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对于建筑遗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各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逐渐重视起来。概述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从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原则入手,研究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和意义,分析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以探索真实有效的保护建筑遗产、延续建筑遗产生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备战而展开的一场重大国防经济建设。湖北“三线建设”在湖北工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当地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湖北“三线”工业遗产是湖北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各个方面有重要价值。在保护“三线”工业遗产的同时,要坚持再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延续与传承“三线”建设精神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扩张,全国各地大批工业遗址被拆除或破坏。因此,对工业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工业遗址空间环境的再造和再利用,成为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重要方面。以位于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从空间转向、情景叙述及氛围营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丰富,让建筑遗产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可以在促进遗产与受众的沟通的同时,为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平衡提供保障。文章主要从国际遗产保护理论中的传播理念入手,对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过程和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只关注工业厂房设备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工业建筑独特的肌理,随着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旧工业园区不仅具备生产的功用,在历史、技术、文化、美学及经济等方面也有着极高的价值。规划改造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对工业历史的回望,让旧园区重新焕发活力,人们希望通过保留工业印迹纪念过去的辉煌与当今的荣耀,因此规划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的兴起有一定的价值。文章结合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的成功改造,探讨工业遗产型创意产业园规划改造的历史、技术、文化、美学及经济等价值。  相似文献   

7.
工业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类型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与以往废弃不用、被淘汰或者利用不足、利用不当相比,近年来的国际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更成熟和科学的阶段,明显体现出对于活态再利用、体验式设计、创新设计的更多考虑。再利用项目作为城市复兴的推进器,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团队分工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精赛  刁艳 《美与时代》2023,(1):119-121
在国内,工业遗产近几十年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遗产保护热点。工业遗产本身就具有大量信息,其记录的主要对象是实体建筑物、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和非实体的工艺流程、工作组织形式等信息,信息记录过于专业和复杂,公众难以对记录的文字及二维的图片形成系统认知,导致难以正确理解工业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三维可视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二维信息转变为更直观、更系统的三维信息模型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公众认识与了解工业遗产信息的有效途径。以辽宁鞍山井井寮旧址为例,基于其所承载的丰富的遗产信息,借助数字技术将其转化为公众易读的直观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其工业遗产内涵与价值向公众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9.
杨茜淳 《美与时代》2023,(1):122-124
灌溉工程遗产是人类文化景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研究对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水运工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利机具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浙江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工程的发展背景,深入揭示其所体现的人-水-环境协同共生的可持续价值,并阐述其所具有的科学价值、水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对当代水利工程、农业、生活、景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灌溉工程遗产作为生态实践人文路径的载体,对现代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璞 《中国宗教》2023,(3):78-79
记载着中国悠久历史的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档案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作用,是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弥足珍贵的档案文献被称为“档案文献遗产”。早在1996年,国家档案局就发起成立“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2000年正式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对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调查、抢救和保护;组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工作,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城市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逐渐淘汰、遗忘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都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那些拥有独特记忆的厂房、建筑、水塔等也被遗弃。我们应该对这些工业遗产用现代化设计进行景观再生的改造,让它们不仅焕发生机,还被赋予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体现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交通规划、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文化遗产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工业遗产又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区域作为近现代重要的工业群聚集地,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从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视角出发,研究创意产业园区域联动更新设计,对京津冀区域化的工业遗产进行协同更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城市转型背景,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研究其工业遗产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前提条件,结合工业遗产再生设计实践案例,探究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应该采取的态度与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融入城市发展总体框架;避免两个倾向。  相似文献   

14.
滇越铁路是云南近代历史中重要的线性交通遗产,具有丰富的物质性遗产、非物质遗产和自然遗产。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角度对滇越铁路予以继承保护,将结束目前滇越铁路遗产保护领域零散化、无序化、学者各自为战的现状,开启具有高度可行性和高效性的滇越铁路遗产保护新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开封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留存有丰富的运河遗产,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封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和支撑,通过打造运河遗产类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完善运河遗产展示内容,集中发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彰显开封风格和开封特色,使运河遗产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大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16.
遗存建筑是人类活动痕迹的遗留,它们像是坐标上的点,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当地人们生活习俗最直观的、最真实的见证。在一定时期,独特的环境、特殊的人群与生活,伴随着具体历史事件,成为记忆与文化的丰富滋养。在中国,被废弃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尽管外观残旧,有些功能已经退化,但是它们在历史文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往往都有独特之处。忽视遗存建筑保护的失败教训,也是造成了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生搬硬套、千城一面、没有底蕴的现状的原因之一,所以保护历史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是新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要素,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与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广州市相对完备的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体系。当前,传统风貌建筑既缺乏强力保护,又尚未形成回应当代经济生活发展需求的有效方法,在保护与发展的夹缝中常常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基于广州市快速推进城市更新的大环境,分析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政策、分布特征,以及其蕴含的价值,探讨当下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发展的主要困境,并总结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樊 《中国宗教》2023,(6):48-49
<正>宗教建筑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承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好宗教建筑遗产,有助于宗教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据统计,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八批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古迹就有近千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湖北武当山金殿、广州怀圣寺光塔、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北京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  相似文献   

19.
西安、北京、荆州分别代表着遗产旅游中最为典型的三种问题和类型:西安代表的是大遗址叠加型古都的遗产旅游空间重构与城市精神重塑问题;北京代表的是空间方案错位后古都的遗产旅游空间重构与奥运遗产继承问题;荆州代表的是文化层交错的古都的景观文脉时空分析与游憩空间重建等问题。分别对典型古都的城墙与文化生态进行比较,并讨论古城墙的修复措施。研究认为:(1)古城墙的修复要同时考虑本体与历史环境。(2)特殊古城墙上的植物景观应该借用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保留植物与城墙共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建筑和产业的更替也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工厂和厂房被废弃,从而沦为工业遗留的废墟而存在于城市之中。这些废弃遗留区域严重影响周边社区的发展,致使城市生活品质降低,临近区域的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以广东省肇庆石牌里的废弃工业遗留区域为例,从工业遗产改造的角度研究石牌里的工业遗留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