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崇拜,并拿来作为行为指南和榜样,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日本的民间信仰,或称"基层信仰"是一种非宗教信仰.是以日本固有的"八百万神众"为对象的神祗信仰,代表了依赖祈愿占卜、信仰奇迹咒术等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的观念领域,与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都曾为七夕竞相"折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妙诗佳词,我们不妨驻足回首,温习下七夕的来龙去脉和它浪漫的文化内涵。起初,七夕和星星有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现存文献中关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七福神是传说中能为人间带来福德的七位神,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七福神的神迹遍布全国,多为七神七社(庙),因此,在每年正月祭祀巡拜七福神成了一种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似文献   

4.
"南蛮时代"指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是天主教风行日本和遭受残酷镇压的历史时期.在日耶稣会利用日本战国末期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无序状态,通过适应传教策略,满足了不同阶级的不同需求,以廉价的成本,使耶稣会获得了数十万教徒的丰厚回报.然而,及至封建统一政权重新建立并开始整饬统治秩序时,天主教在政治和信仰伦理领域的"异端"成分凸显无遗,立时成为统治者整肃的对象."天主"在日本的寿终正寝,正是"事所必至、理有固然".  相似文献   

5.
《法华经》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经典。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讲经的事情未必是事实,但他所著的《法华义疏》是在日本完成的可能性很高,①可以说最晚在奈良时代初期,《法华经》已被日本人所关注了。奈良时代,《法华经》作为护国经典及忏悔灭罪的经典被信仰,同时也成为法相宗、三论宗等各学派研究的对象。到了平安时代,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奉为"皆成佛道"的经典,也可以说确立了《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此后,镰仓时代的日莲  相似文献   

6.
江户时代,中国道教修行者澄相公进入日本。他将自己所传承的道教特有的生命哲学、医学理论和修炼技术传授给日本居民大久保道古。大久保道古信受奉行,明确表达自己的道教身份认同。他著书立说、借医行道、授徒传道,开展着自己的信仰活动。此为中国道教医学在日本的实践与传承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7.
冯鹤 《中国道教》2013,(1):28-29
星斗崇拜是中华文化古老的传统,《史记·天官书》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在古代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道教对之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星斗信仰体系. 2012年12月27-28日,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纯阳观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市道教协会与香港道教学院共同举办,以"研讨星斗文化,共弘华人信仰"为主题,是道教界、学术界首次以星斗信仰为主题开展的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比殷周两代的信仰因素及殷商与西周的"天命"信仰的异同,总结出殷商迅速灭亡的必然性以及西周制度和文化的创新,解释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基本格局的原因。在有强权没天理的时代,周公通过制礼作乐,构建起的一套完整的可以凝聚社会力量的信仰共同体,成为后世楷模,为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信仰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共同体即是打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烙印的政治空间,其内涵丰富,自成一体;周代的信仰共同体则是中国传统政治空间模式中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台湾人类学界刘枝万与李亦园两位前辈学者.其中刘枝万延续了日治时代流传下来的全岛性宗教寺庙庵堂普查方法,继而转入道教建醮仪式的调查,独沽一味,针对道教派别与从业人员的分类,以及道教仪式的细腻描述.其方法学是依照日本民俗学的作法将调查对象巨细靡遗地描述以便完整保留.相对地,李亦园在战后从福建到台湾学习人类学,从台湾原住民宗教研究转入汉人宗教研究因而重视代表整体汉人文化的民间信仰,其研究特色是采取宗教人类学理论来涵盖性地检视汉人宇宙观与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的关系.其方法学是采取欧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重点性与选择性的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12.
奶奶的七夕     
正七夕按说是年轻人才在意的浪漫情人节,而我年过九旬的奶奶,却年年都要郑重其事地过七夕。爷爷是牛郎,不到30岁就英年早逝。奶奶是织女,她带着一双儿女苦熬日月。即使天人永隔,奶奶依然愿意相信,七月初七,是爷爷和她相会的日子。七夕,天蒙蒙亮,奶奶就早早起床了。她对镜梳妆,换上最得体的衣裳,洒水打扫厅堂,在爷爷的照片前上香、摆好贡品。然后奶奶开始生火做饭,她总要  相似文献   

13.
正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神祇信仰要介绍春秋战国时代的无神论思潮,首先要明白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信仰着哪些神以及如何信这些神。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普遍信仰着天神、地祇(地上的神)和人鬼(即人死后所成的神)三大类为数众多的神祇。天神最重要的是"帝"或称"上帝""天帝"。大约由于帝在天上,所以帝又往往被称为"天",就像当时把泰山神称为"泰山",把黄河神称为"河",后世把韩愈称为"昌黎"  相似文献   

14.
岳清华 《天风》2021,(1):37-39
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与教会对牧者的生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教会牧者在基本信仰和属灵原则不能更改的前提下,其观念在某些方面必须与时代同步,其理念也不能落伍或偏差.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牧者当有所为,一个牧者是否合格将直接影响一间教会的兴衰.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思想当代牧者的当"所是"与当"所为".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发展史是从原始的神灵信仰形态向高级宗教信仰形态进化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祭祀始终是架构神道教的重要支柱,其历史甚为久远,迄今依然发挥着维系日本人神道信仰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自日本律令时代直至当代祭祀制度的确立与演迸;并从祭祀的主客体、运作理路与形态上,概括了规范化神社祭祀的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广东新兴县梭榔七乡六祖轮斋习俗为例,探讨习俗仪式背后的信仰共同体的形塑与村庄联结过程。民间社会以禅宗六祖慧能作为信奉对象,形成特定的祭祀活动与供奉规则,构成相对独立的祭祀范围。随着六祖信仰的传播,不断有村庄借助历史记忆建构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合法加入供奉慧能的轮斋圈。为了满足民间祭祀需要,出现了"坐坛"与"巡游"的神像分工,并延展出相应的内外祭祀圈层。轮斋圈层的建立联结了不同的村寨人群,促成新的地域共同体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正>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节庆种类很多,从节庆性质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些现代特色节日也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些都是文化的缩影与楹联有着密切的关系。纪念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与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星辰信仰的神秘化、道佛二教的北辰北斗信仰、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等几个方面 ,对道教与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虽不是直接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 ,但它是把折衷了道教的密教北辰北斗信仰作为媒介 ,间接而持续地接受了道教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出于对社会新兴宗教、民俗现象的关注,本文以日本"水子供养"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首先对"水子供养"进行源流演变的介绍。其次,结合佛教地藏信仰、地藏与儿童关系以及日本儿童观的文化背景,深入阐述这一新兴宗教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再次,就日本战后"水子供养"兴起的现实社会背景作简要的说明。最后,通过总结日本"水子供养"的研究,强调从当代新兴宗教的发生发展的角度要正视宗教发展规律,充分关注信仰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现代精神难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有神论的批判,从而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实现了对现代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克服,拯救了人类的信仰精神。旧唯物主义因缺乏主体意识和内在的超越性,无法承担起守护和捍卫人的崇高的信仰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旨趣和信仰追求,它为信仰精神的建构奠定了真实的根基,敞开了信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有机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科学地回答了"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一精神难题,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