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佛教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关键是各个时代的高僧大德多能注意契理契机,使佛教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利乐众生。人间佛教继承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当代的法师们在弘法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众生根性,以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化,将会使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获得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觉灯 《法音》2003,(12):31-33
早在1996年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上,赵朴初居士将三国佛教在21世纪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六句话24个字:“广施教化,启迪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环境,协和社会,维护和平。”这里的“广施教化,启迪人生”,就是体现佛法的圣理妙用,促使社会大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环境”,就是庄严众生的依正二报,利益众生的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协和社会,维护和平”,就是奉行佛教的慈悲、和平精神,转化人类社会的恶业暴行。更早在1993年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赵朴初居士在工作报告中郑重指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上海虽然是全国经济比较领先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引人关注。尽管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毕竟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条件一时还无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会的资助来实现“扶贫济困”的目标。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是佛教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共生,是佛教"化现代"过程中自主选择和经常使用的概念。共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现代化的语言表达,与教化的方便有关。追本溯源,共生不仅是佛教固有词汇,也是佛教理论与实践的根本精神。"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2)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瞋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0)
正"无法无所依,无僧则不闻。"僧伽是住持正法的主体,是佛教文化的传承者、普度众生的教化者,是佛教在社会上的现实"表象"。"法赖人传,僧为第一。"僧人的素质及佛教教育的整体水平,攸关着佛教的兴衰与命运。然而"近世以来,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隳坏之时。"(杨仁山语)出于强烈的护教使命感以及弘扬佛教于世界的国际视野,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欧阳竟无居士等近代佛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佛教僧徒大部分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借以解决自己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之“四缘”问题,也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内教外,皆予好评。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经济思想究竟怎样?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界及社会人士对僧徒从事劳动生产持什么态度?特别是佛教从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之后,我国僧徒有无依靠劳动生产以维持经济生活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而  相似文献   

10.
佛教认为在无始时万物是平等的,即在时间开始时是平等的,而一旦人们开始“行”(无明缘行)就造成了不平等,所以要实现平等就要改造人们的行为。在改造人们的身心与言行上,佛教提出了“八正道”,这就为平等的实现提供了内在的保证。从改造内心来实现平等正义正是现代伦理所缺乏的内容,对此佛教无疑可以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内容。在拨开无明的妄见的遮蔽后,佛教认为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认为有情众生在修行解脱上是平等的,这就在最大范围内保障了个人选择权力和努力成果。佛教的平等观还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平等智”,以觉悟之心平等的对待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寺庙在历史上几经兴废,现存楹联无几。此中所辑,大部分摘自民国年间出版的李相之《五台山游记》。由于辗转抄录,错误在所难免,望读者指正。慈光接引,缁素共入莲花嘉会愿筏载归,圣凡同登净土法门(显通寺)慈光:佛教谓诸佛大慈之光,可照引众生行于解脱之道。缁素:僧俗的别称。缁,紫而浅黑、非正黑之衣,僧众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故名。莲花嘉会:东晋僧人慧远聚集名士和僧徒一百二十余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号“白莲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3.
谢瑞琪 《法音》2021,(3):35-43
《维摩诘所说经》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1]《金光明经玄义》云:"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2]《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云:"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悕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3]佛经典籍中有诸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佛教对于音乐的重视不言而喻,实际上,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手段便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6)
一、关于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发扬了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更能体现佛陀本意;拂去了附积于佛教的各种历史“尘垢”,使人们得以睹见佛教的真面目,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认为人间佛教不只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只要立足于人间,目的是为了众生,举凡佛教的精华:般若瑜伽之教,龙树无著之学,罗什玄奘之文(欧阳竟无语),这个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以及以后形成的十宗,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除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像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等伟大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佛教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祝愿海内学人,发幽抉微,把佛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二、关于禅诗《维摩经》:“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讲“不立文字”“以  相似文献   

15.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同上…  相似文献   

16.
佛教以慈悲智慧为本,注重知见德行的教化。所以在批判邪教法轮功的斗争中,本文想着重从“受骗者”的觉醒上,以佛教义理谈几点认识,尽快揭穿李洪志“邪魔妖孽”的本性和“妄说祸福”的勾当。只要广大群众思想认识提高了,也就以根本上清除了这类邪教得以滋生的社会思想根源。 对法轮功这类邪教现象,佛教《药师经》早有明确的开示,经文说:“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诵罢这段经文,我想那些误入法轮功的人们,准不知道早在两…  相似文献   

17.
今天有机会在古城西安,因为佛指舍利的因缘,同以王国华社长为团长的香港传媒高层佛学之旅访问团欢聚一起,用佛教的话说,真的是“法喜充满”。佛教讲“常、乐、我、净”,还讲“慈、悲、喜、舍”,佛教中不是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吗?我理解其中的“乐”和“喜”就是一种欢欢喜喜、欢天喜地的精神状态,佛教就是教我们要以欢喜的态度和心情去面对一切。下面我就围绕佛指舍利即将赴香港供奉这一大事因缘,谈几点感受,具体说来就是:觉光欢喜,众生欢喜,我们欢喜,你们欢喜。奉,庇佑众生。2004年来临,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的时机成熟了。说起来这次机缘成熟…  相似文献   

18.
佛教所说的“护国”,是指以佛法护持众生免受各种苦难或灾难,使众生所在的国家平安。唐代是文殊信仰传播的高峰,唐译文殊经典中蕴含着系统的护国思想,建立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全方位、多层次护佑系统,并将护国理论落实到实际修行中,形成了复杂严谨的法事仪轨。“拥护国王、保护国土、利益众生”是其护国思想的基本性质,体现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态度,对唐代社会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广为流传,在佛教般若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经蕴含着丰富的净土思想,明确提出了"心净则佛土净"这一著名命题.本文从菩萨取净土之目的与方法的角度,认为<维摩诘经>中菩萨取净土的目的是度化调伏众生,此即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的内含意蕴,还阐述分析了建立净佛国土之净土行和"心净则佛土净"思想.  相似文献   

20.
吴梦 《法音》2020,(3):34-38
佛教,是一个注重生命解脱实践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思想和教义针对的是众生正在面临的苦难,研究的是生命及其感受的本质,解决的是众生如何能够得到解脱的问题。原始佛教是一个立足于众生解脱的宗教,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和"涅槃"等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众生的"苦"的问题,目的是令众生脱离痛苦而达到解脱。原始佛教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众生的痛苦及其解脱而展开的,其缘起说也是如此。[1]缘起思想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佛教思想的理论源泉和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