与会成员以各地道教界学者为主,也邀请了一些教外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共三十五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李养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道协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道协的研究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文革”期间中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以来,研究室先后撰写、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史资料汇编》、《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概说》、《道教仙话》、《道教养生法》、《洞天胜境》等二、三十种书籍。  相似文献   

3.
最近,阅读了田诚阳道长写的《仙学详述》、《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册)》及《修道入门》三部书之后,感到田诚阳对道家、道教及仙学的一些看法是不恰当的。这些不恰当的看法,多数都集中在这三部书卷首语的《试论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发展史与生命力》一文中。另外,在《仙学详述》一书仙学修炼概论的一章内也有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现提出来商榷。1.(陈撄宁)把仙学从道教的躯壳中分解出来,专弘仙学,不谈宗教。2.道家修炼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道家修炼不信天命,讲…  相似文献   

4.
正自古以来,在甘肃这块沃土上,仙道文化积淀深厚,圣真辈出,名山胜景甚多,道教信仰盛行,其传承发展,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一相传,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道教祀奉为天皇,诞生于古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县以北,静宁以南交界处,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易·传》有伏羲氏"仰则观  相似文献   

5.
由甘肃省榆中县道教协会秘书长孙永乐主编的《刘一明道书研究丛书》第一辑已于日前在兰州市出版发行。这是甘肃道教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刘一明道书的作品。刘一明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 ,清代乾嘉时期的高道。《宗教词典》和《道教大辞典》对他都有专门介绍。刘一明一生中有 42年在甘肃榆中县兴隆山修持布道、医病济人、修建宫观、著书立说 ,为弘扬道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有几十万字 ,用论辩、阐释、讲解、评述、注疏等多种方法 ,以杂记、书信、传记、诗词、歌赋、铭联等多种形式 ,弘扬道教深厚的理论 ,阐释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秦以前道家这个名称还没 有,所以无法谈论与道教的关 系,有了老子才有道家思想。老 子和道教挂上钩是在老子死后 五 百 多 年 的事。但有 一点不可 否认,即道 教 信 仰 的 形 成 受 到 老子《道德 经》和我国 西 部 氏 羌 族 原 始 崇 拜的影响。 道教对 “三”情有 独锤,提倡 三元论,即 一分为三,指的是 阴、阳、和。在《山 海经》里提到有三足龟和三足的鳖, 南朝宋刘敬叔的书里有三足虎的 传说,在汉朝王充 的书里提到有三足乌,清人《述异记》中说,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羌族民间故事《斗安珠和木姐珠》说天神木比塔…  相似文献   

7.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8.
夏日 ,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乘“1999年武夷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之际 ,我在饱览了武夷山丹霞地貌的自然风光中 ,又一次领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勃勃生机。武夷山是道教的第十六洞天。相传在秦始皇时期 ,就有神仙降临于此 ,自称“武夷君”。武夷君道术高超 ,因而能够统领群仙 ,山也就以他而命名。据《武夷山志》介绍 ,唐天宝年间 (742年 -756年 ) ,武夷山上始建道教宫观天宝殿。南唐皇帝李煜为他的弟弟入观修道而重修宫殿 ,天宝殿改名为会仙馆。会仙馆在宋代时被扩建为拥有屋宇三百多间…  相似文献   

9.
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仙。“仙”有不同的等级,如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等。不同等级的仙有不同的功能,最高等级的仙是天仙。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曾言“举形升虚”的天仙是“上士”所得,而“中士”、“下士”只能得地仙和尸解仙等。本文不打算探讨有关“仙”的等级和类别的学说,只是想将“仙”作为一种笼统的范畴,探讨一下道教成仙学说的流变及其原因。既然“仙”有不同的等级和性能,本文在展开以前就有必要对笼统的“仙”。范畴作一个定义性的说明。“仙”乃是经过修炼并获得神灵般(超凡人的)属性的人。“仙”是人转变而成的,不过仙人已“失人之本”(《抱朴子内篇·对俗》)、“变质同神”(《坐忘论》)了。那么,成仙的主体是原来的凡躯还是别的什么呢?道教对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徐佳 《中国宗教》2023,(9):64-65
<正>《南华真经》,即《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因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而得名,与《道德真经》《周易》合称“道教三玄”。《南华真经》所阐述的“神仙学说”,历来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和演绎,其中关于“道”的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华真经》的长生久视理论,是道教“仙道贵生”思想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注解老子一书《道德经释义》韩文本 ,已由韩国金仙学会翻译出版。这是由崔炳柱会长和他的金仙学会与陕西省楼观台道观进行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韩国金仙学会已出版三十余本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及道教修炼方面的著作。近几年朝拜和参访楼观台及大陆道教宫观 ,为促进中韩文化交流 ,弘扬道教传统起到推动作用。任法融副会长《道德经释义》韩文本出版@嗣传  相似文献   

12.
陈撄宁     
(1880—1969) 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进,转而学道;遍历道教名山,寻师访友,深究仙道之学。早年参访北京白云观。攻读明刊《正统道藏》。三十年代在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1956年,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  相似文献   

13.
"观棋烂柯""仙乡遇艳"都是典型仙话故事原型,虽然有多种文本,但体现的是仙凡之间的联系和宗教性与世俗性的有趣契合。这类仙话,正是道教叙事文学的蓝本。  相似文献   

14.
正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所谓尸解,即道士羽化后假托一具体实  相似文献   

15.
崂山被古人称之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齐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这里人杰地灵。在道教之历史上,不乏高道仙师在此修真养性、谈玄论道,给道教崂山之历史增光添色。而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刘怀元道长,也承古之仙风,以自己的勤奋成就了崂山道教发展之事业;个性极强的管理风格,营造了崂山宫观的壮美天地。为建设崂山弘扬道教任劳任怨,他为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无私奉献。挖古掘今之宝继往开来弘道崂山虽有许多仙师高道曾栖身于此或驻足参访,但留下可查之资料和可参之经典少之又少,与其它名山相比,所出之…  相似文献   

16.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17.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神仙有两个来源 ,一类是修成的 ,一类是降生的 ,修成的神仙是由人而仙 ,降生的神仙是由神而仙。他们虽然在人神之间相会于神仙的共同名称之下 ,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道教的女仙也有人仙和神仙之分 ,《列仙传》和《神仙传》里的女仙基本上是人仙 ,而到了《墉城集仙录》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里 ,就并存着人仙和神仙两类神仙了。从性别的角度检讨这两种不同类别的神仙 ,可以明显地看到 ,归属于人仙的女仙并没有摆脱一个男性的框架 ,而由神而仙的女仙才真正是宇宙和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20.
作为唐末五代道教仙话代表作的《续仙传》,生动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世俗生活的具体场景和道教信徒的审美取向。它特别强调与儒家正统思想和光同尘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美学观,体现了道教思想兼收并蓄的强大包容性。同时,也反映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与儒家思想的同源性和强烈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