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作人在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文艺批评上都卓有建树和影响.五四时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周作人.阿英曾评价道:"批评方面,<自己的园地>一辑,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①  相似文献   

2.
历代学者多认为<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浙江上虞人魏伯阳所作.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考察与分析,确认"郐"地并非作者籍贯,"鲁国"与"会稽"具有一致性,"会稽"是解开作者籍贯的钥匙,初步提出今本<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非一人而出于众手.其作者在齐鲁、吴越之问.  相似文献   

3.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易学的重要代表作,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会归"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之理,借<周易>言黄老说炼丹.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置于汉代易学的背景下,从黄老道家哲学与道教仙学的发展中,来探讨<周易参同契>如何托<周易>卦爻象为象征符号来隐喻金丹道之内涵,以展示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试论惠栋《周易述》的治易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述>是惠栋一生治<易>的结晶,是乾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易学著作,其主旨在于发挥汉易传统.作为引导乾嘉易学发展方向的易学著作,其治易特色可归纳为:尊汉法,以象数解<易>;重小学,以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解<易>;贯通群书,纳入多学科以解<易>;追求古义,改易经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运用<周易>的卦爻象和"河洛之说"来解释道教内丹修炼的原理,提出了"药之与物,二八河图.五贼运火,皇极洛书.法象羲<易>,按爻摘符"的道教易学思想;认为<易>的"河洛之说"及"卦爻之象"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对于道教内丹修炼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注用<周易>"河图"、"洛书"等理论,对道教内丹学中最重要的药物、鼎炉、火候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强调内丹术要循天地自然之道而行,法天地人三才之道才可以论还丹,并以<易>理来统摄天、地、人三才之道,从而增强了道教内丹术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将道教内丹术转为道教内丹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堉,精研律历之学,苦心孤诣,创造了"新法密律",乃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辉煌成就之一.在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朱氏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盲从空疏荒诞之论,力寻确凿精切之征.然而,朱氏也曾依傍<周易>经典,在<易>学哲理、象数模式等方面,援经立论,或阐发义理,或论证律例,涉及到<易>理与乐理、<易>理与乐谱、<易>理与乐器等内容.本文以<律吕精义>为主要资料,论述朱载堉的律学思想与易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周易参同契>被尊为"万古丹经王",与内丹学的形成关系重大,对<参同契>的成书年代和内容性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而相应地对内丹学的形成问题就有不同的结论.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的考辨成果的基础上,对<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问题作一综合的分析,厘清其种种歧异之见,而得到合理而相对精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孟乃昌推断:<周易参同契>东汉徐从事淳于叔通东汉末年魏伯阳三次成书.孟乃昌的推断证据充足.笔者推测,徐从事第一次成书时为一卷本,曾命书名为<龙虎上经>.淳于叔通第二次成书时扩为二卷本,大概没有变动书名.魏伯阳第三次成书时扩为三卷本,改书名为<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包含内丹和外丹.魏伯阳讲述的黄老养性之术中包括成套的房中术内容.其继承了马王堆帛书房中术服气与性交结合在一起的作法和贵精原则,吸收了西汉阴道重节制的内容.黄老养性术标志着内丹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宋高僧传>卷四之唐京兆大慈恩寺彦悰,据<开元释教录>等文献考证,即<后画录>作者彦悰,生卒年在610-690年间,唐人.而<续高僧传>卷二所载僧彦琮的生卒年是557-610年,是隋人.二人各有著作传世.由于名字相近,读音相同,生活时代亦接近,故后来多有将二人彼此混淆,以致张冠李戴者,包括正史著作中此类错误亦无幸免.文中对此一一予以辨析,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宋代以降,融会佛教诸宗已成佛教界主流,继而又与"三教合一"思潮相互激荡.明代的智旭,他既"究心于台部",又倡导融会诸宗、儒佛会通,他的<周易禅解>一书即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书中智旭把天台的无情有性与周易之铺天匝地、天台的止观并重与周易之乾坤刚柔、天台的四悉檀与周易的训蒙之道加以会通,并以周易的<井>卦解天台六即果位,以周易之<大有>卦解天台之"十界互俱"说.  相似文献   

11.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名臣和易学名臣,其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很有见地,主张"契"合人身,同时他以儒解"契",以易参"契",提出了对<参同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参同契>讲的道理就是人身的道理,<参同契>只说一身,其实一身即天地;他还详细论述了<参同契>中的"魂魄论";他以儒家的立场分析<参同契>,认为儒、道、佛三教的根源不同,修行工夫却是一样的.这是对明儒的一种反驳.他认为<参同契>和<易>所言许多道理都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参同契>和<易>的具体关系做过一些考察.这些结论在清初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参同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指归>是第一部直接诠释和阐发老子<道德经>宗旨的著作,其养生思想直接禀承老子且多有发展.<老子指归>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养生应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其方法则主张"清净为本,虚无为常";"为之未有,治之未然".  相似文献   

13.
正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刘宠在会稽郡任太守时"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因政绩卓著被调到朝廷升任将作大匠(主管全国工程建设和手工生产部门的最高长官)。在他即将赴京履新之际,会稽郡治下的山阴县(邪若山)深山老林里来了五六位老人,专程赶来为这位已卸任的刘太守送行。老人们每人怀揣一百钱当面赠给刘宠,为  相似文献   

14.
<象征交换与死亡>是鲍德利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在鲍德里亚的众多著作中,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最重.鲍德里亚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从"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批判.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笔记本Ⅱ、Ⅲ时已经读过李嘉图和穆勒的著作并且极有可能做了摘要,他在<穆勒摘要>中试图阐明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穆勒摘要>和笔记本Ⅰ在主题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它的水平高于笔记本Ⅰ,可以依据<穆勒摘要>推测笔记本Ⅱ中"遗失"的内容,并且把<穆勒摘要>看做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丁若镛是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写了500余卷著作,收录在<与犹堂全书>中,其有关易学的著作有<周易四笺>二十四卷和<易学绪言>十二卷.在解<易>的方法上多继承我国汉代以来易学家的诸种方法,尤其注重互体和爻变,本文旨在探讨茶山的象数解<易>之法,以探析他的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岳宗伟 《学海》2005,(5):202-204
学术史研究,过去基本上是沿循"因书求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和"因人求学"两条路径.从刘歆<七略>到章学诚<校雠通义>,属于前者,侧重于从文献的传衍揭示学术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献学的进路;从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到黄宗羲<明儒学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著作,如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类属于后者,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学术在学人之间的传承,基本上是列传式、学案体的模式(当然又可细分为史学和哲学两条路向).而我们目前所耳濡目染、俯拾皆是的,就是这种列传式、学案体的学术史著作.  相似文献   

18.
陶磊 《周易研究》2004,(4):66-70
孔子老而好易,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子思受孔子晚年之教,他的思想中也有受易学影响的痕迹.郭店楚基竹简中的儒家著作,学界一般认为是子思学派的著作,这批竹简中也有深受易学影响的痕迹.从这些事实来看,<史记>所载孔子与<易>关系的事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刘丽芸 《美与时代》2005,(11):78-79
周作人曾言,小品文的兴盛,必定在一个王纲解纽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品文的发展印证了周作人这句名言.30年代小品文杂志的兴盛,特别是林语堂创办的三份杂志<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及其提倡的闲适性灵小品文,在当时文坛尤为引人瞩目.而30年代由林语堂提倡闲适性灵小品所引发的小品文之争,更是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易学家赵汝楳,在其易学著作<易雅>与<筮宗>中,提出了以"系辞之情"论"吉凶悔吝"的易理观,以"心筮之妙"为"蓍筮之本"的占筮观.赵汝楳将兼具象数与义理两方面内容的易学传统思想与宋代理学思想相融合,力图将原始巫术性质的神秘主义纳入可控制可调整的道德修养的范围,从而表现出探索心灵与外物、道德智慧与卜筮象数之关系的努力,这也正是其思想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