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理解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四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赵璧如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在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过程中出现的用我国传统规范基本概念和术语中的认知(拉丁文recognitio,英文recognition,法文recognition,德文wiederkentnis,俄文узнаване)这一专门术语(用来表示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取代认识(拉丁文cognitio,英文cognition,法文cognitin,德文Erkenntnis,俄文поз…  相似文献   

2.
论“认知”与“认识”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认知”与“认识”的分界以及现在用“认知”取代心理学中“认识”一词的必要性,其意义在于既有助于准确概括认识的心理过程;也有助于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完善;更有助于我国心理学与世界心理学的联系与统一。  相似文献   

3.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领域中在名词(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普遍流行着一种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时髦倾向。这种倾向的发展所造成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对我国学术理论领域中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术理论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具有重大原  相似文献   

4.
“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认知心理学”在本文中特指基于信息加工方法论原理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新兴心理科学,或称“信息加工心理学”。它不同于由皮亚杰倡导的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属于现代认知心理学范畴,并成为当代美国心理学的“热门货”。 1960年,G·米勒等人合著的《行为计划与结构》为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67年,U·莱塞尔的信息加工理论专著《认知心理学》问世,“认知心理学”被正式命  相似文献   

6.
汪兴安   《心理科学进展》1983,1(3):78-79
下面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室近几年来订购和国内外学者赠阅的关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书籍。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尝试,如研究记忆、思惟、语言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过程。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研究是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试图用共同的原理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同  相似文献   

7.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8.
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明日报”1月8日登载了我底“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后来又提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上讨论。在讨论会上,有许多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后来胡(?)同志在他底“关于哲学史研究”那篇文章里(“人民日报”3月29、30日)对于我底论点又作了详细的评论。在我那篇文章里有许多地方讲得不够全面;对于有些问题底提法,也不恰当。关于这个论点底有些方面,我当时实在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几番的讨论,特别是胡(?)同志底文章,关锋同志底一篇尚未发表的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理论界,有些问题的争论常与争论的双方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关于“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道德(“德性”)问题的争论,就属于这种情况。 本来,关于私,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此处仅举五种。一是“私下”,即“背地里”或“一人独处”的意思。孔子说,颜回听他讲学从不提问,也不发表不同意见,但回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有了爆炸性的发展,这个领域纵横广阔,包含了许多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课题,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基本的问题,“什么叫认知”也是众说纷纭。下面我们介绍“认知”的五种定义,这些定义只都解决了某些方面,但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这些看法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一、认知是信息加工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设想为“信息加工”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辩证法的逻辑起点问题,哲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些同志强调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从而认为“联系”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有些同志强调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而认为“矛盾”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有些同志强调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从而认为“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还有些同志把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在当今中国,对理想的怀疑与冷漠已经是一个多少显得有些无奈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对人之为人的类本质的理解有一定的关联。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的相关学说中,理论界关注较多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在”是人的类特性、类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的命题。但是,有一个论点似乎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而这个论点又恰恰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论点…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活动”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活动”理论研究述评周菲(辽宁大学哲学系110036)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涉及到哲学、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途径,而且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及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6):1510-1511
如果从1967年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算起,以“信息加工”概念为核心或标志的所谓“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迄今已近40个年头了。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由于以计算机为“隐喻”(认知心理学史上称“计算机隐喻”: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以H.Simon和A.Newell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为基础理论,以“人脑-机器的功能同一”(俗称“人机类比”)为方法论,并以其对高级认知功能(思维、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强劲的解释力,而一直在当代心理学中独领风骚,以至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这里的“经典”至少意味着,这种范式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15.
人格心理学的未来:等待“大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当前人格心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大一”———一个大理论来指导人格研究,然后以“大五”模型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例深入分析了“大一”的可取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人格心理学的未来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丕 《心理学报》1981,14(1):18-22
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范畴如何划分问题,关系着如何科学地理解心理的实质和规律问题,所以从来是心理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心理活动有“三分法”和“二分法”之争。最早在柏拉图的《铁马由斯》篇中,就有了关于心的三分法的表示,与后来关于知识,情感和欲望三种划分相符合。和这三种划分  相似文献   

17.
一在斯大林的许多著作中,恐怕没有像他在逝世一年前左右写的所谓“经济论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样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了,大家知道,这篇著作包含了老斯大林联系1951年11月举行的关于编写所谓《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苏联经济学家讨论会,就广泛的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我所以说这篇著作占有特殊地位,其理由之一即在于,它大胆地提出了几个问题:再度确认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性”的论点,预言了日本和德国帝国主义的复活,规定了和平运动作为民主运动的性质等。然而和斯大林的其他著作比较起来,“经济论文”最具特征的地方倒是这样一点:有些命题,从当时的客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古代是否提出过相当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古代逻辑理论成果和科学水平的评价,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还是两种不同的论点:一种是根本否认中国古代提出了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否认有所谓的“三物论式”;一种是坚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钢琴演奏不单是手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心理动势。对钢琴演奏技术问题进行缜密的理性分析,使头脑里形成合乎逻辑的、清醒的理性认识,是提高钢琴演奏水平的必由之路。掌握了如何去进行理性分析的方法,也就掌握了自我训练的基本技能。本文拟从钢琴演奏思维模式中的“认知”出发,结合钢琴学习来谈一谈“认知”在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的应用。二、对“认知”的认识和理解“认知”即通常意义上的“认识”,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的认识,分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在心理学领域,主体(个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道家的“无为”和“自然”思想对于矫正人的认知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禅宗有关人心本体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灵的净化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