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想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就要科学育人,以人才促发展;以科技驱动创新,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书写乡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下姜村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于洋北 《美与时代》2022,(9):118-120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根源于乡村,几千年来,乡村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仅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孕育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文明兴起并兴盛,而农耕文明有萎缩之势。在新时代,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因此,从保护传统村落、重塑耕读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耕文明的传承,同时对城乡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时代意义、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目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多地文旅局长相继出镜代言家乡美景,获得一众好评。可见,文旅发展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政策使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索文旅创新融合模式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晓曼 《美与时代》2023,(12):92-94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树立多重目标,整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全面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理念。目前,结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期间需要重点做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建造。相关部门与人员在执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工作时,为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要求做好乡土元素的应用。在乡村景观设计建造中合理应用乡土元素,一方面能够丰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对自然生态进行延续,提高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实践中,设计人员需要具体分析乡村地区的情况和需求,在乡土元素应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景观设计建造方案。  相似文献   

5.
乡村书屋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基层干部和村民开展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现阶段乡村书屋室内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少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乡村书屋的使用价值受到局限;二是室内环境较差,室内装修仅考虑基本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没有考虑更细致的设计,包括合适的书具、布局和装饰等;三是缺少个性,对阅读者的吸引力较弱,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为例,从情感化设计角度出发,分析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在乡村书屋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将独特情感体验与书屋空间相融合,为乡村书屋注入更多的情感元素,让读者在空间内享受阅读乐趣。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1)
乡村衰落是一个全球的现象,衰落的原因在于工业化以后的城乡分工,乡村被定义为农业生产的空间,产业的单一和社会生活的缺乏排挤了乡村居民,造成乡村的空心化。乡村振兴需要重建乡村生活。乡村生活重建首先需要有居民居住在乡村,但不能通过人为地设置障碍来阻止乡村人口外流,只能通过加强城乡融合,建立城乡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机制,让乡村成为乡村居民而非单纯农民的生活空间;其次,乡村生活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单纯的农业产业发展不足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找回乡村社会;第三,乡村生活是乡村的,因此要避免复制城市生活。近年来出台的针对三农的政策,需要在重建乡村生活的视角下,重新加以审视,避免农业兴而乡村衰的政策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策略,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开展红色文旅环境规划设计,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加速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的红色资源、民俗文化和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红色文旅结合为主线,对其环境场景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规划,从生态、文化、产业、教育、治理融合方面提出规划设计策略,构建红、绿、古、俗融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红色文旅环境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王英 《美与时代》2023,(12):89-91
乡村环境艺术设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为乡村带来美学享受,还促进了乡村的发展,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融合了艺术、设计和乡村发展的跨学科领域,能够通过创造美好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和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其目标包括保护乡村自然环境、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和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在策略规划、设计过程、合作、宣传教育、评估与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然而在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有些传统村落遭到破坏,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局面,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基于此,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意义、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对城乡的规划建设问题尤为重视。如今,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因乡村景观的规划及建设终究与城市景观建设有所差异,导致二者呈现鲜明的特点。对此,我国相关部门特别强调,要优化城乡一体规划设计。以此为基础,方能为城乡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乡村景观内容进行研究,就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及价值展开探讨,继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规划,以望能切实促进城乡规划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沿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进程不能改变也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如何探索出一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代玉 《美与时代》2023,(4):79-81
以江苏省宿迁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宿迁市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元素应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基于乡村景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乡村景观营造要立足于地域特点,尊重乡村间的差异,保护和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以避免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保护现有地域文脉的基础上,将乡村景观营造与新技术新理念进行融合,探索出地域文脉传承的新出路,以期更好地营造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选择、正义性建构和主体性批判是乡村发展伦理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对应解决乡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乡村性"消解、城乡关系断裂和乡村发展异化三大基本问题。其中,现代性选择维度以"乡村性"觉醒为基础,致力于实现不同乡村性和多样现代性之间的互融共进,从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提供可选择的现代性实践形式;正义性建构维度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推动城乡发展关系的正义转向及其共生平等发展,并以此为乡村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主体性批判维度以乡村发展异化为对象,致力于开展农民抽象主体性和虚假主体性的双重批判,并以此为乡村发展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三个维度的研究内容紧密联结、交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乡村发展伦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乡村闲置地的应用分析,探索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基于服务设计架构,先确定闲置地菜园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后通过服务模式的生成进行群体之间的关系搭建。利用设计学思维方式促成多方力量的协同,能够助推乡村生态环境的构建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罗姣 《美与时代》2023,(1):134-13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大量的青壮年农民从乡村涌入城市,导致我国的广大乡村地区随之产生了一批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从乡村发展的长远策略来看,要想提升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质量,必须增强其内生动力。按照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贯彻落实绿色理念,创建优良的图书馆公共环境,这就使得乡村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以江西省万安县枧头镇夏木塘竹莲之家为研究对象,对乡村留守儿童图书馆绿色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如今乡村振兴一直是热点话题,各个地区为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而提出不同的实施策略。胶东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发展地区之一,乡村振兴工作不容忽视。在乡村建设中,艺术可为乡村提供活力。视觉艺术旨在塑造艺术实体,突破地区语言障碍,用艺术形式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因此,以胶东地区为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视觉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探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从而实现胶东地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为  于江 《美与时代》2022,(8):44-46
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分析建筑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场所、场所结构、场所精神的递进分析,深入阐释了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尝试将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概念归纳为构成场所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特性带给人的精神感受。在场所精神理论的启发下,探讨了乡村场所的意象、空间和特性,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场所精神的实质,揭示了乡村聚落的自然和人文价值,提出了田园生活的归宿、乡村记忆的载体、现代农业的基地、城乡融合的纽带等当下乡村更新改造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当今,人们已不再只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还追寻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情况在无形中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现阶段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等都成为能够促进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乡村的民宿景观,不仅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具有历史、文化、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传承地域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分析基于地域民俗特征的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概况,并探讨其设计原则和表达手法,同时以德化古杏山舍民宿为例,进一步研究传承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民宿多元化景观设计策略,例如民俗特征的传承,景观的整体化、生态化、创新化、人性化设计等,以更好地提升现代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中国传统地域性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是乡村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多元化融合体,表现出极强的自发性、地域性、生态性以及生产性的多样化特点。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的表现载体,能够展现出特殊的肌理性与文化性特征,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生态平衡、提升城市乡村自然属性的重要保障。由此,文章以城乡中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人们构建出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0.
探索中国乡村的未来走向,除了建设乡村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确乡村独特的价值存在。文章以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为例,对其乡村社区营造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探析如何用协同设计的模式组织村民参与建造及社区活动,促进乡村社区营造的实现,为当下的乡村设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