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地规范“知识经济”范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科技革命空前显示了科学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 此缺乏充分认识,将落伍于时代。也许正是因此,国外关于“知识经济”的某些议 论引起了特别的关注。然而,正像对待其它重大课题一样,对于“知识经济”的宣 传和讨论,也应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特别是有些宣传和议论已经触及到历史观问 题。首先,“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立?这里所说的“经济”含义 是什么?如果说“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文明形态出现,那么,区分不同 经济发展阶段、类型或形态,以及不同经济发展的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知识 或智力因素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关于直接物质 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一原理?而像诸如精神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 生产的关系、知识生产能否“最终替代”物质生产和“最终解决物质资源的匮乏”、 知识能否和在什么意义上取代资本等问题,也都需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作出科学的 回答。本期发表叶险明同志的《科学地规范“知识经济”范畴》,期待引出一些严肃 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时代召唤我们探索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黄明理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一、哲学如何用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方式把握时代?在现代条件下,唯物史观为什么必然升华出新形态?二、什么是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它怎样从广度和深度上突破了唯物史观的经典形态?三、有关“唯物史观现...  相似文献   

3.
计文 《天风》2009,(4):1-1
几个大每生准备登山。临行时,有人问:“如果我们正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山顶上走。”登山专家肯定地答。“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来人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4.
在复数的“我们”与被排斥的“他人”之间——美洲的土著与诸人种群体阿马里尔·钱纳迪美洲人种的混杂性在《我们与他人——法国人关于人类多样性的思考》一文中,茨维坦·托多罗夫提出了下述问题:“我们能够和应该怎样对待不属于我们同一群体的人?”[1]对于研究能促...  相似文献   

5.
医学人才培养要区别不同需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告别了知识迅猛积累的20世纪,人类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怎样的时代呢?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展望报告中提出了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人类将在21世纪逐步取代传统的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建立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型经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已深入人心,那么21世纪必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如江总书记在接见两院院士时曾强调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  相似文献   

6.
教育先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有如下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促进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促进人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男Ⅱ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相似文献   

7.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杨丙安我们经常说:要振奋民族精神,为把我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什么叫“民族精神”?什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怎样去落实它?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觉性。“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其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漫谈伊斯兰教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已经成为时下大众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诚信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最多的社会问题。那么,伊斯兰教中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对诚信的要求有哪些?穆斯林应该怎样解读“诚信”?怎样具有诚信?这些都是穆斯林应该了解的。“诚信”即阿拉伯语“”的意译,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道德要素,所以“诚信”在伊斯兰教中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人们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诚信应该有其完整的内涵。首先,诚信是信仰的一种表现。伊斯兰教信仰———“伊玛尼”的含盖面很广,体现在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教的“伊玛尼”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作为近期我国学术界及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大多数人以非常乐观的情绪,从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以及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功能,描绘出知识经济将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前景。虽然大家的共识是,知识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本文认为:挑战大于机遇,我们必须走出种种误区,方能抓住机遇,将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上,步入知识经济。一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工业经济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增长基础的变化。工业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上,注重的是资本、原材料和劳…  相似文献   

11.
中医如何实现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结合?结合点是什么?一直争论不休。蔡氏“论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41)一文,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中医学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中...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13.
略论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儒家伦理观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不同的侧面掘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其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对于一些重大且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诸如:如何认识“儒家资本主义”模式?九十年代末期的亚洲经济危机是“亚洲价值观”所导致的恶果吗?儒家伦理超时代的普遍意义何在?“天人合一”的机体主义的形而上学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伦理观念的基础吗?都做出了富有创见和独具特色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林玉解 《天风》2013,(9):34-35
圣诗在我们的信仰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圣诗具有怎样的功能?学习圣诗能带给我们怎样的益处?一、圣诗具有怎样的功能? 香港《圣诗人》一书曾如此阐释圣诗:“圣诗是教会的宝贵财产。圣诗阐明信仰、唤醒灵魂、滋润生命。  相似文献   

15.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16.
紧扣时代主题实现多维综合──谈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宗旨景天魁〔编者按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社会发展研究也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研究课题。为)顺应这一新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C已于1993年7月正式成立。下面发表的是该研究中。G主任景天魁的文章,他言简意赅地$1述了该中。C的研究宗旨.4后会有所启迪的。近年来,本刊与有关单位曾多次联合召开社会发展问题的研讨会,不断反映对此问题的研究动向和成果。应该说,学者们的研究是有成绩的。但是.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会会提出了加快发展,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示帕力奋斗目标的今天,许多问题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需要作出回答。比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怎样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怎样认识科技发展与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关系?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构架怎样?等等。为了推进这一研究.为有志于从事这项研究的同志提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于是,人们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问题展开了新的探讨。探讨涉及到劳动价值论的方方面面:例如,如何认识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不断增加?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如何认识先进技术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的含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等等。争论的焦点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科学,还要否坚持?这里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所谓“挑战”随着科技的进…  相似文献   

18.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9.
小贝 《天风》2016,(6):44-45
天父有怎样的形象?我们都像门徒腓力一样迫切地想要知道——“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参约14:8),但这样的想法注定落空,因为神是灵,“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然而,主耶稣赐给我们一条全新的路径——“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参约14:9)。  相似文献   

20.
拜读《佛教文化》96年第6期法宏大文《狗子有佛性你无佛性?》后,受益良多,但也有不敢苟同之处,使我这个门外汉不能不言者。特撰文求教诸方大德及法宏师。文章开头说:“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法宏师得个“入处”是什么?“歇”的程度是怎样?值得仔细推敲。所谓的“入处”,如果是文章第三段所说的“真正修禅有证,‘欲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便是真实不虚之境界,我们不必想改命运,改造我们自身就是改造我们的命运。”请问此“心”是常?是无常?是既有常又无常?还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