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山水画家张宏,师法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并学习宋元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他重视观察,以自然造化为师,其山水画作品中极富对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细致的绘画特点。在明代晚期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张宏客观真实地再现自然山水的风貌,在构图、透视和笔墨设色上的创新之处更突显出张宏独特的绘画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元代山水画     
《思维与智慧》2005,(6):i002-i003
前几期我们介绍了元、明、清时期的以梅、兰、竹题材的花鸟画,从表期开始我们将分别介绍元、明、清山水画。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面)两种,但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黄宾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山水画从古典传统进入现代形态的一个重要中介。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同时结合具体作品来赏析黄宾虹山水画所具有的现代气息,从而得出黄宾虹绘画精神是一种糅合西方绘画艺术元素又不失传统本色的具体创新实践,以期对我们现在中国画的创新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环境自律性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山水画里所蕴含的城市设计意境观,通过研究前人优秀的作品结合实践创作来分析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的构成特征、表现手法以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意蕴情致、语言个性及价值取向。同时,从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观所表现的特征中去分析其现代城市设计的构成因素和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山水画家将视线投向西南地区,成为西南山水画建构与探索的重要主体。从作品内容来看,西南山水画的建构与探索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传统山水画图式中强行嫁接西南地区的建筑、人物或生活场景,二为描绘西南地区的景观、聚落等代表性场域。耿杉的山水画创作属于后者,他以强烈的历史认同与审美感知聚焦西南地域特色,形成自身标志性的笔墨语言。  相似文献   

6.
《中国景观》系列为摄影师姚璐创作的摄影作品,其作品借用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形式,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可见的绿色或黑色防尘布所遮盖的城市景观为素材,通过摄影后期技术,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山绿水画面。摄影师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挪用",构成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对传统山水绘画进行解构的同时,运用中国当下社会产生的"新景观"对影像进行重组,与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尝试进行一种对话,进而将作品引向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创新的重要途径,已经被广泛接受,这和传统山水画所提倡的"师造化"一脉相承。然而明清以后乃至近现代的山水画发展仅停留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形成了只重笔墨技巧千篇一律的图式面貌,偏离了山水画的本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打破这种模式,使山水画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笔墨情感,到自然中去,以造化为师,写生已经成为体现时代气息,彰显当代笔墨情感,突破传统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4)
正几乎就在出版《天主降生言行纪略》的同时,艾儒略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成为晚明风行一时的宣教书籍。晚明是一个通俗文学作品流行的时代,插图本书籍、连环画催生了私人出版业,民间刻像图书十分兴盛。艾儒略传教的福建正是晚明私人出版勃兴之地,据统计,仅崇祯年间就有84家书坊。艾儒略的《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正是顺应这种潮流而编写出  相似文献   

9.
研究木心的绘画,离不开对中西文化不同语境的探讨,文化土壤的更换是木心绘画作品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文化里成长萌芽后,又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徜徉过的木心,其绘画既保有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精神指向,又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木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经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殊途同归,到达了山水画"以形媚道"所追逐的精神上自由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家黄宾虹的作品为我国的山水画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其所创作的山水画具有"返虚入浑""墨沈翻腾"的雄浑气象。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表面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然而却可以在纷乱复杂的画面当中看出其人生体悟的表达,这不但使其绘画的观点得以陈述,也使其老庄哲学的精髓得以讲解。他为何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主要是由于其山水画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对黄宾虹山水画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之后具体对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从中领悟到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绘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晚明社会隐藏着诸多导致社会变迁因素.在思想层面上,民间宗教作为官方扶持的正统宗教的"异端",教门派别纷繁芜杂,时而演变为普通民众拒抗官府的政治工具;在经济活动中,商品经济萌芽,商品贸易活跃,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新兴商人阶层要求分享特权阶层之权利.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晚明社会传统秩序、价值观念遭受冲击和挑战.本文集中研析晚明社会变迁背景,以及冯梦龙、凌蒙初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之宗教思想,试图揭示晚明话本小说宗教教化社会之目的.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晚明社会秩序变迁的两大因素:宗教因素和商品经济活动因素.(二)文人士大夫创作的话本小说中所持守的宗教观点和态度.本文得出结论为;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部分,文人群体不可能对自身所属阶层有质变性的超越.绝大多数话本小说作品主题思想表明:晚明士大夫文人群体极力宣扬和利用正统宗教思想观念,教化社会风尚,旨在维护和恢复传统的社会文化秩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晚明天主教在华传播有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一部木刻版画作品。内容取材于四福书的耶稣生平事迹,形式为晚明流行的版画连环画。在这部作品中,艾儒略不仅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传统,而且开始寻求与福建本地士人文化的契合,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像、语言和传播媒介,向来自各个阶层的教徒和教外人士直接传教。这种“当时当地”求同,体现了耶稣会对“本地化”原则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时也体现了天主教传播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刘知白是当代泼墨画大家。他的泼墨山水画从传统中走来又自出机杼,他的作品画面清气淋漓、水润墨饱、笔踪消融、虚空幻化,融道家核心思想于笔墨之中,开创了泼墨山水画主观写意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山水画更加历久弥新。当代我国的山水画正在经历着转型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我国山水画的传统部分要加以传承,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只有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够实现我国山水画新的发展。山水画家都是根据自己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的感受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山水画的发展和创新对于中国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的山水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当代,我国的山水画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当代我国的山水画创作仍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传统山水画早期奠定的大青绿和水墨两大程式一直沿用至今。山水画程式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程式是一种独有的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固定完善的绘画程式,可以体现出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是绘画作品总体构成的必然存在。长期发展形成用笔用墨的符号程式化确实有其难以逾越之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些不断创造的程式定律确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在继承前人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拓展延伸山水画程式符号原本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7.
《心印妙经》全名叫《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收在明版《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盈字号。因此,估计最晚是元以前的作品。玉皇是我们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心印妙经》是我们道士早晚必修的功课,是一直在念的。这部经就是讲如何修道,你只要照它的要求去做,对身体就大有益处。道教在传统上,对经的次序排列是:第一是《玉皇心印妙经》,第二是《阴符经》,第三是《道德经》,  相似文献   

18.
时至晚明,宋明理学已是流弊重重,此时王学呈现出玄虚与猖狂之弊,朱子学存理去欲的主张与晚明情欲解放思潮也发生严重冲突。此外,理学还面临着世俗功利之学的冲击,这都需要理学家在理论上一一给予回应。刘蕺山作为晚明理学的殿军,面对晚明学术的种种弊端,采用因病对治的方式,以合一代分解,以实济虚,以主宰对荡越,以生生对寂灭,以尚义对功利,以静存摄动察,通过这种辗转对治,建构了有别于朱子学与阳明学而自成一家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元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俨然一座高峰,而雪景山水画又以其别具一格的样貌成为元代山水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雪景山水画以留白画雪法为主,创作者主体是文人,创作中心又集中在江南一带,因此在元朝短暂的时期内产生了众多经典佳作,而这些独具元代特点的雪景山水画作品,又足以令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形式,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中体现为"知白守黑""以实托虚""虚实相融"。"留白"在历代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中了了可见,黄格胜作为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留白"是其作品中一大特色。从中国画"留白"入手,分析并探讨黄格胜山水画中对"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