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醴陵釉下五彩瓷跃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可以看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实施是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本地文化知名度重要性认识的出发点。艺术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期望醴陵釉下五彩瓷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让世界共享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
陶瓷材料丰富的应用种类和成形工艺方法的便利性,以及现代艺术思潮表现新观念的多元化,不但增进了现代陶艺作品造型语言的多样化,也使现代陶艺造型语言的多元化表现形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张姝 《美与时代》2014,(12):64-64
在不同的时代、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艺术设计和追求。艺术陶瓷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所以要重视它的设计和理念。陶艺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形态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简洁和纯粹的,同时也是多功用和极具抽象性的。而且在烧制的过程中,釉和火的结合能带来意外惊喜,选择这个课题也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4.
现代陶艺置身于现代艺术之中,在创作形式与思维观念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代陶艺注重从文字、图形、色彩三大视觉元素的组合变化,结合艺术家创作的内心情感思想,表现出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感染力,从而达到观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李孟悦 《美与时代》2014,(4):127-127
传统与现代的对峙在每种经历了古典时期的艺术种类的现代发展过程中都是存在的,而这种情况在陶瓷艺术中表现的特别强烈。在传统与现代并驾齐驱的局面中涌现着不同类型风格的陶瓷艺术品,让人们在守望与拓展的步伐中徘徊无措,是该坚持走传统的道路还是应该摒弃它向现代艺术张开双手?它们的并存又有何意义?这一切如时空错乱般透过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繁荣起来的中国陶瓷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明显,传统与现代陶艺应在各自的发展中吸取对方的精华为己用,不断探索创新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应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创造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6.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者对艺术各有不同追求。陶瓷艺术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展现。儒释道文化在陶瓷上的展现古已有之,如唐三彩、汝窑、钧窑、青花等均以陶瓷为载体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作为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现代柴烧陶艺作品同时蕴含了儒释道的中心思想,相比其他陶瓷作品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柴烧取材于泥土,直接放在柴火中达到"凤凰涅槃"的效果,展现了佛教的"轮回"思想。作品古朴自然、落落大方,以手工成型为主,造型效仿古法、崇尚传统,遵循了儒家之"礼";作品釉面以天然落灰釉为主,木柴落灰在器型面上熔融成大自然恩赐的釉色,体现了道家的"无为"境界。以世界瓷都中国德化柴烧陶艺协会的作品为论证实例,从历史、宗教的角度论述儒释道文化在柴烧陶艺中的具体呈现,为柴烧陶艺作品的品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曾晶 《美与时代》2014,(9):112-112
以80年代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为背景,跟随现代陶艺发展近20多年的足迹,浅谈现代陶艺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陶艺发展对当代生活中的影响,以及现代陶艺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初步发展为起点,然后浅谈现代陶艺进入人们的生在,从陶艺介入环境、进入家庭,再到现代陶艺对人们审美上面的影响,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性便显得格外重要。由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具有丰富的寓意和独特的造型,将其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能使包装设计别具一格,在丰富包装语言的同时,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雍幼青  刘芳 《美与时代》2007,(11):114-116
自古以来,陶瓷器皿一直扮演着生活用具的角色.现代器皿陶艺除了仍维持其传统功能外,更加扩展了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成为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并发展成为具有广阔前景和艺术活力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一件好的现代陶艺作品必须符合当代文化精神,不但要具有单纯、明快、锐利、创意的表现特征,更强调将思想、观念融入作品中.陶艺家们的开拓创新使器皿陶艺具有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邓凯 《美与时代》2013,(11):77-78
在紫砂之都宜兴丁蜀古镇的青山田园环绕间,王亚平的工作室坐落于一湾小桥流水的静僻之处,这里明朗朴素,路径通坦,自然雅致,风格独具,别有韵味。周边栉比鳞差的陶瓷堆垛和比肩接踵的紫砂工坊,无不透露出浓烈的陶瓷艺术氛围,烘托出一幅纯朴、恬静、惬意的世外桃源景象。〈br〉 王亚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艺术的导化者在传承发扬紫砂陶艺的事业中不断开拓,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他以对传统紫砂制作的虔诚态度和现代陶艺创作的开拓精神,担当着以发展紫砂陶艺事业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带着传统走出传统,立足创新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纤维艺术造型从壁挂到软浮雕,延伸到空间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意象的表达,以形传神,通过形式美表达精神内容,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文化的冲突下,现代纤维艺术的造型应是传承和创新的统一,要创造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作品。应将传统与现代相融汇,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思想,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纤维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2.
现代陶艺应以现代人的情感及心理需求走入现代社会,形成一种具有无限潜在生命活力的文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陶艺欣赏的探讨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本文就现代陶艺的语言特征,现代陶艺欣赏与其他现代艺术样式欣赏的关系;现代陶艺欣赏对欣赏主体的要求以及现代陶艺欣赏审美心理过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春妍 《美与时代》2013,(7):103-105
徽州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为我们提供了浩瀚的图形资源。在这样一座内容丰富、形式完美、风格多样、技术精湛的艺术宝库中,无论是对对象的概括、抽象,还是对纹饰的组织、构成,都极具现代感。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几何纹图案与器物造型的完美统一,以及从中透露的有机性和情感性,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这给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特别是几何形构成中,如何改变设计的冷漠、机械僵硬感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荟芳 《美与时代》2014,(10):35-35
现代陶艺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其设计运用越来越多,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点。随着现代陶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实现的越来越突出,进行城市景观中现代陶艺设计的分析研究,其作用和价值意义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陶艺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陶艺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具备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启发能力与想象能力。可以说,陶艺教学对于陶艺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艺教学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造型是陶艺的重要艺术语言与内在情感的载体,可以体现陶艺艺术家的个人能力与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6.
林风眠是提倡"中西合璧"绘画的一代大家,他在20世纪初留学巴黎,现代艺术的浪潮促使他思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毕加索的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美学形式上都对林风眠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林风眠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表现元素,运用中国画笔墨结合色彩,同时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具有变革性却不失抒情写意的独特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们创造国际服装品牌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周代冕服制度中的十二章纹,唐代的团花、宝相花纹,明朝的禽兽纹样,还是清朝生动的江海山崖、龙凤纹等都可以用于现代设计。在传统服饰色彩中,我们不仅可以挖掘传统五色和间色用于现代设计,民间服饰中的色彩也可以用于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服饰自"服周之冕"开始就具备了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在这种服装形制下的服饰配饰、部件和造型都可以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服饰装饰手法同服饰纹样、造型、色彩等一样博大精深,无论是装饰工艺还是装饰部件都可以提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8.
线描,是一种简洁直观的视觉艺术语言,它没有时间空间之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然而线描,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艺术样式,源远流长。比如古罗马建筑上的绘画与浮雕,两河流域古老的线刻,古印度的宗教壁画,古埃及以及古希腊的雕塑等等,线描艺术无处不在,很早就开始传承。然而,只有在中国,无论是宫廷院体画师,还是文人雅士,民间画匠,都坚持用"线"作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根基,推崇笔墨、骨法的运用,使绘画造型变化多样。后来,在技法上总结了一套概括为"十八描"的线描技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把线描艺术的魅力发扬到极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玩具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元素不光包含了有形的物体,更是蕴含着文化、艺术及哲学等无形的内容.而现代玩具设计的核心也不仅仅是造型与风格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造型和风格中蕴含的艺术性、文化内容及其功能性.所以,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玩具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肤浅地移植和嫁接,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精髓,并运用现代设计思想赋予它时代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吉祥装饰纹样通过一定的题材表达富有喜庆吉祥的寓意,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宝,无论是纹样的造型结构还是寓意表达,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的分析,结合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分析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吉祥装饰纹样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探索了茶具设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