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维摩经》的古代汉译诸本中,支谦译本与罗什、玄奘的译本在一些地方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不二法门""菩萨佛国""文殊探病"和"菩萨行"等内容的翻译上。若以今存梵本《维摩经》为参考的话,则三位古人的相关译文,惟支谦译文与今存梵本《维摩经》保持了更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意味着除了"理滞于文"的特色之外,支谦译经同时还兼具着"理达于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我国的宗教。佛教在诞生之初的释迦牟尼时代,还只是印度半岛的地区性宗教,之后历经多次部派分裂,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传遍周边邻国。大月氏国的胡韦色迦王派遣使者伊存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至我国传授佛经,开了佛法传入我国的先河。据佛教典籍等相关资料看来,从后汉至宋,大月氏来华译经的僧人有支娄迦谶、支谦、支矅、支法度、支道根、支施仑、支强梁接、摄摩腾、竺法兰、昙摩难提、僧建、实叉难陀、弥陀山、道泰、竺法护、聂道真、聂承远等17人,译出202部515卷经律论三藏,蔡愔从大月氏带回优填王画的释迦倚像,佛法僧三宝俱全,故曰大月氏国是第一个将佛教传入中国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无数中土僧人为求取真经,穿越茫茫沙漠,舍生忘死前往西方,也有无数异域僧人为弘化佛法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据记载,从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到洛阳,翻译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至汉桓帝时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到洛阳译经,到昙柯迦罗、昙无谛开中国佛教戒法之传承,为中国早期佛学流布奠定基础,为佛法的长远弘传规整戒律,继之其后,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使佛法大放光华,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尤为伟大,堪称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译经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国时代,以吴国首都建业为中心,最为活跃的佛教代表人物当推康僧会与支谦.支谦之先祖为月支人,出生于洛阳.他积极地向知识界宣扬佛法,并翻译了很多佛经.康僧会之先祖为康居人,出生于交趾.出家后,一边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佛法,一边从事翻译事业.本文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康僧会的布教、翻译活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作些探讨.康僧会传记方面的第一手史料为《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的《康僧会传》及《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传》.下面看看他的传记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在翻译佛经时曾经采用过同化与立异两种策略。同化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是早期译经家在人地两疏状况下的无奈选择;而立异于中国文化以恢复印度佛经的本义,则是译经家们在人地两熟后的理想和追求。但佛经的流行程度,却非取决于译经家的意愿和声名,而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佛教在异质文化中的适应能力与中国传统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在译经策略上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德性之一的"谦"德,一般指谦逊、谦卑和谦虚.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阐述了"谦"的含义和根据,而且还论证了"谦"的价值.一般认为,"谦"的价值在于其有益于修德、为学、待人和持业.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谦"德,以至于出现了某种过谦的倾向.西方亦有"谦"的传统,不过与中国古代的"谦"德相比,西方的"谦"德不易走向极端化.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正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但"谦"德仍然有其价值.我们应当在接续传统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方"谦"德的有益成分,以重塑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谦"德.  相似文献   

7.
宋代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设立了译经院。为了维持译经事业的进行,国家开始了专门培养梵语翻译人才的伟大创举,先后两次各招学僧50人进行培养。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悉昙章、声明及梵经义理等。维持了近百年的译经院为宋代的佛教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惟净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而成为一代译主,其他人中有的在译经中担任重要职位,有的则为西去求法作出了贡献。宋代这一专门培养译经人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分别功德论》,5卷。大藏经题署“失译,附《后汉录》”。本文从词汇角度对《分别功德论》进行考察,认为这部经不是东汉译经,它和其他东汉译经在词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与晋代译经更为相似,其翻译年代可能不早于西晋,甚至是东晋。 王毅力,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相似文献   

9.
《周易》所建树的谦德谦道,本质上是对事物规律敬畏的态度,对事物变化之度有效把握的智慧和以无私念蔽障为前提的道德修养,它实质上体现着进取的辩证精神。这是谦之体。《周易》还多方面说明了谦之用,它可以给人带来一谦而四益及规避风险的极大利益保障,也就是"扌为谦"的"无不利"。  相似文献   

10.
较之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卓有成效的白话译经,天主教在这方面要相对滞后,直至1968年才出版《思高圣经合订本》。此前天主教内也出现过对白话译经的提倡及实践,但较之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只是个别修会的努力和部分圣经的翻译。本文基于民初天主教部分期刊史料,对天主教内白话译经滞后原因作初步探讨,也兼及与新教《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