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笑益 《佛学研究》2004,(1):370-372
王安石诗文多用佛典,然古今注家对于这些佛典的解释或未尽确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诗文本身的解读与体悟。近读王氏文集,发现注家对《与僧道升》诗第二首与《答蔡天启书》中所用佛典的解释都不够准确,遂略作辨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法句经》以其内容朴实,便利讽诵,现成为世界最闻名的佛典之一。其实,这经是偈颂的汇集,稍欠深邃的义理,直至第二次结集时才编入杂藏,反映出它在古时并未受到高度重视。综合文献记载和学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法句经》的来源和编集,揭示出“法句”的意义,以便大家对《法句经》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智慧的奥秘 “并将智慧的奥秘指示你。”(伯11:6) 人们惊呼:现在的小孩真聪明。的确,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人是要聪明了许多。有朋友曾夸我的女儿聪明,我对他说,聪明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共性,不再由某几个孩子所专有。现代人的智力已普遍提高,但这是不是说现今的人就一定比古人有智慧了呢?我看未必。聪明不等于智慧,它属于智力的范畴。一个人的智商无论有多高,都不能说明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是从佛典翻译开始的。但我国佛典翻译究竟开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中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翌年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是为中国汉地译经的开始。但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四十二章经》不是最初传来的经,更不是直接的译本,只不过是东晋时代的一种经抄,是抄自经过法救改订了的《法句经》(详见吕澂《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77页)。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佛典确有史实可证,并在当时发生一定影响的,应以汉末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为最早。由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佛典的翻译有  相似文献   

5.
人的精神状态要具有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用最纯粹的心态对待艺术。然而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中,很多人都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只是熟练的掌握了绘画技巧。学古人之法,述古人之道,用发展创新态度,要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不是纯粹的绘画那么简单,要结合一定的艺术理论,同自己的对绘画态度,认识加以创新,充分的汲取古人之法,来进行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6.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7.
观空法师在拉萨甘文峰观空法师离开我们有几年了。每当我回忆起青年时期在西藏学法的情景,他那孜孜不倦的学习身影,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逝去。从僧腊和戒腊上讲,他无疑是我的老前辈;从学识上讲,无论汉文佛典或藏文佛典,他都比我懂得的多,懂得的深,又是我...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赟 《周易研究》2002,(5):48-53
《周易》体现的是周代的哲学意识,它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强调实在本身的未完成性以及人对于实在的参与性。《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完全建立在阴阳观念上。阴阳在《周易》主要不是两种气体,而是隐显或幽明。在《周易》体系中,阴阳构成了实在的根本特征,以阴阳为中心的世界观具有不可测度、未决定性的特征,实在的显现总是具有新奇的面相,不断的自我更新是实在的本性;而且,实在的显现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不是建立在主体一客体的模式上,丽是以人与实在的交互参与、彼此渗透为基础,实在通过人的参与而成为实在,人也通过参与实在而将自身提升到人性的水平,随时的智慧正是人参与实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求职,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还是蕴含着许多技巧与方法的。一个成功的求职者,必定具备比其他落选者更多的求职智慧。当然这并不是说落选者的技能与业务水平绝对要比成功者差。有时,恰恰相反,可是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因此,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对比     
人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其它动物比,就是人和人之间也是不能比的,因此就有了“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对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会知道它的内涵是多么言简意赅。然而在很多场合下常常听到一些不自觉的表达,诸如:那个人做了官又咱样?到头来还是没人听他使唤;这个人一天只会做些小善事其实是在收买人心哩;别看他工作那么拼命认真,在领导面前不会说句好话还是白搭?等似是而非的等似是而非的怪语,从而使自己忘掉了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进入生命的误区。圣经上说:“不是任何事为所有的人都有益,也不是任何事,所有的人都喜欢”(德3…  相似文献   

11.
而今知免夫     
君冈先生近日有首诗,其中有四句是:“斗室彻夜侧寒枕,长街终日理乱麻。纵有诚心致忘我,难防恶口竞含沙。”诗中感慨不平之气颇盛。然而,读了《而今知免夫》这篇文章,人们却发现他气归气,做起事还是那么认真,对佛教文化事业还是那么充满憧憬与希望。这一份真诚实在感人,即便“恶口含沙”,有如污泥壅于其下,洁白的莲花不是仍要清香四溢地怒放么?且把平常对不平!  相似文献   

12.
“实在”概念辨析与关系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论与反实在伦之争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也是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论前沿。尽管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通常并不直接构成对于哲学问题的逻辑支持或否证,但是,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再次成为哲学讨论焦点的关键因素,无疑正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中对于物理实在、尤其是微观实在的种种性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从一般的“实在”概念辨析入手,探寻它的定义方式及其可能的逻辑悻难,特别是它如何在微观领域中面;贴实证困难并被引向反实在论的方向,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  相似文献   

13.
《法句经》以其内容朴实,利便讽诵,成为世界最闻名的佛典之一,但流通至广的是巴利语本。其实,《法句经》的古汉译本有4种,属不同派别和形式的诵本,除可资对勘、校读之用外,亦有助于追溯佛典和佛说的原始形态,极具研究价值。作为汉译《法句经》研究系列之首篇,交代了各种《法句经》语本、年代及其部派属性,奠定了日后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在论者试图赋予科学过多的信誉,却忘记批判其工具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成分。毫无疑问,自诩一种科学观念,比达到一种正确的实在观念要容易,所以,科学实在论者,当他谈论科学时,比他谈论实在更受激励。对科学实在论的大部分理解来自这样的意见:对科学的性质所作的详细研究,一般地说不是与深刻思考实在同时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证把科学实在论变成了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或把前者引向后者。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博士史登堡在《不同凡响的创造力》一书中曾说,创造力是 21世纪生存和成功的关键条件,但是大多数人对创造力有着错误的印象,认为只有少数特定 的人才具此天赋。其实创造力是人类资源中最丰富的潜能,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素质; 创造力不是天生不变的,它是可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亚佛教神圣知识集合体的汉文佛教大藏经,内蘊根本性紧张:它既自我主张权威性、中立性甚至神圣性,却又维持开放性和流动性,所收文本变化不定。那么,何种力量、以何种标准、通过何种机制决定了佛典的取舍?参与者动机为何?其参与又如何影响了大藏经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本文引入知识社会学视角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它以《永乐北藏》的编纂为例,在明初的整体历史环境中,检视永乐皇帝的个人背景、政治角色以及时常变化的意识形态议程如何使得该藏文本取舍变得漂浮不定,并引发了相应后果。  相似文献   

17.
正《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发表笔者的《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的汉译佛典文献学考察》(以下简称"探源")。笔者在该文中利用"中华电子佛典",区别不同时代,全面检索、考察了历代汉译佛典对"药师"、"药师佛"两个名词的用例。指出,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慧简"依经抄撰"的《灌顶药师经》出现以前,汉译佛典中的"药师",大抵指医生。现有资料难以证明在《灌顶药师经》出现之前,汉译佛典中已  相似文献   

18.
1 《内经》是实验科学吗《内经》是实验科学的观点是刘里远博士在其新著《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提出的,刘博士认为“古人以极其杰出的实验科学思想,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总结出高度概括性的生命规律”[1]。“《内经》是以观察和体验到的现象、事实为依据的,它建立于对人体的形态解剖、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于人体和自然的对比和联系上,因此《内经》是实验科学”。[1]一般认为《内经》是传统医学典籍,是经验性的,那么,为什么刘博士要将《内经》的性质定为“实验科学”?他又为什么能将《内经》定…  相似文献   

19.
论技术实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是我们今天须臾不离的现象 ,我们每天“真实地”、“直接地”使用和享受它 ,其实在性似乎是不容置疑的 ,“技术实在”似乎也不会像“科学实在”那样引起种种争议。然而 ,一旦我们深入思考 ,一旦将技术的多重属性加以分析 ,“技术实在”就会引发出一系列值得进行哲学追思的问题 ,比如 :应在何种意义上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实在以及是一种什么实在 ?技术的功能是一种实在吗 ?技术实在与科学实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技术的本质 (本体论 )研究 ,还是对于技术的现实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技术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在 ?如…  相似文献   

20.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