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沟,即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正是这种心理距离常常引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冲突的结果或者一方屈从于另一方,或者两败俱伤,给两代人的关系带来更大的裂痕。当代青少年与父母辈的代际冲实较为普遍,双方各有许多难言之隐,对此,有人担忧,有人叹息,有人失望,根据笔者的理解与体验,代沟并不可怕,代沟可以超越。其实,代沟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非是当代青少  相似文献   

2.
代沟,即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正是这种心理距离,常常引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其结果,不是一方屈从于另一方,就是两败俱伤,给两代人的关系带来更大的裂痕。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需要适应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适应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心理机制分别称为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文章首先阐述了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的有关内容,并指出两性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移情和系统化的不同组合,同时对其进化意义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名利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与具体体现,对人生、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以孔、孟、荀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追求名利、取之以道、重名轻利的名利观,充分体现了儒家对待人生名利的真性情、大智慧、高境界,引领着人生和社会真、善与崇高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内观疗法与森田疗法并列为两种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具有东方文化色彩。本文从不同方面对集中内观疗法与住院森田疗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8,(6):1524-1529
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如何深化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联系,促进其对心理学的贡献成为了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以梁漱溟、熊十力和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们在批判性接纳科学心理观的基础上,主张心理是多层次的存在,强调了心理的自觉性、能动性、生成性、道德性等内涵。新儒家的心理观既能启发本土学者妥善解决中国文化与心理的关系,又能推动建立一种既关注大脑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又蕴含本土内涵的综合心理观。  相似文献   

7.
内观疗法与森田疗法并列为两种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具有东方文化色彩.本文从不同方面对集中内观疗法与住院森田疗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知识学习观量表》,探讨了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和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在总体上还是建设性的;(2)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比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更具建构性;(4)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知识学习过程观、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是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9.
经典真分数理论信度观和概化理论信度观是当代心理测量学中的两大信度理论。该文简要地介绍了两种信度观的基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信度理论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文章认为:概化理论信度观在理论假设、测量误差源的综合分析技术、测量条件的推广研究等方面,比经典真分数理论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概化理论信度观注重所测心理特质的单维性和方差分量估计上的负值现象等局限性,大大限制了概化理论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文章指出,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没有哪一种信度理论能够包容或取代另一种信度理论,由此提出了当代信度理论合理使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圣经》的上帝观与《论语》的天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中的上帝观与《论语》中的天神观 ,在形上、形下的概念范畴中 ,异中有同 ,即二者同为至上神 ,高于人类之上 ,令人敬畏 ,同样具有明辨力和赏罚力。同时 ,上帝与天又都显现于人事尘世之中 ,通过世人的生活展示了自身的存在 ,最终都具有了道德意义 :爱、善、义、信、美、真等 ,从而将其体现的形上之义和形下之义合而为一 :“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念 ,寄托了《圣经》与《论语》各自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以及各自理想与希冀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1.
早期心理学家们主要采用量表法对自由意志观的构成及其与责任归因、惩罚态度、控制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采用另一种方法考察民众的自由意志观及其形成,以及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否相容的问题上民众持何态度。已有研究表明,自由意志问题的相关心理过程要比预先的设想更为复杂,很可能在不同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几种心理机制分别存在。今后的研究需要针对具有不同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或社会特点的人群,采取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引入更多心理变量,进一步考察该问题的内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健康中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大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能够统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来引领大健康事业之实践,这一价值观即大健康观。探讨了什么是大健康,并尝试对大健康观做出定义。论述了构建大健康观需兼顾的几个层次,即健康议题领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文化自觉性、健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具有的价值优先性和系统性。论述了大健康观的构建过程中,健康议题所处的社会实际是健康普遍性原则的基础和保障,并从社会、国家、民族、时代几个层面,论述了构建大健康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体验哲学和体验认知的蓬勃发展,在语言理解中出现了强调经验作用的新观点,这就是语言理解的体验观。其基本观点是语言根植于知觉和运动,语言理解就是对语言所描述的情境建构心理模拟。这种模拟是以理解者的身体的、情绪的和社会的经验为基础的,因此语言理解实质上是对语言所指代的情境的心理上的经验重演。在语言理解的体验观中,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和语言的神经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长期探究的重要议题。精神分析学家对身心关系具有诸多独特见解,具体表现为:身体是心理的基础,身体是心理的象征,身体与心理的交织。此三种观点不仅反映出不同精神分析学家在方法论、认识论以及本体论上的差异,也蕴含着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的理论脉络。厘清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身心观,既有助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寻求一种主客交织的研究视角,也可为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身心关系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公平正义观都源于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现象的深刻反思,并且他们都极为关注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关注实质正义。马克思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现实人的不平等状况,而罗尔斯则从逻辑设定的无知之幕之后引申出正义原则;在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上,马克思是革命式的,而罗尔斯则是改良式的。马克思与罗尔斯在公平正义观上的紧密联系和迥异的学术见解,对建构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公平正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重视和要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视诚对信的根本制约关系 ;重视和要求对善的不懈追求 ,寻求诚信的正当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生态和谐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狄明  詹兆雄 《天风》2007,(3):38-41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吸收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中的重要思想资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基督教的经典中挖掘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发展基督教生态神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整理概括为“十观”:创世观、平衡观、位序观、回归观、眷顾观、监督观、惩罚观、平等观、一体观、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对儿童自然人性、纯真天性的崇拜与向往体现了他对纯真人性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和"灵魂前存在"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两大理念。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个人生活经历、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也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对于当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8,(6)
中国传统友善观强调"仁爱""孝悌""贵和"的道德价值观,它们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根源。面对现代社会结构变迁日趋公共化、道德追求日趋平等化与人际交往日趋功利化和网络化,社会更加期待友善,而传统友善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友善观的价值精髓,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一种新型的友善观,完成友善观的现代转型,不断赋予友善观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军 《心理科学》1999,22(5):471-472
1问题的提出中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侯,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性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接班人,对各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