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抓两手”(“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和“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的这一说法,既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种立场、观点,又是观察社会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尽管这一说法在实践上还没有能完全实现,但是,在理论上似乎已经属于“无需论证”的课题了。但是,“两手抓”和“抓两手”这一说法是不是只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之间?我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也同样存在“两手抓”和“抓两手”的问题。由于这个“说法”还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因而在客观上影响了精神…  相似文献   

2.
弘扬民族正气反对封建迷信安孝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近年来,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偏重前者而疏忽后者,存在为官一任,抓物质文明建设是硬件,政绩显眼,易被人承认;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苏州市伦理学会成立半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宣传活动。1.坚持正确方向,明确指导思想。《学会通讯》第2期印发了苏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强道德建设》部分,供会员学习,使大家明确了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内容和任务,使伦理道德教育有了正确的方向。2.举办马克思主义伦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张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给我国的文化事业带来了蓬勃生机,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的旧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旗帜精神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等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和成果的进步状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理想、制度、道路等价值追求的本质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核心价值、根本原则等理想导向方面与红色文化旗帜精神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旗帜精神,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强化意识形态标识,坚定道德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培植精神家园等。精神文明建设应立足于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发挥红色文化基地的功能,注重创建活动的规律性、群众性和过程性,促进文明创建活动层次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十几年来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成绩斐然。纵观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人们获得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展开,同样,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部门、仍在不同种度上存在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建设、法制建设等“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干扰着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全面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对“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好“一手软、一手硬”的问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保证、事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位的新认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是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以德治国"方略、"文化利益"共享、"主旋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色内容;"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高度重视理论建设、重视网络技术和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是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途径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齐文化的“利”、“礼”关系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宁光庆一任何新的精神文明都不是凭空产生或由少数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它的产生,需要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新的营养。恩格斯曾说过:“新精神文明的产生除了经济、政治等现实的前提和条件外,历史文化所提供的条件,甚至...  相似文献   

10.
道德建设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任务和具体内容,为我国新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页)  相似文献   

11.
深圳经济特区在我国的出现,虽然还只是短短的几年,但特区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喜人成就。特区的文化建设,起点极低,现在亦初具规模了:一大批文化设施的相继建成,从“物”的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阵地和条件;而一支庞大的文化队伍的茁壮成长,则从“人”的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尽管特区的情况比较特殊和复杂,但他们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去认真研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遗产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以《决议》的形式,再一次表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齐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丁华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因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了时代强音。对于齐文化研究工作者来说,深刻挖掘齐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齐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的评价漆玲“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现代化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十四大报告中,在谈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新水平”这一任务时指出:“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经营宗旨、指导思想、经营作风、职工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职业道德以及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等等。通常人们把企业的物(厂房、机器、运输工具、仓库等)、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强调,这种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些表述主要从观念文化或知识文化的角度来界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并揭示了这种文化建设无论历史任务、目标取向还是就其思想基础、社会条件而言,都具有新的属性。那么,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究竟“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一个“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应该至少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历史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功能性或适应性,四是普遍性,五是交流性。文化的历史不能不谓久远,它应该属于人类文明启蒙的成果。漫长的历史文明铸造了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宾馆的实践证明:中外合作企业应该理直气壮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掌握理论、培训骨干、两手齐抓,注重实效、广泛参与、寓教于乐,不断探索、常抓不懈”,则是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领。  相似文献   

19.
文化能否市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把××推向市场”的口号,大有作为普遍适用的公式推广到一切领域的趋向,并且明显地表现出“一刀切”、“一哄而起”的态势。如果这种推广明确地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也许并不违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衷。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这种“市场化”的趋向已在向精神生产领域(或者说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无限制地扩张,出现了把教育、人文科学、艺术生产部门等等等等不分青红皂白地“推向市场”的一系列“新举措”,于是“文化市场”这个术语似乎已经成为不证自明的科…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一谈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人们就觉得很难摆脱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这个困惑。李明华等四位同志的新著《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对这个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运用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作者首先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机制”与“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范畴进行了细微、认真的研究和阐述。该书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过去的失误,是其目标、任务“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缺乏有效的机钻顺障”(该书3页),要搞好社会主知微q文明建设,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