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界说.但每种界说都存在困窘.究其原因,均是"应用伦理学"之"名不正则言不顺"所致.这就需要正名,以"部门伦理学"之谓取而代之.这个称谓符合学科划分标准,有充分的学理依据.这个新称谓能澄清不少用"应用伦理学"之谓所解释不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时"与《易传》德性领域的开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足易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阐述"时"与<周易>卜筮、阴阳符号及阴阳理论的关系,揭示"时"、一阴一阳之谓道、德三者的贯通.并见其由趋时变通到随时从道的转化,及<易传>德性意义的开启.  相似文献   

3.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相似文献   

4.
庄子就是典型的"无所谓"者."无所谓",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对象,可以横说竖说,正言反言,不可以在行为、活动、话语、写作、辩论之前,预先设立一个或多个公开的或潜在的标准.谓,即可以说是"无所谓",也可以说是"谓他谓".庄子所谓"吾丧我"就是"谓他谓"的别一种说法,为一种中国式的"横向逻辑"传统,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垂直性"思维传统.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性为本的本体论思潮,关联的是有关存在的思考.由之而来的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张力,也不期地呈现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朱子视《中庸》首章为子思"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写下的文本,其对之所做的注释,就有着标志道学身份并由此指认异端的功能,这突出体现在其为"性""道""教"所作的诠解中.如果说"天命之谓性"是对"吾儒本天"身份的宣告.那能否通过"率性之谓道"建立起五常与万法的联系,便是这一"本天"立场能否落实的关键.朱子对《中庸》首章的注释,正包含着他克服这一张力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神农易"与《伏羲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神农易"与《伏羲易》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中华大易体系的一体之两面,它们共同严密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以二进制数理自然地展现了宇宙生成的本然面目。它们孪生的对立统一关系恰恰又反过来证明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的易理精蕴和大易本旨。"神农易"与《伏羲易》的并行,将启示着人们重新对《易经》的象数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 ;二是探索了“生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成人的概念,在儒家之前就存在.据成书于春秋时期,记载周代贵族各种礼节仪式的<仪礼>"丧服篇"的记载:"(女)未嫁者,其成人而未嫁者也."根据郑玄的注释:"成人,谓年二十已笄礼者也."可见,古人最早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这个概念的.  相似文献   

9.
"一阴一阳之谓道"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 竟是二元的或是一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将 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0.
帛书《缪和》"时福至则进取,时亡则以让",两"时"当读为"伺",谓明察而及时发现福之时到来,则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有为;明察而及时发现福之时消亡,有利时机已去,而退让归家。"壹(一)阴壹(一)阳"谓春夏之阳与秋冬之阴的对待与转换,"壹(一)短壹(一)长"谓白昼时间长度变化之短长与黑夜时间长度变化之长短的对待与转换,"壹(一)晦壹(一)眀(明)"谓一个月中从朔日至望日与从望日至晦日的对待与转换。"牝德"谓谦德。"盛盈使祭服忽,屋成加,宫成隅",谓大人在处于盛大盈满状态下,在祭祀时戴上冠冕,以示谦虚、谦下;华丽的屋子盖好后,在屋顶加一些草,以示谦下低调;宫殿建成后,要削去一个角,以示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