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田 《美与时代》2023,(8):54-56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一种将人类生活空间完全包围起来的艺术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对城市开展全面规划,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当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人们要么注重空间的可利用性而忽视了环境的特定需求,要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环境状态上,从而产生了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进行设计的调整和优化。对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展开论述,具体介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设计要点、陶瓷艺术的运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2.
辜欢 《美与时代》2023,(3):46-48
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但随着城市发展中逐渐出现的“虹吸效应”,远赴异乡的青年群体数量逐渐上升。在如今的租房市场,城市青年公寓的建设更关注居住空间内的套型设计,而忽视了共享空间的设计,这无法很好地满足当代青年人丰富的精神需求及人际交往需求。为了给青年群体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城市青年公寓共享空间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在功能性的基础上融入服务设计的理念,并结合广东省珠海市龙湖冠寓的实际案例,探究城市青年公寓内部共享空间设计的策略。根据相关利益者的需求,结合龙湖冠寓共享空间使用场景进行调研分析,从而改进公寓共享空间的设计运营策略,提高青年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金婷 《美与时代》2023,(12):52-54
环境空间设计是艺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当前形态的总结与升华。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环境空间设计,能够多层次、多角度演绎城市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地方历史文化演变,展现出地方丰富文化底蕴。以扬州东关街为例,通过设计表象与本质的层面关系具体地解析扬州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建梅  倪娴  裴玉  徐诺 《美与时代》2020,(4):100-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乡村旅游成为了当下热门的旅游形式,也是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旅游环境的打造也更加追求高品质性。文章以苏州市望亭镇"稻香小镇"民宿空间环境设计为例,针对当地现有旅游环境问题,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特色民宿空间设计方法,探索符合现代需求、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环境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校园建筑承载着读书光阴与历史故事,而宿舍承载着大学生的记忆和梦想。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宿舍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分析研究,得出宿舍楼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宿舍楼与校园存在的关系,将其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述,深化人们对空间叙事理论的认知,针对宿舍楼现状提出对五山宿舍内外部空间的活化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沿岸特色村落的发掘和传承,成为该区域空间环境提升需持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文章针对商丘坑塘式聚落进行类型分析,以生态修复为指导,探讨空间活化营造路径,并以六个村落为例,对坑塘式聚落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生活环境改善等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研究表明,商丘坑塘式聚落在长期的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坑塘式聚落景观,以平线型、交叉型、绕村型坑塘式聚落为主,结合其不同类型聚落进行生态先行、空间营造、空间活化提升,可促进黄泛区众多坑塘式聚落空间环境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设计中,既结合办公需求和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划分职能区域,也考虑员工与领导之间、职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材料运用简洁,大方,耐磨,环保的现代材料,在照明采光上使用全局照明,能满足办公的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在满足各种办公需要的同时,又简洁,大方,美观,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形象与现代感。  相似文献   

8.
环境对人的教育能力并不亚于书本和课堂,适宜的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中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高校中能够承载学生自发自主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定受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文章针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进行思考,并对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9.
遗产廊道是一种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的遗产保护方法,文章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研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演变与遗产资源,分析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现状,提出开发策略,以期擦亮遗产地文化旅游品牌,促进运河游憩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要求逐渐增加,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所生存的环境要求也逐渐提高,并且对环境产生了忧患意识与不断思考。景观空间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被人们重视起来,同时也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舒缓身心、减轻压力,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这对于景观空间的完整度、体验度以及配套设施就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和追求。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景观空间改造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塑造,还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长春市冬季漫长严寒,降雪量大,夏季短暂而凉爽,这种气候特点对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出特殊要求。因此,探究长春市的景观空间改造,不仅有助于提升长春市的城市环境质量,而且能为其他寒地城市提供宝贵的参考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卢少伟 《美与时代》2014,(12):31-32
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顺应时代的事物,微型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的大量涌现,对办公空间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微型企业为节省投资成本,将办公空间从大的办公楼、写字楼转入居住社区,将家居空间改造为办公空间。从小面积的家居空间改造为办公空间的角度出发,对多典型的家居户型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办公空间的功能需求、空间布局,更要考虑人们对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对空间的分隔方式、材料的选用、色彩搭配等问题的考虑和运用,以求能打造出人性化的办公空间更容易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陈艳 《美与时代》2022,(8):71-73
地铁空间有效延伸了地上空间,发展了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艺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展现整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地域文化应紧密结合城市地铁公共空间,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进行更好的传递。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城市地铁空间艺术,既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又可打造具有特色的地铁城市。以广州地铁空间为例,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研究地铁空间艺术,以在地铁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设计师对地铁空间艺术地域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公共艺术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一种可以与人互动的形式,逐渐把艺术从美术馆带到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公园、街道中。文章结合艺术家的主动造型意识分析户外互动性装置,通过分析户外公共艺术的案例,提出主动造型意识在户外公共艺术创作中对于大众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以及文化的传播、艺术的引领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爱德华·苏贾以"空间—时间—存在"三元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居住空间对于人之存在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居住空间正义缺失主要表现为空间贫困和居住分异,揭示了导致空间正义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任性和权力滥用,主张边缘群体应该采取集体行动来对抗空间不正义。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岭南传统古村落建筑空间形态,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为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仙岗村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剖析,提炼该村的历史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仙岗村的实际情况,总结该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具体策略和途径,以此为岭南地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纪念性景观高度凝聚着人们的纪念之情。文章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营造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序列感的手法,对各个节点空间和其序列进行探讨,揭示纪念性景观空间营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1):170-176
在苏贾看来,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空间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一种同存性的辩证关系。每一种空间性都是社会性的,而每一种社会性同时也是空间性的。苏贾不仅把空间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地理性定位,而且还把它理解为能够体现权力斗争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张力与冲突、政治与意识形态等的复合物,这也是这种社会空间具有解放潜能的原因。但是,他所讲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其实只是指把社会当作对象而生产出来的那种关系,而不是指把资本、商品等生产出来的那种基础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街巷空间是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公共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以川渝街巷最具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檐廊街为例,借鉴社会学研究成果,从檐廊街的空间形态、空间序列、细节控制三个层面,集中探析檐廊街如何创造机会来促进人们在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活动中的公共交往,从而揭示川渝地区传统街巷公共空间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姚维玮 《美与时代》2023,(3):112-114
历史名人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并且打造历史名人IP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利用当地历史名人打造特色IP形象,能够提高传播效能,为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单一性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为例,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分析打造历史名人IP的意义及路径,以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特殊的屋化空间占用,寺院兴建要求考察其与被占空间的相属关系如何确定以及怎样将此借来的凡俗空间转为神圣用途。开封相国寺的兴建证实神圣意义建构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关乎到空间使用权的转让,也关乎到空间意义的转换。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此空间意义建构不啻来自宗教驱力,或来自世俗、皇室乃至别的推动。不变的空间占用之所以较寺名更具认同,正是因其空间是被独特意义建构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