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画坛画家萧云从,创建的姑孰画派,对皖南诸画派产生重要影响,对清代绘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参与了版画的创作,留下精美的艺术作品,并对他的山水画风格形成产生影响,文章着重分析徽派版画创作与萧云从绘画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始终在深刻的洞察中不断追求艺术表达形式的创新,寻找独特的美学原则和美学特征,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下纯粹的秩序与均衡之美。结合蒙德里安的创作经历,着力探析其从再现具象的美到逐渐把万物简化成水平直线的抽象美的风格变化历程,深入挖掘其新造型主义绘画的美学理念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自魏晋至今,山水画发展了一千多年,其间,山水画家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不同流派对待传统存在“摹古”与“创新”两种分歧。清代画家深受南北宗论的影响,摹古是当时画坛的主流倾向,当时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极力追求笔墨。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石涛是与他们不同的一位画家,他不仅能把传统化为己用,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跳出南北宗论的约束。石涛注重个性的解放,运用自己的法度,展现自我的风格。石涛绘画语言的独创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中,故介绍了石涛山水画的三个历程,对他的绘画思想、技法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明末山水画家张宏,师法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并学习宋元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他重视观察,以自然造化为师,其山水画作品中极富对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细致的绘画特点。在明代晚期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张宏客观真实地再现自然山水的风貌,在构图、透视和笔墨设色上的创新之处更突显出张宏独特的绘画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在中国山水画中融入禅宗美学思想一直是中国绘画美学史上的重要论题。现存世资料内容丰富且影响较大的便是董其昌在著述《画禅室随笔》中对于南北宗论的记载。从画学角度看,其在禅宗“顿悟”的熏陶下,以“以禅论画”的方式进行画派分类,将中国文人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基于此,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为切入点,探究董其昌的禅宗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展现,他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风格和李思训的用笔技法,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技法和系统理论体系。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绘画体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匡庐图》的笔墨理论来源——《笔法记》《匡庐图》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是荆浩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兴盛,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带动了江南地区的绘画创作与绘画风格的形成。"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虽出身卑微,常被后人评判为"院体画家",但其身处江南地区的文士交游圈子之中,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很多士人观念的影响。以仇英的《右军书扇图》与《柳下眠琴图》为例,试分析仇英人物画中"工细"与"粗放"两种用笔风格同时出现的现象,并探求两种用笔风格同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以新文人画理论支持者或“精神领袖”来定义陈绶祥,却忽略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身份。他与其他新文人画家一样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对“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形态”展开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沿袭着海派的绘画风格,并有独特的自我表现方式,形成了“明艳磅礴”的风格面貌。陈绶祥新文人画表现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多次的探索。陈绶祥自少年时期在家乡学习花鸟画,而后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师承的影响下,绘画风格从“岭南”转向“民间”,最终走向了新文人画。结合陈绶祥的生平经历,阐述其新文人画绘画艺术中牡丹意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对牡丹意象的寓意加以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9.
傅抱石不仅是近代著名的画家,并且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颇多建树。文章在以往对于傅抱石绘画技法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绘画实例,重点分析了傅抱石山水画章法布局中的美学内涵,论述他在构图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傅抱石美学思想的品读,进一步阐述了其绘画构图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初创新派代表"四僧"之首的渐江,与当时画坛正宗的"四王"不同,他在师古人的同时师造化,其山水画章法严谨、笔墨凝重、布局简洁具有典型特点,其萧瑟淡远的画风对整个新安画派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渐江山水画典型的构图特征,对于研究清初遗民画家、新安画派以及后世山水画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山水画与风景画是代表着中西方各自文化艺术特征的一门重要画科。作为把中国山水画和地形图区分开来的第一人,王微反对"自然主义"的写生方法,提出"明神降之"的绘画思想,把人的主观精神引入创作中,对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米勒是19世纪最受法国人民爱戴的现实主义画家,受当时巴比松画派的影响,其绘画思想在主张自然主义的同时也融入了主观情思。通过比较两人的绘画思想发现他们有异同之处,所以试图由此研究中西方绘画思想存在的相通和差异之处,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学会贯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2.
弘仁(渐江和尚)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其山水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成就.时世的艰难、个性的独特和经历的坎坷,造就了他独特的平面线性艺术风格.弘仁所建立起的这种绘画风格,不仅将新安画派的走势推到极致,同时也反映了弘仁在心境上已经达到了平和沉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绘画史来看,五代宋初山水画家李成的作用最为巨大。他发展了唐代以来的画风,影响了宋代以后流派的演变。李成的作品历代都被认为是"神品",北宋时就被认为"前无古人",后世更被认为"千古一人""古今第一"。当时由于对他的特殊崇仰,几乎不提他的名字而称"李营丘",是人以画重。李成确立了他的画派,受到后学的景仰。李成的绘画影响了整个两宋时期的山水画风格,达到"一统"和"独尊"的程度。元朝绘画的半壁江山依然笼罩在李成风格之下,从中可以看出李成影响的巨大。  相似文献   

15.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思维与智慧》2012,(3):65-66
提香.韦切利奥(1478-1576年),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的山区小镇卡多莱。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他的风格的发展过程也代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起初的风格比较细腻,通过色彩和轮廓表现对象,进而发展到主要依靠光色来表现物体,他的风格的变化的中期影响了巴洛克的绘画,而后期则影响了日后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派。提香的艺术生涯和丰富的创作实践推动了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发展,他的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几代威尼斯画派的画家。瓦萨利曾评价说,在意大利,没有人能和提香的绘画天才相比,无论是拉斐尔或是达芬奇都赶不上他。  相似文献   

17.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其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十分杰出,极其富有画家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他的书画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绘画理论在我国的美术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理论著作中以他的《画语录》为代表。许多的山水画作者将他的作品与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艺术规律,这对画家们的创作有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绘画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关涉到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直观表达,也是古代人高尚的人生观的表达。山水画在唐末后占据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结合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自兴起之日,就贯穿了老庄之道,道家精神是其内涵。恬淡至上、寂寞无为是山水画的宗旨,山水画对"淡"的境界追求一直都是山水画家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