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崇俭戒奢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内涵。加强道风建设,倡导崇俭戒奢,是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然要求。下面从因果理论与惜福观念、缘起理论与无我思想、清规戒律、感恩与报恩思想、菩萨思想与奉献精神五个方面,试对佛教崇俭戒奢的思想观念及其实践进行探析。第一,因果理论与惜福观念。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2.
释空性 《法音》2022,(7):73-75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勤俭节约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同时也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佛教自传入中国至今,佛教中的很多教理教义和传统文化相契合,并且不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本文从佛教“惜福净心”的教理教义出发,对崇俭戒奢思想提出两点思考:一、“素”以养身;二、“净”以修心。从我做起,从心做起,积极响应崇俭戒奢的倡议,为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3.
苏杭 《中国宗教》2023,(4):36-37
<正>近年来,我国宗教界积极倡导和开展崇俭戒奢活动,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少欲知足是佛教倡导的重要理念。提倡崇俭戒奢,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是在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全面从严治教、实现中国佛教健康传承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佛教教理教义中对人类欲望的解读,探索以佛教中少欲知足的理念来实践崇俭戒奢和佛教中国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释本性 《法音》2022,(7):48-50
<正>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我认真学习后,深感这份倡议非常及时、重要。以下,我结合佛教经典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崇俭戒奢”的论述,以及高僧大德、古圣先贤崇俭戒奢的语录,反思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享本人学习、思考及落实“崇俭戒奢”的一些感悟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苏志明 《天风》2023,(2):15-16
<正>经文:加5:16-26;约6:1-15“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参加5:22-23)“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要求。“崇俭”就是要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反对浪费。“戒奢”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对物质、金钱等方面的追求要有节制。  相似文献   

6.
尚希成 《中国宗教》2023,(10):68-69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传统美德。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道教思想家都阐发和践行崇俭戒奢之道,不断丰富崇俭戒奢思想的深刻内涵。道教的崇俭戒奢,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且是求道者进行身心修养的修行之法,更是济世度人之策。  相似文献   

7.
释演觉 《法音》2022,(7):11-12
<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少欲知足是佛教倡导的重要理念。佛教认为,少欲知足是修行成道的必要条件,是安乐自在的根本前提。《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在少欲知足理念熏陶下,中国佛教形成了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唐代百丈清规规定“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务求饮食节俭。僧众用斋心存“五观”,就是从细节处培养和践行崇俭戒奢精神。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2,(8):5-17
为落实全国性宗教团体发出的《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狠抓教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教,2022年7月27至28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承办的“佛教崇俭戒奢的观念与传统”研讨会在北京以线下线上融合方式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等我会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主要负责人,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佛教教务和教风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中国佛教崇俭戒奢的观念与传统”“本省(区、市)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加强教风建设的意见建议”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现特编辑与会者发言的要点汇编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释纯闻 《法音》2022,(7):41-43
<正>云居山真如禅寺坐落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南隅云居山顶,四周峰峦崔嵬,中央平坦开阔,天泓明月,波光粼粼,状如莲花圣城。真如禅寺自唐宪宗元和三年(808)道容禅师肇基千二百年来,禅风浩荡,高僧辈出,五宗法脉,衍流至今,素有“禅宗最胜道场”之美誉。一、汉传佛教崇俭戒奢的思想崇俭戒奢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福惜福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理念。古德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得之,以奢失之”。佛教门中,亦复如是。《中阿含经》云:  相似文献   

10.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伊斯兰教倡导的美德。伊斯兰教认为,浪费不仅是可耻的行为,也是一种有罪的行为。《古兰经》有大量经文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谴责穷奢极欲。《古兰经》崇俭戒奢的概念不仅涉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也涵盖宗教功修等精神方面,主张凡事有度,谨守中道。研究伊斯兰教的崇俭戒奢理念,对引导伊斯兰教界勤俭节约,端正教风,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宗教会议精神,全国性宗教团体发出了《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崇俭戒奢、尚简寡欲,是道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道教徒修身践行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对于崇俭戒奢,今天我们不但要从义理上进行梳理、在思想上加深认识,更必须强调在心性修养上的践行。这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伊斯兰文化中有丰富而深厚的“崇俭戒奢”传统。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文献中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记载,从心性、礼俗、人格等多层面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崇俭戒奢”思想。明清穆斯林学者将“崇俭戒奢”视为穆斯林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穆斯林礼俗生活的重要原则,更是穆斯林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穆斯林》2024,(1):50-52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各宗教教义倡导的基本理念。内蒙古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响应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的《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按照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具体要求在全区伊斯兰教界开展了以崇俭戒奢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俭”较早见于《尚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许慎《说文》:“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奢之意。”因此,“俭”取自我约束、自我限制、克制物欲之意,引申为节省、节俭、不浪费,与“奢”相对。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很多,“俭”的思想不仅与“修身齐家”相关,而且与“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因此“勤俭治国”“勤俭持家”总是联系在一起来谈。  相似文献   

15.
<正>崇俭戒奢,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佛教的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应作慈爱经》中就提到了尚俭之法:“知足,易抚养,少事务,生活简朴。”《吉祥经》中也提到:“知足并感恩……是为最吉祥。”佛陀教诫众比库,应以“四依法”来要求弟子们,在穿衣、用斋、住所、医药方面,尽可能做到简朴,培养不骄奢、不攀比、常知足的僧格。这样不给信众增添负担,勿使信众和民众对出家人产生厌恶感、心生憎恨。《长阿含经》中云:“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  相似文献   

16.
释智海 《法音》2022,(7):79-82
<正>一、五大宗教崇俭戒奢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十九次会议针对宗教领域滋生蔓延的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发出倡议,倡导宗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五大宗教,虽然信仰和宗旨上都有所差异,但它们在关心生命的“终极价值”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在五大宗教中,佛教揭示出了众生共同觉悟“圆满实相”的生命意义,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本来清净、圆满的,即本自清净、本自具足。  相似文献   

17.
释隆明 《法音》2022,(7):76-78
<正>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崇俭戒奢,整肃教风,是佛教教义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佛教健康传承的有力保障,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徐晓鸿 《天风》2022,(7):5-6
<正>(2022年6月8日)尊敬的崔茂虎副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宗教界同仁: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优良美德,也是宗教界始终倡导和秉承的健康生活理念,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近年来,从整顿“舌尖上的浪费”等社会突出问题到发起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整治奢靡浪费之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优良美德,也是宗教界始终倡导和秉承的健康生活理念,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近年来,从整顿“舌尖上的浪费”等社会突出问题到发起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力整治奢靡浪费之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崇尚俭朴、反对奢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宗教共同遵循的宗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动荡的形势下,维护这一优良传统、提倡节俭、主张艰苦朴素、反对盲目追求奢华的意义更加凸显。因此进一步挖掘和探讨中国宗教崇俭戒奢的历史传统,使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很有必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本,三者都有崇俭戒奢的历史传统,本文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