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坚持主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志,总要作一个慎重声明,例如说:“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1辑,第202页);“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4期第10页)。  相似文献   

2.
一 自然相似律 自然相似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既不可能与别的事物完全不同,也不可能与别的事物完全相同。换言之,对客观事物间的关系而言,相似是绝对的,相同和相异都是相对的。 现在,我们假定客观事物间的相同关系是绝对的。则必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客观事物是完完全全地重复存在的。我们知道,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都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思维是一种与辩证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用绝对同一、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是一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是形象思维类型的,也可以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类型的。绝对同一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本特征。所谓绝对同一观点,就是否认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不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它认为“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种绝对同一的观点必然导致形而上学思维的外因性、孤立性和静止性。所谓外因性,即不是从…  相似文献   

4.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因而人们的概念也跟着变化。但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反映在思维中,就是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概念应该明确,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始至终必须保持同一,不得偷换。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绝对真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绝对真理包含二层意思: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们的认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不能被推翻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是指“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  相似文献   

6.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关系,这是矛盾学说中比较重要而又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大体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其一,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二,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其三,认为同一  相似文献   

7.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正像阴与阳、上与下、正与反等等对立面一样,是相比较而区别、相同一而依存.没有“非形式化”,也无所谓“形式化”、没有“形式化”,也无所谓“非形式化”,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为人类的有效思维效力、为社会进步服务.将“形式化”孤立起来,绝对起来,脱离人类思维实际,是形而上学,正如将“非形式化”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是形而上学一样.人类的思维发展史证明:理论思维逻辑的“形式化”是在“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的.先有“非形式化”而后有“形式化”,“形式化”的逻辑形式与“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并非绝然割裂,而是相得益彰,各显威风.  相似文献   

8.
“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哲学范畴它不同于政治用语,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到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论述过“斗争”的意义。“斗争”概念在辩证法史上的演化过程,反映了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之辩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零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们关于概念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过窄的毛病。经典作家,包括黑格尔、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概念的论述,当然是有权威性的生动的,但是应该看到,他们的论述主要是在辩证逻辑的范围而不是在形式逻辑范围中的,他们论述的“概念”基本上属“深刻概念”和“科学概念”。归结起来,可以用这句话来说明“定义过窄”的问题,即: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总和的思维形式。”第一,所谓“客观事物”指何而言?“客观事物”极易与“现实中已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混为一谈。于是那些在现实中尚未和暂未存在的客观事物,如“共产主义社会”之类的概念就不知所归,“飞碟”这类假说概念便不能被视为概念或只能视为“虚概念”(甚至“虚假概念”,“空概念”),“虚概念”的种种问题和争端由此产生(关于虚概  相似文献   

12.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有直接联系。本文试图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简要阐明词义的社会性。1、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词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折。从社会性出发,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在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把思维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用词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直觉思维,什么是灵感?直觉思维与灵感是不是同一心理现象?如果不是,它们又有什么区别,什么联系?对于这个问题,看来心理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倾向于认为,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如苏联心理学家A·H·鲁克在其所著《创造心理学概论》的第八章《直觉和创造》中,主要谈直觉与创造的关系,使用了“直觉猜测”、“直觉推理”等概念,也有几处出现“灵感”,“顿悟”等词,显然是把直觉思维与灵感作为同一现象来对待。(见该书113~12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认识的第一阶段的感性认识,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的呢?国内的多数哲学著作都以“直接反映”来表达这个过程的特点。有些哲学教科书这样写道:“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生动的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在感性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见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版第167页)面对现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形势,根据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实践形式的发展,“直接反映”论还能确切地说明感性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吗?本文试就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  相似文献   

15.
仁学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或要义可以概括为七点 :仁的第一义是“生” ,第二义是“爱或博爱” ,第三义是“理” ,第四义是“全” ,第五义是“公” ,第六义是“一” ,第七义是“通”。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始点 ,爱是生命的守护神并赖以同一的基础。只有公和仁爱 ,万物才能同一 ,万物同一了 ,无隔相通了 ,天下才会和谐而美满。这些既可视作仁学的内在逻辑 ,也是仁学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述评杨克俭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既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70多年以来(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哲学家施韦兹提出生态伦理观至今)东西方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应把“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是自然界万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类才是衡量生命和非生命实体能否存在的唯一的价值尺度。生态伦理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既得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第二种观点极力主张把“生态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不过是它的忠顺奴仆,人类只有听从自然的摆布,尊重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学只有奠定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才具有现实的绝对意义,才能让人类真正避免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并由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回归自然”或“抑制增长”的生产方式和伦理原则。第三种观点是“生态和谐论”。它认为,片面强调以人类  相似文献   

17.
现代以来,道德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依据思维方式的不同,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划分为现代、后现代和超现代三个阶段,主客两分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分别是这三个阶段蕴含的思维方式。与这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形成了绝对道德、相对道德和生成道德三种前后相继的现代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18.
可能世界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简单谈谈这方面情况,以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批判和借鉴。1.分析哲学可能世界理论起源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弗雷格在他的著名文章“论涵义与指称”中,通过对同一命题a=a和a=b的分析得出结论:任何完备的语言表达式(他  相似文献   

19.
人类思维已经有了三百万年的历史。今天人类发达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那么,人类思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有些研究者认为,思维的进程是一个神秘的过程。艾克尔斯在大脑研究中曾经卓有成就,但他认为,“我能相信,当涉及到人的身体时,进化论提供着足够适当的解释,但是这个理论完全不能给我解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起源”(转引自《现代心理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他还认为,引起经验独特性的思维,“只有求助于某些超自然的起源才能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读了“哲学研究”第3期发表的金岳霖同志的“论真实性与正确性底统一”一文以后很高兴。它是一篇有战斗性的文章。它指出真实判断和客观事物是统一的,指出正确的推理形式和真实内容是统一的,并指出“否认思维规律或者(甲)这样的判断的客观基础是资产阶级的逻辑思想,根据这一看法来使正确性和真实性分家也是属于资产阶级逻辑思想的范围的”。这些论点,我都是同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