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胡宏(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宏的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的。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宏的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宏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宏的理学思想作一粗略的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胡宏(五峰)是南宋初期最有名的理学家,全祖望曾这样评价他的地位:"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黄宗羲、全祖望,卷四十二,第1366页)胡宏开创的"湖湘之学统"在南宋盛极一时。尽管元代以后湖湘学派湮没无闻,但自近人牟宗三表彰"五峰——蕺山"一系为宋明理学正宗  相似文献   

3.
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宏(1105-1161年)一生潜心于心性之学,不敢于仕途,长期隐居衡山,曾任岳麓书院山长,教学授徒,著书立说,开创湖湘学派,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和《叙古蒙求》(今已佚)。其中《知言》六卷为胡宏一生讲论儒学的代表作,对理学诸命题、范畴作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尤重言心性,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思想学说体系。本文将胡宏置身于两来的理学思潮之中,并着重把他与朱表的哲学加以比较,来试图对其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作一探讨。一、“性,天下之大本”的宇宙本体论宇宙本体论,是被…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胡宏置于两宋理学思潮之中,围绕理学家所关注和思考的“性与天道”的理学主题,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确认和评价胡宏心性哲学的历史地位:一、分析归纳出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说明胡宏不同于其他理学家,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二、通过对湖湘学派源流的历史考察,以及对胡氏父子的学术成就的确认,来阐明胡宏在湖湘学派中所占有的显赫地位;三、阐明胡宏心性哲学对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及以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为代表的“浙学”的影响和作用,揭示和表明胡宏心性之学是从二程过渡到后来相继崛起的朱子理学、陆氏心学、浙江事功之学的中介和桥梁,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拭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的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人民出版社2014年。本书以刘宗周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人谱》为切入点,以“文本与话题相统一”为哲学方法论,在细致梳理《人谱》撰著始末的基础上,逻辑地探析《人谱》内蕴的哲学理念,以此理性地定位蕺山哲学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全书主体内容包括:在导论中,作者阐明以《人谱》为刘宗周平生最为重要著作的几点原由,并疏解“文本与话题相统一”哲学方法论的内涵;第一章阐论刘宗周学问思辨的心路历程,以“多变性”、“醇儒  相似文献   

7.
<正>一、前言在先秦人性论史上,众所周知孟子倡性善、荀子言性恶,本文则以性真为主题①,论述庄子学派的人性之真与美。孟、庄同时代,身处战国中期,是为儒、道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徐复观的《先秦人性论史》便  相似文献   

8.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由陈白沙、湛甘泉创立和承传的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中自成一家,在岭南文化史上占居重要地位。但对其学术思想的评价,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前人的看法多有分歧,现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从一个侧面看岭南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对明代各学派思想的评价,黄宗首编写的《明儒学案》,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著作。书中立有《白沙学案》,开头一段“按语”,可以算是对白沙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的总评: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甚奥紧功夫,全在涵养,喜怒末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  相似文献   

10.
<正> 新儒学是两宋文化的主流,其特点是儒家在充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成分后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经典儒学原旨的复归。经典儒学,即以《论》、《孟》、《学》、《庸》、《易传》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是由孔子建立的关于“修己”和“安人”之道的人道学说,这一学说后经孟子、《中庸》、《易传》的发展被奠立在“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正> 王阳明,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他的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使“群寐咸醒”(邹守益《阳明先生像赞》)、“流传愈百年”(《明史·儒林传》),直至近现代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招来了各种各样的褒奖和诋毁。但不论人们对这种思想的评价怎样不同,都不能不承认它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阳明学的研究,就是对王阳明及其学派的研究。对阳明学的研究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开展的地域文化研究中,湘学研究以其鲜明的学术特征和深厚的历史传承而异军突起,学术界加大了对湘学的研究力度.现简介如下: 一、湘学的概念 方克立认为迄今为止学术界使用了湖湘学、湘学、湖湘文化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只有湘学才能作为代表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一个学科概念,湖湘学或湖南学是由朱熹首先提出来的,指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南宋理学中的一个学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看船山的《四书》诠释。作者认为:船山读《大学》说,其中以正心说和诚意说为其核心,呈现出其独特的心性-工夫论。船山有关《大学》的讲法,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诺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但顺承程朱《大学》解说的脉络,延续程朱大学诠释的问题性,吸取程朱许多的诠释学资源,同时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提出广泛的批评,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大学》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的一部分,其心性-工夫论虽未及开展到清代儒学以接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但在儒学思想史上确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心性之学从何时起,到何时才可称得上一门学问,释、道两家可否称为心性之学,这在学术界大体有一致的看法。在先秦时代,虽然也谈心论性,如孟子、荀子、《管子》之《心术》等四篇,都有较深入讨论,但不能说已构成心性之学,真正的心性之学,应该说成熟于宋明时期,宋明理学中的各种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讨论心性问题,所以后来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峰期,其标志在于此时的哲学家对哲学概念都有相对的界定,并深入地探索概念的联系,并自觉地建立体系。宋明时期心性之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心性本体化,并通过工夫来完善本体,本体与工夫是这时期思想的主旋律。关于宋明理学的主旨,我已在《孔子研究》1992年第一期《本体与工夫》一文中作了探讨,我指出从本体上看,有四种类型,一为气本体论,一为理本体  相似文献   

15.
<正> 张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绵竹县)。他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并称“东南三贤”。在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而被称之为“湖湘学最盛”的则是张栻。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7.
张栻早期仁学思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仁学 ,以《仁说》为代表。从胡宏问学以来 ,他一直关注、探索仁的问题。张仁学的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 :其一是从裒集旧编《希颜录》、编纂《洙泗言仁录》到修订《希颜录》为一段 ;其二是从争论观过知仁、以觉训仁、朱熹《仁说》到自作《仁说》为另一段。从《希颜录》起开始 ,至撰写《仁说》为止长达十四年之久 ,张一直开拓这个儒学核心观念 ,终于形成其独特的仁学思想。而且这一段时间是在张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前一时期 ,他广泛搜集儒家典籍当中有关仁的孔子言说和颜子言行 ,然后取舍选择 ,确定次第 ,加点北宋理学家和他自己的见解而成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者先了解“求仁之方” ,然后“自进于圣人之门墙”。后一时期 ,以讨论与论辩形式来检讨湖湘诸儒和朱熹有关仁的言说与观点 ,然后提出自己的仁学观点 ,以树立自己的仁学思想。本文集中讨论前一时期 ,即张早期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之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栻是南宋湖湘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融"蜀学"、"洛学"于一炉,并集"湖湘学"之大成。这一方面端赖于他父亲张浚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开拓了他的学术视野的名师胡宏。胡宏与张栻二人治学的区别与联系,可从仁与心的关系、工夫修养和性之善恶三个方面来说明,同时亦可由此明确胡氏湖湘学在张栻处的转向,以及张栻之学前后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道教“重玄”哲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道教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标立“重玄”的哲学思潮。它以唐初成玄美开释老庄为显要,以唐末五代杜光庭述《道德经胜“宗趣旨归”,明“重玄为宗”作为总结。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无一个“重玄学派”已有聚讼,而对这个思潮的哲学内涵、历史地位则未深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一、重玄之宗脉关于有没有一个重玄学派,这自然涉及到对“学派”的界定,但实质问题还是有没有一个重玄思潮。如果有,它有怎样的历史起因、承传脉络与思想特征。“重玄”,乃取自《老子》“同谓之玄,玄之又直”。然而,就其历史意义来说,它并非《老子…  相似文献   

20.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店楚墓所出儒书《性自命出》 ,据内容可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中都有不少地方论及“情” ,下一部分对“情”的重视尤其引人注目。据考察 ,这种重视“情”的思想 ,亦见于《淮南子》的《缪称》篇。而《缪称》 ,据前人研究 ,乃是一篇保存了大量儒家子思学派学说的文献。本文通过征引《子思子》佚文与《缪称》及《性自命出》比较 ,认为《性自命出》对“情”的看法可能出自《子思子》 ,为研究《性自命出》等篇的学派性质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