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亮 《中国宗教》2022,(6):64-65
我国寺院历来有编纂寺志的传统, 通过寺志,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寺院的历史。寺志按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记载某一地域寺院的兴废沿革,如《五台山志》《普陀山志》《峨嵋山志》;二是以山为名,专记一山梵宇兴衰,如广东省的《鼎湖山志》《丹山霞志》《云门山志》;三是某地寺院或某一寺院的专志,如广东省的《曹溪通志》《光孝寺志》,这类寺志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图考、沿革、建置、景物、名胜、古迹、僧传、住持、法系、法语、田产、经籍、文物、碑刻规约、艺文等内容。纂修志者有寺僧、名儒居士,亦有官方所修。  相似文献   

2.
蜀方志中有关张道陵的几则资料定阳子1996年11月冯崇岩先生来函,他们正忙于《张三丰文献汇编》,需要查阅《四川总志》和《成都府志》五种,在湖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室没有收藏,此五种志书在四川省图或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它们是:①《四川总志》37卷,熊相纂修...  相似文献   

3.
北宋末、南宋初这段时间,吕洞宾神仙传说最盛,最早所传的吕洞宾经,也大约出现在这个时期。吕洞宾著作,郑樵《通志·艺文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不见录,始见于南宋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卷十二神仙类,录《钟吕传道集》三卷;《肘后三成篇》一卷;《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吕真人血脉论》一卷;《吕公窑头坯歌》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相似文献   

4.
杨晓华 《法音》2008,(3):21-21
本刊讯武汉地区第一部寺庙志《归元禅寺志》,日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也是归元寺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归元寺的历史和现状。其上限为1658年,下限为2003年。编纂人员历时11载,呕心沥血编修。志书有丛林、文物、沿革、人物、诗文、传奇6卷共230余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出版。  相似文献   

5.
由江苏广陵书社编印的《中国道观志丛刊》。平装32开36册,已于1999年12月出版,每套4500元。本丛书所收宫观志主要可分两种情况:第一,记述某一宫观的专志,如《逍遥山万寿宫通志》、《苏州元妙观志》、《长春观志》等;第二,记述某地或某山所有宫观的专志,如《金陵玄观志》、《龙虎山志》、《茅山志》等。有的山为道教某一宗派的中心,或其本身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的神仙传说和遗迹,成为道教名山。因此,本丛书把《龙虎山志》、《齐云山志》、《青城指南》、《麻姑山志》等道教名山的志书,视为一山宫观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研究》2021,(3):117-127
自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于嘉靖年间奉诏东归嘉祥故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搜辑曾氏文献、弘扬曾子思想以敦宗睦族即成为曾氏翰博的中心任务。由此,曾氏家族志的编纂成为辨证曾氏后裔世系、激励子孙、光大宗圣德业的主要途径。明万历二十三年至清光绪十六年间,嘉祥曾氏《宗圣志》共经历四次编修。一是万历二十三年李天植纂修《曾志》,二是崇祯二年吕兆祥重修《宗圣志》,三是乾隆四十六年曾毓墫编撰《武城家乘》,四是光绪十六年王定安编辑《宗圣志》。通过考察曾氏志的编纂历程、体例沿革及其长短得失,不仅可以了解曾氏家族志的具体状况,也可借此了解曾氏家族的千年变迁史。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3,(2)
“海内名山,率皆有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叙》)而其中以记述佛教名山大寺的山志、寺志的编纂,更是历史悠久,成果斐然。在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方志编纂中,怎样以新的观点、新的体例、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来编纂符合于我们时代要求的新山(寺)志,则一直是佛教界与方志界所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最近有幸拜读到由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一诚大和尚主修,江西省省志办公室朱祥清、何明栋、廖震赓同志为编纂,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签并撰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的《云居山新志》(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8.
了解广西宗教的一部佳作──《广西通志·宗教志》读后段启明编者按:1987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编写宗教志是新方志编纂中的一...  相似文献   

9.
清初,武当山志的编修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先后有4部官修山志问世.尽管这4部山志在修志实践和修志理论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价值和地位也仅次于明修山志,但相关著录却颇多疏误,有的还沿袭至今.本文指出了《四库全书总目》、《湖北通志》、《中国道观志丛刊》、《三洞拾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华山水志丛刊》等著录清修山志的常见疏误,并据相关文献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10.
江苏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有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美誉,在全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不仅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江苏历史面貌的史学专著尚付阙如,甚而一部以汇集资料为主的《江苏通志》,从清末到汪伪时期曾五次设局搭班子纂修,都未能成稿付梓。这不能说不是一桩憾事。最近由江苏古籍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省是天主教传入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泉州市志》记载,"天主教传入泉州时间颇早……或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景教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福建远离唐朝中心长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唐代景教在福建传播的确切证据,但许多学者认为,明代在福建南安、泉州东禅寺和水陆寺三地发现的三座十字架石碑是景教遗物,由此,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景教已传入泉州。一、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福建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中国。1289年,方济各会  相似文献   

12.
治己与爱人     
2004年冬,我有机会到南华禅寺参观。南华禅寺位于广东曲江县城东约6公里的曹溪北岸。宝林山麓,是禅宗第六代祖慧能弘法的道场,素有禅宗“祖庭”之称,又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美誉。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由西域高僧智药三藏开创,帝敕额“宝林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中兴寺”,越三年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年)太祖敕“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卓锡泉位于南华禅寺最北端,其所在庭院两侧墙壁上镌刻着《六祖坛经》。附在《坛经》后面的是无际大师的《心药方》石刻,兹录如下: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  相似文献   

13.
正一香海禅寺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据《桐乡地方志》记载,香海禅寺本名福善寺,始建于元代至大年间(1308-1311),为濮院乡绅濮鉴舍宅所建之寺,占地二十八亩。寺院落成之时,建寺者濮鉴邀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及其夫人管道升伉俪同游。赵孟頫题匾额于大雄宝殿左右二梁,管夫人则在大雄宝殿西粉壁挥毫画竹。元末,诗文大家宋濂寓居濮院读书期间,遍踏濮  相似文献   

14.
清咸同治年间爆发的贵州号军起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招聚兵马数十万,占领地区数十州县”,在当时苗军、斋军的配合下,打烂了贵州的封建统治,控制了几乎整个贵州,活动了近十四年,给清统治者以沉重地打击。对于这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平黔纪略》、《黔乱纪实》、《咸同贵州军事史》《贵州通志·前事志》以及清人笔记和一些县志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但对于这次起义的组织领导者刘义顺和灯花教,却记载甚少。诸如刘义顺的生平、灯花教的情况、性质及其渊源,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所记有误,或者付之阙如;至于刘义顺和灯花教是如何发动和领导了  相似文献   

15.
普陀山寺院概况 据历代《山志》记载,普陀山寺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基建“不肯去观音院”。至宋元丰三年(1080),赐额宝陀观音寺,发展为今普济禅寺。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禅师创海潮庵,发展为今法雨禅寺。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6月30日~7月1日,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联合主办的"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举行。新加坡前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先生、前《新民日报》《联合晚报》统筹总编辑杜南发先生、双林禅寺惟俨法师出席开幕式并且致辞。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风景区主要的人文景观黄龙寺,亦名雪山寺、白鹿寺,始建年代不详,传说唐代即出现该寺。民国时期编修的《松潘县志》曰,该寺为明代兵使马朝觐建(见卷5)。清代嘉庆二十一年编修的《四川通志》曰,该寺为明代洪武初年僧德恕重修(见卷42)。若依二志,黄龙寺的建成当不迟于明代。  相似文献   

18.
一、注重思想阐发的王凌注《孙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子兵法一卷,魏武、王凌集解。”此书已佚。王凌死于嘉平三年(252),其成书当在此前。《通志·艺文略》亦有著录,似此书在南宋初尚存。此书内容大体如何?曹注《孙子》内容已众所周知,王凌注《孙子》则所知者甚少,今据所见资料试做一粗略勾勒。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说:疑《通典》“用曹公、王凌、孟氏诸古人注,故有‘王子曰’,即凌也。”笔者为此查阅了《通典》,发现其所引“王子”注虽如凤毛麟角,但仍可看出其注文较为通俗、注重思想阐发、善用比喻、语言也较洗…  相似文献   

19.
清高宗执政初期,三礼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表明清政府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即由理学向经学政治思想取向的转变。而作为由"博学鸿词"跻身三礼馆纂修儒臣之列的李绂,以其深厚的经史学功底,不仅于《三礼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而且对于文献的整理与对丧礼的纂修等皆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建国以后,编修地方志曾列入国家科学十二年规划的重点项目,1985年国务院正式将编修地方志列入国家“七五”规划。在四川省地方志的“七五”规划中,又提出了编写《哲学社会科学志》的工作,这个志是无前人经验可鉴的一项新工作,据了解在全国各地编修该志者也不多,因此,如何编好《哲学社会科学志》是一个新的课题。其编写体例,共分三编,第一编概述,第二编各学科志(约30多个学科),第三编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宗教学志》是《哲学社会科学志》第二编中的一个学科志。其编写体例,一、概述,本学科在本地区的研究概况与特点,二、著作,各个历史时期本学科的代表作品,包括专著、论文以及近现代主要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