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教在千山     
千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古人对千山有这样的赞语:“一石一家皆化育,千华千顶孰雕锼”。千山,原名于华山、积翠山,又称千朵莲花山。它是长白山的支脉,我国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地处辽宁省鞍山市东南五十华里,总面积四十四平方公里。山脉均为东西走向,以仙人台为主峰,分为北沟、中沟。  相似文献   

2.
“四种三昧”是智频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颧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实相为系缘,体现了“实相念佛”的理论特色;其中智觊对自力与他力关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4.
智频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而且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圆顿止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三个部分,总括起来,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台宗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创立的。他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位学佛的朋友,他读过许多佛经,也看了不少佛学书刊,还朝礼过众名山大寺,对儒家,道家乃至民间气功学说也广学博览。有一次他与我谈及佛学,话语间他富有感慨地对我说:“我思考过许久,也反反复复作过比较,我以为儒学、佛学、道学三家内容方法都大致相同。由此我准备集三家为一体,集三家之优势,独创一门功法,或者说自创一门适宜于自己的修持方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听了他的话当即胆战心惊,唯恐其误入魔道难以自拔。由是我诚恳地告诉他,我自己的参禅方法是一丝一毫都在学观世音菩萨的,对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方法我五体投…  相似文献   

6.
“家里盛不下心灵的东西。”朋友赵金禾在来信中说。他是劝我有些事在妻子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不要跟她发脾气。他说自己心灵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真正支撑,而支撑自己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特别是,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理解。他比我长17岁,是过来人了,又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这个说法想来是有道理的。我承认我对妻子要求的太多,我总想人有了家总不应该再有孤独吧。现在看来,人有了家还有孤独是很正常的事。我有时想我找个什么样的女人成家,家里才能让我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呢?而且说什么都有人听,笑什么都有人懂,哭什么都有人一起流泪。我把跟我接触过的所有女人都想遭了,可我一点也拿不准会有哪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7.
隋唐佛学之特点———在西南联大的讲演汤用彤今天讲的题目是隋唐佛学之特点。这个题目有两种讲法:一种是把特点作历史的叙述,从隋初到唐末,原原本本地说去,这叫做“纵的叙述”。一种是“横的叙述”,就隋唐佛学全体作分析的研究,指明它和其它时代不同的所在。原则上...  相似文献   

8.
从根本上来说,我不能算是佛学研究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写过一些和佛教学术相关内容的普及性质的文章与小册子的“票友”罢了。 佛学与佛教圈子里的行家里手大都知道,我的本师是周绍良先生。我是怎么从学于周先生的,学的又是些什么,就得听我从头道来。 1973-1974年之际,“长沙不久留才子”,中华书局诸公自湖北咸宁干校北返。再不久,他们的头脑就热起来,提出种种庞大计划。其中一项是编一大套以文学史为纲的通俗类型小丛书,由褚斌杰大学长(现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事。他立即召开一次以二三十个中年人为主的会议,会上散发…  相似文献   

9.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10.
做好一件事     
有一家人,男的是经济学教师,女的在街面开一家纽扣店。一天,丈夫告诉妻子,自己有一个新发现:在图书馆看一份杂志,介绍的全是世界上的大公司,叫做“500强”。他们都是一根筋,一条路。女的问:“什么意思?”男的说:“打个比方,你卖纽扣,就只卖纽扣,卖所有品种的纽扣,店再大,都不卖别的。以后再进货,头饰、胸花之类的东西,不要再进了,全进纽扣,有多少品种进多少品种,看看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12.
隐显之道——从道家看20世纪后期法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国外哲学家对老庄的兴趣愈来愈浓 ,尤其是我们发现自 2 0世纪后期以来 ,法国哲学家作为“一群整体” ,竟然不自觉地靠近一种“隐学” ,我把它看成来自异域的对老庄的新注。这种比照 ,绝非故意追求奇异。无论对道家还是对法国哲学家的“群体文本” ,我的读解都不去强加于它们任何东西 ,读书的过程只是解出文本中隐而不露的东西。这里关键要有一种自己的解读方法 ,因为读者都有自己的眼光 ,文中躲藏的含义不会自己出来。所谓不强加于作者及其文本 ,指读书时心境要空 ,没有任何偏见和前提。在这方面 ,我甚至不同意“文如其人” ,文不一…  相似文献   

13.
在刘雪耘《清凉山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望海峰(即东台):红日出海,云雾升起,在光亮和谐的薄雾屏幕上出现了你自己的身影。身影外围,有两圈五色光环”。这里所说的“五色光环”,在《清凉山志》中称为“圆光”,佛学上称为“灵光”,都说是“佛祖显圣”。其实,这种“圆光”  相似文献   

14.
佛学研究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又是研究人的主体精神的一门学问.研究和传承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佛学、认识佛学、走进佛学.笔者拟以自己对佛学的体会,谈谈自己对佛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懵懂中感觉“鬼”。 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山村里。小时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尤其在夏夜乘凉时,听故事是我的乐趣。记得六岁时,第一次听“鬼”的故事,是隔壁王大爷讲的,他说一次在夏夜他路过我们的村头时,听见村头的小河里有些东西在啪啪的击水声,他大声吆喝,那些东西“呼呼”地跑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时我听罢觉得毛骨悚然;不久乘凉时,后院的宋老爹讲“鬼火”一事,说是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飘,并且当时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面前的大山上一闪一闪的光说,那就是的;随着听故事的内容增多。“鬼”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村前的小河逮鱼,一不小心栽到河里去,  相似文献   

16.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东西很多,一个两千多年流传的宗教,它的历史、教义、组织、戒律、图像、仪式,不同的地区的传授方式,不同时间中的变化,都很复杂,就像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研究者也不可能把佛教的东西全搞清楚,以前有人就告诫说,有两种学问不要碰,一是红学,扯不清的红楼梦之学,已经数到曹雪芹的头发了嘛,不止是细琐,而且是越弄越远了;还有一个是佛学,太深太麻烦,像一个唯识学,那里的名词概念逻辑,就得让你“皓首穷经”,毕生都出不来。佛教的东西实在太多,研究的路数也很多,没有办法,我们只好把它切开来说,大体上把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天使的回答     
健康、爱、快乐、幸福、财富、荣誉、声望、智慧以及成功,这些无疑都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是世人孜孜以求的。可以说,没有人不渴望能拥有它们。就有一个人,想健康、爱、快乐、幸福和财富……都快想疯了。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了一家新开张的商店,更令他欣喜若狂的是、柜台后面站的竟然是一个天使!  相似文献   

19.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20.
缺点的辩证     
美国著名博士马克斯韦尔·莫尔兹曾说:“许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剧之一,是渴望自己完美无缺。”中国也有一句古训,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人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但有许多人都渴望自己或别人完美无缺。然而,事实却常常令人失望。美丽并不等于美德,缺陷也并非缺德。越是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其优点往往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人们也常有这样的经验,即从别人的缺点中往往比从优点中学到的东西更多,并且学得更快。甚至有时只有从缺点过失中才可彻悟或猛醒。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有裂缝,而另一个完好无损。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