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超  刘恒武 《法音》2019,(6):49-52
正《今昔物语集》作为一部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民间故事集,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平安时代不同群体的情况。僧侣,作为平安时代重要的社会道德群体之一,在《今昔物语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纵观《今昔物语集》,可以发现故事中的僧侣,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被载入史籍)、有名有姓的僧人;第二类是使用了历史上存在的僧人名字,对他们的经历加以改造所形成的僧侣形象;第  相似文献   

2.
法水西还     
今春,日本相国寺向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佛教研究机构,赠送了该寺前任管长尾谷宗忍遗著《禅林类聚着语》(精装,全75卷)。尾谷禅师遗著《禅林类聚著语》、将中国禅宗典籍《祥林类聚})(全ZO卷)通卷加以详细、周密校勘,附以诠释、注解、评论。作为以佛教为主要媒介和渠道,具有长沈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日友好往来之铭证,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础石,赠与中国佛教界及诸佛教研究机构。《禅林类聚》样行于元大德八(13O7)年。编纂者为扬州路天宁万寿禅寺善俊及门人智境、道泰。该著记录、汇集了中国禅宗发展鼎盛的唐至南宋末禅林名…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1,(1)
中国佛教协会为协助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内的佛教条目,于1980年10月20日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条目编撰小组,由巨赞法师等负责组织领导编写工作。据悉,该小组已在积极组织力量,分配条目,进行编写。《宗教卷》中的佛教条目约二百  相似文献   

4.
两千余年来,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佛教文化与儒学、道教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主流文化,其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尤为广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佛教艺术,在近代基本上是空白,多为临摹复制古代的佛教艺术,具有独立创造性的太少”。(古干语)。就佛教尊像的造像而言,也同样欠系统、完整,尤其是在图与文的紧密结合以及佛教艺术发掘的深度上更为欠缺。现在,一部规模为十卷本,集百余万文字、千余幅图像的《中国佛教尊像故事》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丛书第一卷《佛陀尊像故事》(原名《佛陀尊像图谱》),已于2003年岁尾由宗教文化出版…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 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古代敦煌文献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除了数量最大的汉文文书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阂文、梵文、西夏文写卷,其中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义书。 从敦煌遗书纪年题记看,时代最早的佛教卷于是日本中村不折氏旧藏的《譬喻经》(散746),系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之物。其次为S.0797《十诵比丘戒本》,写成于西凉李暠建初元年(405)。时代最晚者为北图藏收字4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和俄藏《曹宗寿造经帙疏》(F.32A M.16…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7.
《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简介郑天星这是台湾学者江灿腾先生继《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之研究》(板桥,稻乡,1989)、《明清佛教丛林改革与佛教净辩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田茂雄  圣凯 《法音》2000,(2):25-29
■田茂雄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以来专门研究中国佛教史及华严思想,是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权威学者。■田茂雄先生著作极丰,有《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宗密教学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通史》(全八卷)、《朝鲜佛教史》等 70余部。 1999年 11月 11日,■田茂雄先生在中国佛学院作了题为《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日本学术界有关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情况,特将全文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1.
<正>哀我师,万里西来,悲愿深重,委命鲸波。中日两国有长达两千年的交流史,其中佛教交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佛门僧侣传播的不仅仅是佛教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文化的载体,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的清拙正澄是元代著名的高僧,受当时日本执政北条高时之邀赴日弘法,他创立了清拙禅系——大鉴派,并成为日本佛教禅宗临济宗大鉴派的开山祖师;他编撰《大鉴清规》,规范日本禅  相似文献   

12.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3.
李小荣 《法音》2002,(1):32-40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是随佛教东传而产生的,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近二十年来,引起了音乐史界的高度重视,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田青犤1犦、王小盾犤2犦、胡耀犤3犦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不过,与密教史的研究相对薄弱一样,涉足密教音乐,尤其是汉传密教音乐的人,据笔者浅陋所见,则几乎没有。兹据阅藏所得文献,对《陀罗尼集经》的清乐问题略作考辨,谨盼引起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一阿地瞿多(Atikuta)译《陀罗尼集经》卷十二中两次提到了在密教供养法事中用了清乐。其一云:次清乐两…  相似文献   

14.
<正>成书于唐代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被誉为“画史之祖”。书中以丰富的史料,勾画出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唐代张彦远(815-907)所著《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唐大中元年(847),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被誉为“画史之祖”。全书共10卷,前3卷阐述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以及有关鉴识、装裱、收藏等方面的标准、知识、历史等。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绘画的整个领域。后7卷收入“历代能画人”(画家)的小传,“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二人”。这部著作堪称当时绘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比如说在目录学方面,佛教的经录就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一点,本文从《出三藏记集》来讨论。《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南朝梁代僧人僧桔撰,学术界常简称为《姑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录,在此之前有一部道安编撰的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原书已佚,但《佑录》收录了此书。在目录学中,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图书分类和著录,本文就从这两点来谈《枯录》的目录学特色。一、《姑录》的佛经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对图书分类十分重视,《治录》也是如此,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16.
按: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策划、华东师范大学张志哲教授主编的廿八卷一千万字《中华佛教全史》编写工作,经过艰辛万苦,即将完成。作为第一批交稿的《云南》卷(50万字,上下册)、《浙江》卷(陈荣富著,50万字,上下册)、《安徽》卷(黄复采著,25万字)、《贵...  相似文献   

17.
灵验记中佛经感应故事数量众多、历时久远,盖可推见佛典信仰之兴盛。灵验记是中国僧俗编撰的,深受大乘佛教尊经倾向的影响,不同于原始佛教的语言崇拜。追溯其根源,则是中土很早就形成的文字(典籍)崇拜。灵验记中的佛典信仰实使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产生莫大之变化。  相似文献   

18.
那日苏 《中国宗教》2023,(10):76-77
<正>佛教戏剧自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后,广泛地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其内涵,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演变,如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佛教戏剧,是指“表演佛教内容、叙述佛教故事并展现人物冲突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佛教戏剧起源于古印度,主要沿袭了古典梵剧的体例,以佛教题材为内容,集歌、舞、宾白等表演形式于一体。  相似文献   

19.
海河映明珠古刹缀津门———天津大悲院今昔□本刊通讯员陈耳东●天津佛教的传入,有典籍可考的,郊县可追溯到魏晋。据《蓟县志》记载:“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盘山修建了法兴寺(俗称北少林寺)。”佛教传入天津城区,始于元代。据《天津县新志·寺观附篇》所记...  相似文献   

20.
靖居丛录     
《法音》1989,(3)
宋书袁粲传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许彦于绥安山行,遇鹅笼书生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考其来自释氏《譬喻经》“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之事演绎而成。佛教之影响于文艺,当不止此,唐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故事渊源于玄状《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传说,即其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