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语的搭配常是约定俗成的,总有一定的稳固性,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词语与表现对象之间的不等式就出现了,显示了超越常规的搭配现象,这时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比常规搭配更高一筹,语言的召唤力与张力会成倍成倍的增长。动宾搭配的谓语部分,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句子的信息焦点,语义重心,按理说,说写者要完成的传递信息的任务也基本实现了。可是善于创新的说写者总是不满足已有的成果的,他们冲破被动宾搭配的常规,设置了反常搭配的召唤结构,其语义弹性和张力,以及语用效应都大大增强了,有时甚至有着不尽的欣赏情趣和美学价值。动词谓语常带表受事或结果等名词性宾语,规则一条。但同样是名词性宾语,跟动词谓语搭配,有时让你吓一跳,反常得真够可以了。“没大没小,乱跑舌头.”(刘绍棠《眼里的村》,《人民文学》1991年第4期)  相似文献   

2.
量词“个”和助词“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本语法书在讲“个+谓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举了下面这样的例句: ①你们可倒跑了个快。②妇女们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 ③两个师爷闹了个下不了台,……作者认为“个+谓词性成分”是体词性词组。“自然可以充当宾语”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讲“个”“跟动作有关的用法”时谈到,“动+个+形/动”,“‘个’的作用跟引进补语的‘得’相近。动词可带‘了’”。举例有:  相似文献   

3.
有些讲古汉语的书,对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10次印刷的《古代汉语》上册270页) 动词对于其宾语含有“使他那样”的意思的,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第3次印刷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增定本74页) 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格式也叫使动式。使动用法或使动式是指动词对于宾语包含有“使它  相似文献   

4.
双宾语三题     
一、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一个动词带上两个宾语,两个宾语间互不发生结构关系。形不成语言单位,这是一般双宾语的特征。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近宾指人,远宾指物;二是近宾、远宾都指物;三是近宾、远宾都指人。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在两个宾语都指人时,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结构关系,这就突破了“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要求,值得注意。如: ①大家叫她祥林嫂。②职工们都称他好管家。③我从小就唤她“芳妹子”。“她祥林嫂”、“他好管家”、“她芳妹子”都近似名词性主谓短语,“她”“与”“祥林嫂”、“他”与“好管家”、“她”与“芳妹子”可以分别发生直接陈述关系,主谓之间可以加逗号,也可以加“为”、“是”之类动词,构成主谓句。如果  相似文献   

5.
谓语动词后头的名词、代词一般是宾语,但是谓语动词之后的数量词,有的是宾语(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是动作涉及的对象),有的是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等)。因而存在着宾补辨析的问题。1.1谓语动词之后的数词+动量词一般作补语。如: ①祥子一边吃,一边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老舍《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6.
说“炒”     
“炒”的本义,《辞源》释曰:“煎炒,火乾。”《现代汉语词典》讲得更明确更通俗;“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并随时翻动使熟,一般先要放少量的油……”释文体现词性,显然“炒”是动词。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词根,构成“炒菜”、“炒肝”、“炒货”、“炒米”、“炒面”、“炒勺”、“单炒”、“热炒”等词语。直到现在,“炒”的本义,仍是常用常见的。  相似文献   

7.
“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是 的字词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A”).例如: ①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鲁迅:《社戏》) ②村长是外来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另一种是“是 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等词语 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B”)。例如: ③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9.
在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汉语》的改病句作业中有这样两个病句:“他一往深情地注目着我”。和“她的家庭负担很重,我们应该帮忙她”。要求学员从语法上分析错误的原因。可是多数学员都不会做这两个题,有极少数学员把病句改对了,但不会分析错误的原因。下面试分析一下这两个病句错在哪里。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是指那些所表示的动作可直接涉及或支配其他事物,即它的后面可以带宾语。例如“我看书”,“他写字”,他们去商店买东西”,“我们热爱祖国”等句中,“看”、“写”、“去”、“买”、“热爱”等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后面都能带宾语  相似文献   

10.
Ⅰ.关于“M_1+(D+M_2)”现代汉语的主谓结构最常见的格式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用M_1代表充当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用(D+M_2)代表充当谓语的动词性短语,便得到一个主谓结构的语法表达式:M_1+(D+M_2) 其中“+”表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2期《“的”字词组的构造与功能》一文谈到,“是……的”句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是”为动词,表示判断,“的”字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词组,作“是”的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判断句——笔者)。另一种情况是,“是”为副词,表示强调,“的”是语气词(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动句或形句——笔者)。这两种情况即两种句式有时不易辨别,文章提出了两种区分方法。一是用“抽出法”:表示强调的“是……的”可以抽出来,全句结构不受影响,语义不变;表示判断的“是……的力不能抽出来,抽出后要么句子结构不完整,要么语义有变。一是看否定形式:表示判断的“是  相似文献   

12.
A+是+B 这是逻辑中表示性质命题的典型表达式。从语法结构来分析,“A”是主语,“是”是动词,“B”是宾语,这是个判断句。从语用结构来分析,“A”是话题(主题叙述的出发点),“是+B”是述题(对话题所作的说明)。如果作语义分析,“A+是+B”可以用来表示等同或归类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示特征(这小孩是黄头发)、质料(那两套茶具是唐山瓷)、领有(这间教室是一个门)、比喻(人眼是秤)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 反义词语,是意义相反的一对或一组词语。在语言词汇里,反义关系可以建立在词和词之间(如“大——小”)、词和固定语之间(如“卸责——引咎自责”)、固定语和固定语之间(如“扬汤止沸——釜底抽薪”),也可以建立在词和词语之间(如“难、困难——易、容易、易如反掌”)、词语和词语之间(如“小户、小门小户——大户、高门大户”)。过去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词只可能和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这种理解,我们觉得失之狭窄。反义词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矛盾、对立的事物现象认识并加以对举而后形成的。与某词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并可以对举使用的不见得只能是一个词,也可以是诸个词,甚至可能会包括一些固定语。上面我们已举出一些例子,我们不妨再看两个  相似文献   

14.
词义相同或相近而词性不同的词能否被确定为同义词,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不同词类的词,只要意义近似,也就可以属于同义词。”(1)还有的学者持截然相反的意见,认为“只有词性相同的词,才有可能在彼此间建立起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读了马宁同志《“没有六十”和“没有六十了”》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3期25页),觉得该文夸大了“了”在区分“没有”一词词性时作用。“没有”一词确有动词、副词两个词性。语法上管它叫兼类词。但靠“了”这个虚词,是不能分开特定语言环境下“没有”的词性的。再说例中“A:有六十了吧?B:没有六十了,我都六十四了。”其中的“没有六十了”本来是是句不通顺、不规范的语句,怎能拿出作例证来区分“没有”的词性呢? 请看下面例句: A:今天下午植树,领导要求你班出六十个人。B:今天星期天,同志们都回家  相似文献   

16.
通过眼动实验考察了语篇背景对不同类型句子语义整合过程的影响。句子类型有3个水平:(1)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选择性限制; (2)宾语符合选择性限制, 但是违反了世界知识; (3)无违反。语篇背景有2个水平:(1)中性背景; (2)校正背景。在中性语篇背景下, 句子(1) (2)是不合适的; 而在校正背景下, 三种句子都是合理的。24名大学生被试自然阅读的眼动数据表明, 违反动词选择性限制的目标词上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 在中性背景下比在校正背景下长, 注视点个数也更多; 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 语篇背景的效应只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两个指标上显著。这些结果表明, 当句子中的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选择性限制时, 语篇背景影响了宾语的早期和晚期加工。而当宾语只违反世界知识时, 语篇背景的作用体现在晚期阶段。语篇背景对当前信息的整合是动态的过程, 并不是只能在固定某个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后边的词陈述前边的词,前后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样的词组叫主谓词组。这种词组,不光只有主语和谓语,也可以有宾语种或补语、形成主、谓、宾、补等类型。这种词组,主、谓双全,表意完整,单独运用,就是句子;只是用在句子当中,它便失去了独立性,只能充当句子成分。如“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客观标准”,这是一个由主、谓、宾等组成的主谓词组,单独运用,且有一定的语气,句终有较大停顿,它就是句子;但在“我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客观标准。”这一句子中,它失去了作句子的独立性,只用来充当全句的宾语成分。现代汉语中,由主谓词组充当各种句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或因句子结构的需要,有时将宾语前置到谓语前,并在前置的宾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是”字或“之”字,这是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在这种句型中,“之”、“是”起什么语法作用,属于哪类词,目前语法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助词说,助词“之”、“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种,代词说,代词“之”、“是”复指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词汇又是语言发展的先导。随着社会的前进,必然会增加词汇量,扩大词的义项及用法,以丰富语言,提高其表现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汇量的增加及义项、用法等的扩大手段很多,名作动用就是其中之一。对名作动用的规律及特点本文不作全面的论述,仅就其特点之——形象意义进行一些探讨。名作动用在语言现象中并不罕见。在句法功能上,一些名词作谓语后,可以带状语(见例①、⑤)、补语(见例⑥、⑦、⑧)或宾语(见例②、③、④),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等(见例③、④、⑨),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再对其表示的  相似文献   

20.
“大肚子”病句指的是句子冗长,读起来别扭拗口等毛病。有些冗长的句子因有一连串复杂的成分,多层关系交织在一起,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标点错误、多余或残缺等“并发症”。句子冗长这种“大肚子”语病可以说是写作中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中尤以句子的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冗长和宾语前的定语冗长这两种病句更为常见和突出,不但一般的译文、报刊和书本上经常会出现这类病句,就是一些名人、大家,乃至著名的语言学家手上也会有这样的败笔,让人时有所见,这里特举数例以资商榷、研究和鉴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