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摹在高校工笔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训练,是学生掌握工笔画技法的不二法门。学生只有经过对经典工笔作品的临摹,才能深入了解并掌握工笔的基本技法和审美特点。通过临摹教学,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在临摹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工笔画的基本技法、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写生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逸飞,一位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在其一生的绘画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非常广泛,而且在使用油画技法的表现方面也是别具一格。在其绘画作品中利用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一种独具一格的陈逸飞式绘画风格,根据这一表现特点对陈逸飞油画中对服饰语言应用的技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而为以后艺术家在服饰语言应用技法方面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水墨现状和传统水墨技法入手强调水墨创新不是无法可循的空降主义,而是一种技法的传承,精神的延续与时代的接轨。中国画的语言要随着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中国画内在的本质和技法应该得以延续。通过对比自己的绘画作品与古人作品来阐释当代水墨创新不是无根的乱造,而是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与当下文化相结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倪龙娇 《美与时代》2006,(11):46-48
在现代艺术思潮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加强传统表现技法教学十分重要。学生的创新必须是在理解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的临界点上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中国画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新材料的特性是画家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容忽视的,为了使作品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在创作中画家会选择新材料,再配合相应的特殊技法,与主题和内容巧妙地融合成一体。运用个案研究法,以作品《轮回》为例,结合创作实践,来研究中国画中新材料和特殊技法的运用。在学习领会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时代精神,满足当下新的审美需求。研究中国画的新材料和特殊技法的运用,能提升画家对绘画作品的认识,为当代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一种走向新绘画形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国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作品中蕴含着画家的创作灵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部分画家在创作国画作品时会采用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以给观众传达出一种或自然、或气势恢宏的视觉效果,这些国画作品都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装饰价值。以制作与表现技法对国画创作的意义为主要内容,对国画及国画创作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制作与表现技法对国画创作的重要性,并对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以推动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材料和新技法对于古代绘画有重要影响,当代中国画画家对于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从未停止。时代变化,科技发展,艺术家可以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多,造诣高超的艺术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材料技法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绘画语言的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画绘画语言,展现绘画语言的个性发展。许多艺术家打破传统常规,将新材料新媒介融入绘画,不断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运用新材料、新技法构建新的绘画语言,作品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现代首饰设计借鉴学习。通过分析刺绣进入首饰设计中的可能性和优势,围绕刺绣与多材质混搭结合、用金属工艺模仿刺绣技法,以及刺绣理念的引入等方面,将刺绣运用于首饰设计中,结合这些设想加以实践,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思想、社会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论哪个时期,从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中国画和西方油画,无论材料技法还是画面的感受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文章通过从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形式、内容等几方面简略描述两者的异同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细细品味湖南工笔画大家朱训德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追寻湖南省工笔画繁荣的历程。朱训德先生的绘画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明朗轻快富有装饰性的绘画阶段、沉着厚重的重彩发展阶段和笔墨与西画技法融合实践阶段。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在湖湘文化语言中,研究朱训德先生的工笔画艺术,从而正确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迥然不同的外来文化,对后人开展湖湘文化研究及绘画创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现代国画中的杰出人物,他为国画现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宾虹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革新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其对国画笔墨表现的独特见解和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五笔七墨"的绘画技法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和运用,开阔了中国山水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油画界出现了大批技法简单、水粉化的油画作品。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国内美术院校油画传统技法教学的不足甚至缺失。针对这种情况,以油画技法的发展脉络为坐标,构筑当下油画专业技法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版画艺术具有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版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版画技法,进一步训练造型能力,也有助于创意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形成拓展。在版画教学过程中,创作意识的唤起与培养尤为重要。生肖小版画作品有助于了解生肖文化传统以及相关民俗,同时可以感知其蕴含的美好祝福寓意,展现版画独有的艺术魅力,彰显当代版画艺术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漆画虽然异于其他画种,但又有着同样通体表现意境和思想感受的神圣使命。传统漆艺技法被漆艺家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漆艺朝着大画种的空间发展。传统漆工艺的精湛让世人赞叹,漆艺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将漆语言发展得更加丰富。无论是它的材料、表现力,还是题材,都使人耳目一新,呈现特立独行的品质。漆工艺不断演变,形成了这种当下审美思潮,使得漆画材料、工具、创作理念得到开拓。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漆画作品,有些将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技法移植借鉴,它们在与传统的漆画技法相融合后,收到了亮眼的别具一格的艺术视觉效果,让人内心为之一振,画境与材料的相得益彰,也突出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化体系中,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国画艺术的创作,进一步将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特征都进行了传承和弘扬,促进我国国画积极发展。画家在进行国画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关的制作和表现的技法对画面进行构图和塑造,这就体现出了制作和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基于以上背景,首先介绍了相关的概念,为文章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阐述了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实际应用,最后说明了技法的运用对国画创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出了技法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是的重要性,为画家进行国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画艺术中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彰显我们民族文化艺术魅力的瑰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国画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审美观念也是不同的,其中体现出了时代和历史流变的特征。在人物造型方面,早期的国画注重通过"以形写意"的方式来表达意义,其中体现着我国传统思想的含蓄美。近现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国画的人物造型比较偏重于转向西方的写实笔法,也是对传统国画人物造型的技巧进行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家对于忽视已久的传统笔墨技法又开始了关注,在国画的人物造型方面又开始回归传统,其中对人物造型的写实方面有了减弱的趋势,力求凸显其中的笔墨情趣和民族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油画的创作离不开表现形式和画家自身的情感流露,油画技法在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油画技法和油画创作的形式相得益彰,整体体现画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露。每一位画家作品中的风格、技法、情感都不一样,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都带有画家自身的主观思想,包括受到的教育,对事物的认识,都会让每一位成功的画家主宰自己的作品。相反,缺少技法和表现形式或风格的作品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作品没有传达出画家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廖魁 《美与时代》2014,(12):88-88
油画在中国的土地上跟随中国社会经历了风风雨雨百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的一个主要画种。由于历史积淀与文化选择的影响,中国的受众之于油画欣赏也已形成了群体心理趋向,那么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如同其它大多数舶来文明一样,如何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吸取营养,对西方绘画加以创造性的吸收和改进,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作品呢。本文就以中国画元素中的形式和笔墨技法及意境在油画中的运用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汪晗 《美与时代》2014,(4):119-119
水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且是一种东方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化美感形式与视觉表现张力。本文首先进行水墨的美学精神相关文献搜集、分析及整理,选定分析井上雄彦的作品,研究水墨的实与虚的表现方式。传统水墨画各项技法结合现代数字媒体,把水墨的特有效果融入视觉影像,对融合古典与科技且带有东方现代水墨风格的作品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