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天 《法音》2023,(1):50-54
<正>《大荐福寺重修塔记》为北宋政和六年(1116)五月二十七日李野撰写。碑为长方形,碑首右上角缺损,断为三截,已修复。碑高173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额篆书“荐福寺重修塔记”,四行,每行二字。碑文正书,十八行,满行31字,计543字。虽距今900多年,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现立于西安博物院荐福寺古建天王殿基址西侧。小雁塔是荐福寺中的佛塔,原称荐福寺浮屠,  相似文献   

2.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原在山西省猗氏县(今与临晋合并称临猗)北门外峨眉山麓的大云寺。一九二一年寺毁,遂移置县文庙保存;解放前庙已荒芜,碑则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移至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馆院内陈列。碑高282厘米,宽86厘米,厚26厘米,碑下龟跌高35厘米。正面:碑头以螭为饰,圭首雕以须弥山图形;碑身中央图样与题名  相似文献   

3.
正碑刻与碑文《高良太清观碑》是存于石碑王庄西坑塘北岸碑楼中的一通元代碑刻。石碑王庄属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位于牡丹区的东部、定陶区的北部,距牡丹区、定陶区均30公里。《高良太清观碑》坐东朝西,通高363厘米,其中碑首高95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195厘米,宽95厘米,厚29厘米;碑的龟趺座长230厘米,宽100厘米,高63厘米。碑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清凉寺碑》见于《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为唐人李邕所书。李邕,扬州江都人,字泰和,父李善。能文善书,尤擅碑颂,又精书法,时称“书中仙手”。《旧唐书·李邕传》云:“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阅西安清真大寺存《咸阳渭城里大寺碑》(以下简称《渭城寺碑》)拓片,发现其碑文中有三行关于陕西经学系传谱的重要记载。关于《渭城寺碑》,据马长寿教授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记载:"在胡登洲墓碑的西北,还有一碑,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在碑额上有四个字:‘见月凭证’,可知此为一回文月碑无疑。回文月碑一般都立在清真寺内,是作为推算回历的依据。同时这碑旁有两行汉字,一是‘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大寺注解经学口口(阐扬)圣教除邪归正统教口口(原籍)咸宁县北门外东菜园后从长安县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水若氏撰识虔诚敬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日,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在石经山雷音洞前面的石栏板下面掘出一方残碑,长32公分,宽37公分,厚10.5公分,艾叶青石制成.残碑上、下方均被凿断,从断痕考证,是在很早以前被不明其价值的人将原碑断为三截,用作衬砌石料.现存残碑为原碑的中腰,碑阳、碑阴及两侧均磨平.残碑于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现存文字十二行,每行十字.其中第一行漫漶,有七个字形依稀可见,尚待辨认;第二行末二字、第十行末一字完全损失;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的首字之上,尚残存其前  相似文献   

7.
李光明 《法音》2022,(5):11-15
<正>一、法海寺及石塔概述法海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坐落于今河南新密市老城区西街路北(图1)。根据明正德十二年(1517)《赠密邑法海寺住持上人宝藏重修废寺落成序》和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法海寺记》碑[1]及民国时期相关踏查记录来看,法海寺原为北宋敕建的法海院,其总体建筑布局是坐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石塔、大雄宝殿、藏经阁(字藏)等,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僧房等,寺内还有经幢和碑刻等物。目前,寺院中轴线上尚存山门、石塔和大雄宝殿,两侧为后建建筑。其中的石塔因寺得名,  相似文献   

8.
《□□神清宫记》碑,现存昆嵛山神清宫遗址内,碑高250厘米,宽105厘米,厚14厘米。碑石青绿,质地细密,扣之铮铮然发铜器声,当地人称之为“铜碑”。该碑碑文多泐,难以卒读,历代文献失载,今人或以为清牟平学政王庆霖之《重修烟霞洞三清宫记》(见曲言训《烟霞洞·全真教·七真人》,载《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1999年5月,为了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笔者与唐忠成君进昆嵛山拓制古碑拓片,历时一月余,先后选拓昆嵛山内历代碑刻数十通,“铜碑”亦在其中。后在室内整理拓片资料时,发现该碑篆额为《□□神清宫记》,碑文正楷,共24行,行5…  相似文献   

9.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5,(5)
<正>景教之称本身就显出了波斯宗教信仰的色彩,而作为其本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是经历了其在波斯的嬗变才传入中华的,故景教在华初被误传为火袄教,"景"字本身亦与"火"字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由此其教初名"波斯教",其寺初称"波斯寺"。景教的传入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族的往来直接相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沿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的经历,陈垣认为其初传乃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彼时中华与波斯大食交通频繁,伊大约由海路  相似文献   

11.
山西高平市开化寺立于元至顺元年(1330)的法眷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显密圆通准提法在元代流传的珍贵资料和重要线索。从开化寺法眷碑可知,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入《碛砂藏》并在南方广为流传之前,显密圆通准提法已经在北方的上党地区至少20多个寺院传播,而以高平开化寺为主寺,修习准提法的多为社会地位显赫、佛学素养深厚的住持或讲经论沙门。 张君梅,女,哲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  相似文献   

12.
关于法藏的身世,唐秘书少监阎朝隐《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及《宋高僧传·法藏传》等所言至略。十年前,因调查龙门碑刻资料,发现法藏造像四处,祖坟题刻一处,皆可补僧传之阙,兹介绍如下: 1.在魏字洞有小龛,造像记云:“法藏为父母、兄弟姊妹,又为胜蛮,敬造弥陀像一龛。乾封二年(667)四月十五日。” 2.在考龙窝上方有一唐初小洞,内题  相似文献   

13.
《龙藏寺碑》上承六朝碑版,下启初唐书风。在历史进程中书体演变,古法损益,汲取了北魏碑刻的雄强朴茂、两汉隶书的含蓄蕴藉、魏晋行书的洒脱率意,而呈现出来多元化的因子和"不定型"的痕迹。被康有为誉为"古质奇趣,新体异态"并极力称颂。《龙藏寺碑》安简浑穆,风度端凝,为初唐褚遂良及其后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容纳了丰富的碑帖元素,意中有法,动静结合,变化多端。其中囊括用笔上的方圆、对立、阴阳、矛盾、变化等现象,既符合书学原理及其演变规律,也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和哲学观。取法《龙藏寺碑》,可以激活楷书,摆脱程式化和匠气,对丰富当今楷书的创作理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严锡禹 《天风》2016,(7):22-23
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6,(7)
正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记"开篇即说明寺与碑文  相似文献   

16.
通常而言,在慧沼生年上存有650年与648年两种说法,卒年则多据《神塔碑》善珠识语的开元二年(714)之说。然而,通过《大唐齐州神宝寺记碣铭》与《神塔碑》为基准的分析可知,慧沼卒年当在开元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26—741)之间。其次,有关年寿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兴福寺藏《弥勒菩萨厨子像》扉文六十五岁之说与《神塔碑》"十有五,属睿宗降诞"时间的冲突上。借助文本分析可以了解到,六十五岁之说为谬,慧沼生年应在贞观二十二年(648)。所以,结合卒年计算,慧沼年寿大致在79岁至94岁之间。  相似文献   

17.
昙始考     
昙始是北魏时期佛教神异人物,也是最早向高丽传播佛法的高僧。《高僧传》基于宗教目的,载述其神异事迹较多;《广弘明集》则较为客观;再与正史《魏书》对比,以及与《昙始行状记碑》、山西青莲寺出土的昙始造龙华像碑相互参证,甄别人物,厘清了昙始扑朔迷离的生平行迹,总结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亦从侧面反映了《高僧传》等佛教史传文献的撰述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2月3日,山西平遥以“一城两寺”的文化资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名列其中。《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和审核程序都非常严格,能列入该名录的,都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精髓。双林寺之所以被列入名录,缘于寺中藏有美仑美奂、令人心驰神往的彩塑。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可能与其地曾为中都县有关。中都寺建于何时,至今尚难确考。据寺内现存最早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记:“重修寺于武平二年。”武平二年乃北齐年号,是公元571年,即使以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其碑由怀仁集唐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而成。碑字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然、群、或"字都取自《兰亭序》,怀仁经过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字数多,字字精雅飘逸;二是字体多,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在一起,大胆组合、搭配,动静结合;三是变化多,笔法十分丰富,线条粗细变化、繁简、虚实关系很多,字的书写速度、结构等变化丰富,可谓千变万化,字字不同;四是字的笔画,气势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写的特点与韵味。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书法真迹早已不存于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历来都被作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典型范本与研究参考资料。文章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在实际创作中的体会,试图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四棱碑     
在菩萨顶东面的后院里,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的汉白玉四棱碑。碑顶高度116厘米,碑身高度246厘米,碑座高度100厘米;碑顶长宽均为131厘米,碑身长宽均为115厘米,是一座由汉白玉雕镌刻泐的四棱柱丰碑。碑顶四面各雕刻着两条盘绕交错的青龙,碑身四面各雕刻着数对小巧玲珑的二龙戏珠,碑座四面各雕刻着一条活龙活现的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