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竞赛压力及其引发的紧张焦虑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重要影响。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ACT)从注意控制角度解释焦虑如何影响操作表现。阐述了ACT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假设, 梳理了ACT在运动领域的适用性检验和基于ACT的拓展研究, 引出了ACT的发展理论——运动注意控制理论, 进而分析了其与挑战-威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和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整合链接点, 提出了“压力-资源-注意控制整合模型”, 以更好地理解竞赛压力、注意控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阅读理解的风景模型:整合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理解是构建篇章有效而连贯的心理表征的过程,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模型,分别去解释阅读结果的心理表征和阅读的加工过程.风景模型则同时考虑了阅读的加工过程与心理表征,并描述了二者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整合了以往的理论模型.大量实验证据验证了风景模型的心理真实性,并发现它可以应用到各种阅读情景中.  相似文献   

3.
拥挤效应指对外周视野内目标刺激的识别受到该刺激周围无关刺激干扰的现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拥挤效应发生在特征加工水平, 是由刺激特征间的过度整合引起的, 并基于此提出多种理论假设, 包括特征整合、重心解释、强制平均以及相应的量化模型, 但这些模型还缺乏直接的支持性证据。未来的研究应该结合ERP技术, 采用多种刺激(如运动刺激等等), 考察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拥挤效应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我解释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庆麟  杜伟宇 《心理科学》2003,26(6):971-975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首先介绍了自我解释的研究背景,然后定义了自我解释,并且与其他学习活动进行了比较,随后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揭示出自我解释效果,随即讨论了促进自我解释的方法,即提示自我解释,最后探讨了两种自我解释效果的认知机制:空缺填补假设和心理模型修补假设。  相似文献   

5.
时间信息的加工一直是当代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对时间信息表征的性质、维度特征、提取机制等问题存在诸多争论, 主要表现为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冲突。我们认为,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加工时间词以及低水平的更新情景模型阶段和通达与整合先前信息阶段, 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前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而后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二个阶段, 因此, 总是难以调和。本项目首先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将二者加以整合, 然后采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的眼动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表征性质、加工的维度特征、提取过程的激活与抑制特征等问题的探讨, 为本项目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提供行为实验与眼动实验证据, 从而解决该领域中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长期争论。本项目的理论构想与研究技术对文本阅读其他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变弱的心理过程.在解释情感适应的心理机制和过程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AREA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注意到与自身相关且难以解释的事件时,对事件作出情感反应并试图解释或理解;若解释成功,注意力会减弱进而适应该事件,对应的情感反应也会变弱.大量关于消极事件与积极事件的研究为AREA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研究需要从影响情感适应速度的因素、跨文化研究、适应轨迹的时间精确性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杨向东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349-1358
从测验项目解决的认知过程的视角分析了在不同测验理论框架下的测量模型中的基本假设, 指出测量模型是测验开发者有关测验项目反应机制的理论假设的具体表征, 是系统检验测量假设和过程的统计框架。然而, 不管是经典测验理论、概化理论, 还是早期的项目反应理论模型, 相关假设都过于简化, 缺少相应实质理论的支持。与之相比, 认知测量模型强调与个体在测验项目反应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的对应性, 提供了在实质理论基础上界定测量建构、设计测验项目、进行建模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 为日益边缘化的心理测量学和主流心理学研究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传统人工智能采信了低阶结构不连续的思想,将概念化与概念的语义基础分离,把对思维过程的模拟看作是能用形式化方法来实现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后验性方法存在理论和实现上的双重危机,要完成有实际意义的、有创新性的智能行为丰富的语义是必需的,这使语义问题成为人工智能不同应用分支中的焦点,它包括语义获取、表达和使用三个方面。而要实现对语义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就必须把它和其它智能行为作为一个连续的、相关的、不可分割的认知结构进行完整地考察,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智能模型的构造问题。这个认知结构统一性的基石就是基于神经生理基础的、以知觉的心理生理学解释为依据的、对语义的直接表达,这为统一以神经系统动力学为模型的其它各种智能行为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心理模型理论是推理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理论体系完整地解释了推理的进行,认为个体推理要经历理解、描述、有效检验三个阶段。心理模型理论对推理做了大量预测,假设单模型问题比多模型问题容易、系统错误与第一个前提模型有关、知识影响推理过程,并检验了预测的合理性。近十几年来,心理模型理论在推理各个领域中均得到发展,包括对推理在大脑中编码的研究,对元推理的研究及可能性推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心理脱离是指非工作时间内个体在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均从工作中脱离出来, 不被工作相关问题所干扰, 并停止对工作的思考。主流研究认为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但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为负向关系。不同研究结果的矛盾是由于未区分心理脱离状态和心理脱离行为、下班时间和工作间歇心理脱离, 或是由于心理脱离程度差异造成, 或是两者间存在方向相反的作用机制, 或受其他变量的调节?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一个整合的解释。因此, 本研究提出应区分心理脱离行为和心理脱离状态, 先综合采用质性与定量分析检验各自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简称JD-R模型)构建一个综合模型, 采用经验取样法和情景实验法, 分别考察下班时间和工作间歇中的心理脱离行为和心理脱离状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机制, 并考察任务紧急性和职业使命感等任务和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预期对以往的矛盾结论给予一个整合的理论解释, 并提出相关的心理脱离管理对策, 以提升员工心理脱离状态, 从而促进其工作投入。  相似文献   

12.
对闪光灯记忆形成和维持的解释有三种模型 :摄影模型、综合模型和情绪整合模型。该文对这三种模型作以综述和比较 ,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个一对一的个案督导场景。咨询师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技术。她正在跟督导讨论一个儿童来访者的个案,这个来访者是一个7岁的男孩龙龙,他的父母参与到咨询中。儿童个案中的身体接触咨询师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问:"在儿童咨询个案中,咨询师能否拥抱孩子?"督导:"你能谈一下具体情况吗?"咨询师说:"是这样的:在咨询结束时,我想拥抱一下龙龙,因为他在咨询中表现非常好、非常配合。龙龙是因为多动症来咨询的,爸爸妈  相似文献   

14.
曼德勒提出"知觉分析"理论来解释儿童概念起源.她假设概念获得是与知觉相分离的.该理论面临一些理论困难:1)知觉与概念的分离是否可能,2)一些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尽管如此,"知觉分析"理论仍然对儿童概念获得问题做出了有效的解释.我们提倡将"知觉分析"理论和"心理理论"、"推理"和"心理模块性"等领域结合,可以克服"知觉分析"理论自身的困难,也可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邢强  莫雷 《心理科学》2001,24(3):346-347
对大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和解释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知识表征图式的研究源于对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和计算。在人工智能中,基于模型的推理主要包括在语义领域用计算提供真命题,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则是一个规则建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的表明.许多人类的空间推理是基于模型的,而不是基于规则的;心理模型是通过知觉输入或自然语言的描述而建构的,它们可以看作是从一表征形式向另一表征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一个一对一的个案督导场景。咨询师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技术。她正在跟督导讨论一个刚做了两次的新个案,她重点想讨论其中的移情。咨询师:"我想和您谈一谈我正在做的个案。上次咨询中我感觉到一些奇妙的事情。"督导:"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来访者的信息吗?"咨询师:"哦,她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由于在恋爱关系上受挫前来咨询。"督导:"她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咨询师:"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智力观--塞西的智力生物生态学模型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芳  李其维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2,25(5):541-543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引擎”;把“动机”整合到智力发展中。塞西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我们揭示人的智力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企业人才甄选情境下求职者很容易在人格测验中作假。至今有关作假的研究已包含作假的内涵、来源和识别等多个方面,也诞生了多种心理模型尝试解释作假产生的心理机制,如作假动机与作假能力交互作用理论、作假计划行为理论、作假整合模型、一般作假行为模型以及作假的VIE模型,为后续理论研究点明方向。此外,作假应用领域中新兴的网络人格测验作假受到关注,在此介绍网络与纸笔测验两种形式下,人格测验作假行为、作假意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