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画品评中,"逸"受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影响,反映在绘画中,多指作品风格放逸。其后,谢赫、姚最等理论家虽提出不同的绘画品评体系,但都未将"逸格"纳入他们的品评系统中。唐代朱景玄在著作《唐朝名画录》中虽增设"逸品",但没有揭示出"逸品"的真正内涵。直到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置于"四格"之首,并给予准确解释。在理清"逸格"的发展、"神格""妙格""能格"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孙位的绘画特点,探讨"逸格""最难其俦"的原因以及"逸格"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主张,强调形神兼备,以“神”为主。魏晋时遨游之风的兴盛促成了他对山水画进行探索,他的《画云台山记》是山水画兴起的源头,玄学对他的画论影响极大,他的画论又成了后世画家做画时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3.
绘画品评是中国画论中的重要部分,自南北朝起便不断有画家、理论家提出分品之说。文章由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切入,以"画之本法"为纽带,探究中国早期画品中"神品"与"逸品"的审美内涵及两者的对比关系,并简要论述这两种品第在后世的发展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1,(12)
贯休是唐未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宫里,收到了程公羽从四川进呈的贯休十六罗汉画像。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里记载得一清二楚。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呆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以新文人画理论支持者或“精神领袖”来定义陈绶祥,却忽略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身份。他与其他新文人画家一样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对“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形态”展开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沿袭着海派的绘画风格,并有独特的自我表现方式,形成了“明艳磅礴”的风格面貌。陈绶祥新文人画表现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多次的探索。陈绶祥自少年时期在家乡学习花鸟画,而后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师承的影响下,绘画风格从“岭南”转向“民间”,最终走向了新文人画。结合陈绶祥的生平经历,阐述其新文人画绘画艺术中牡丹意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对牡丹意象的寓意加以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6.
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陵清秋。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欧阳炯《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宫里,收到了程公羽从四川进呈的贯休十六罗汉画像。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得一清二楚: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  相似文献   

7.
董源是我国五代南唐画家,在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里,董源及他的画风成了南宗真正意义上的鼻祖,故在我国画论和绘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被人如此重视的一位画家却在五代和宋代初期的画学著作中,不见记载。直到北宋中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才给予注意。后经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米芾在他的著作中,对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画风大为赞扬。这样,董源的"一片江南"画风才成为后来文人绘画的范式。将沈括、米芾等人为何将董源"一片江南"的画风作为士夫画的典型图式为切入口,一探宋代士人阶层的文化趣味,厘清其背后的北宋社会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史料运用与写作特色上看,《圣朝名画评》对画家之生平、籍贯、心理性格、师承、文化教育背景、作品风格、历史事件、绘画史籍等基本史实均有明确记载,为我们了解和深入考察五代至北宋中后期的绘画风格样式与趣味的发展、绘画史学发展、美术考古遗迹以及相关文化史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在体例上,此书采用将艺术家与作品进行分类列门、分品(神、妙、能)的记述手法,为后来的一些美术史著作如《宣和画谱》奠定了新的撰写格套。同时,它将画家个人传记的记述与画评截然分开,也使其撰写内容、结构较为清晰。而就历史写作意识与观念而言,此书也透露出不盲目学习古人、不迷信古代画家的特征。对一些重要画家的风格趣味也进行了再认识,体现出本书撰写时逐步形成的新品评趣味与观念。总体来看,该书体例严谨,分科完备,史料剪裁运用得当。在严谨的历史论述中又同时有理论建构。因此,不应当看作是宋代中后期单纯的画评著作,而是一部体例较为完备的兼具品评的绘画史论著作。它客观地反映出晚唐至宋代中国古代画学著作出现史学化的某些倾向。在唐宋绘画史学史上理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梁楷作为南宋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生平充满着神奇色彩。曾在南宋画院当待诏,后辞官归隐山林,他的减笔体绘画风格萧疏奔放,独具一格,被国内外画家所推崇,但他的减笔体风格绘画并非在他早年就形成,其绘画风格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早年画院待诏时期的细笔体风格时期,到细笔勾勒与粗笔写意风格融汇时期,再到减笔体风格时期,其绘画风格成长过程与其人的成长过程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图像学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梁楷传世作品《黄庭经图》探析,看其画风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风交游考     
张风(?-1662)是明末清初金陵画坛重要的遗民画家,又擅长诗文、书法、篆刻等,是典型的文人画家。清初周亮工在《读画录》和《印人传》中对张风均有记载,但记载过于简略,对于研究张风的诗文成就和绘画成就、绘画思想等皆有不足。通过相关文集中的记载以及张风在绘画作品上的题款来梳理张风的交际圈和出游事迹,探讨张风对待绘画的态度,作为明遗民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相融,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表达对明王朝的哀思之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道士画家,除了《霞外诗集》,马臻的生平、师承、交友以及绘画作品等都因为资料匮乏而少有研究成果问世。本文通过梳理《藏外道书》中的有关资料,对马臻师承、生平以及在道教界声名不显等进行了系统的爬梳和研究;同时,对其画论思想以及绘画作品也做了勾勒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王维位列"妙品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明在唐人眼中他不属一流画家,后至明代却被推为"南宗鼻祖",其间变化耐人寻味。文章将文人画发展源流贯穿于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中,从而研究其地位变化的原因。魏晋时期具有文人风格的绘画尚未发展成熟,却为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伏笔。唐朝,王维在二李(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与吴道子重线山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宋代画家的审美情趣与唐代发生分歧,苏轼对王维推崇备至。基于宋代士人画理论的蓬勃发展,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概念。明代董其昌更将王维奉为"南宗鼻祖",使其画史地位达到顶峰。至此中国文人画体系基本形成,王维画史地位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3.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搨写》中讨论了"吹云非画"的问题,但卷四中所录的"烈裔喷壁"却与这一论述产生立场矛盾。类似矛盾还见于他对画家身份的限定与实际录入的画家身份之间。这些矛盾反映出一种在寻求文化认同的心态驱使之下采取的写作策略,此心态见于全书多处。为完成完整古代画史的建构,由于资料匮乏,作者取舍不易。研究中需向此取资时,对于其矛盾心态需多注意。  相似文献   

14.
王蒙作为元末明初的山水画家,开创了“繁密”的绘画风格,用独特的墨法和巧妙的笔法绘制出了一幅又一幅山水名画。其中,为人所熟知的《青卞隐居图》被董其昌评为“天下第一”。这幅画集中了王蒙对不同皴法的运用与“书画结合”的思想,巧妙地将南方风光用全景式构图绘制出来。王蒙善于学习,他对篆书、隶书、行草等都有一定的涉猎,这使得《青卞隐居图》中的皴擦线条十分遒劲,富有弹性,同时浓淡干湿的墨层层叠加,形成了虚与实的美感,让画面有了强烈的层次感与丰富性。“纵横潇洒、繁线密点”成为对这幅画的完美解读。  相似文献   

15.
宗炳的《画山水序》作为我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其在画论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和他同时代的王微接着写出了山水画论《叙画》,其美学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他在《叙画》中提高了绘画的社会地位,提出山水画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学科,同时,他的"明神降之"指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构思活动以及精神思考的重要性。其思想观念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相似文献   

16.
提起唐寅(字伯虎),人们很容易想起电影、戏剧中常出现的那个风流才子。唐伯虎是明代江苏吴县人,在诗、曲、书、画等方面均有造诣;在绘画方面,他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出画家,工山水,也画人物、花鸟等,堪称全能。他年轻时,想从科举途径步入仕途,却因受同乡考场舞弊案牵连所累,“下狱,谪为吏”。出狱后再无意于仕途,生活放纵狂逸,终日吃酒做诗,或云游四海,或吟诗作画,自号“六如居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一生饱受世态炎凉滋味。但值得说明的是,唐寅的生平中,家庭生活虽然很颠簸,但也并无文学作品中“三笑”点秋香之类风流艳事。 唐寅在艺术上绝不拘泥于前人已具的笔墨技法,而是融会贯通,吸取精华;他注重全面的艺术修养,博览群书,更走出书房,  相似文献   

17.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管画他的玫瑰,整整20年,以一种“将强烈的审美加入严格的学术和科学中的独特绘画风格”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成了《玫瑰图谱》。他本人被称作“花卉画中的拉斐尔”、“玫瑰大师”、“玫瑰绘画之父”,这本图谱被誉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玫瑰圣经”。在此后的180年里,以各种语言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芬芳降临人世……雷杜德,他只做了一件事:画玫瑰。但他的玫瑰成了巅峰,无人逾越。  相似文献   

18.
感情信息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性思考一:绘画艺术与感情信息 画家的创作感情是以他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的。绘画语言传递的感情信息,是画家在创作时所倾注在作品里的感情层面的内涵。绘画语言与有声语言迥然不同。有声语言的感情信息的编码是顷刻瞬息的事,而绘画语言感情信息的编码过程却颇为复杂。从创作冲动到落笔构形再到润色修改辍笔完稿,其所需时间,短暂的固然也有,更多的却漫长得多。东晋顾恺之画《维摩诘像》“闭户往来一月余”才“及开户,光照一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寺观壁画“凡三百余间”,“落笔风生为天下观”,然而所耗岁月却难以日计了。  相似文献   

19.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乔治·德·拉图尔是17世界美术史上卡拉瓦乔画派的一位法国画家。他擅长描绘光线并用光来创造独特的效果,尤其是在对烛光的表现上为后人称道。油画领域擅长运用光线的画家非常多,如果谈到擅长画烛光的画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拉图尔。他擅长运用光在画面中营造凝重、虔诚、庄严、神秘的气氛,为他赢得了烛光画家的美誉。他喜欢用古典画法,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画构图严谨,造型有雕刻般的厚实感。他风格独特,作品给人印象深刻。一些资料中还有提出拉图尔对后来立体主义的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画家作品的内容题材、绘画技法、表现手段的介绍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通过画家的生平、时代背景、信仰,来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